讨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一只漂亮的花狸

我认识身边讨好型人格,他们之所以喜欢讨好别人,是基于这几种心理的:


1、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看不到自己价值

讨好型人格骨子里是自卑的,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他们希望通过讨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理由,也希望通过讨好他人和他人建立一种连接,因为他们不能忍受孤独与寂寞,内心里面其实是非常空虚的,所以没有办法建立起内在的自信。

2,害怕出错,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中

讨好型人格第二个逻辑是害怕犯错,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犯错就会遭到他人的谴责与批评,所以他们反相对保守,而且也相对较为被动。所谓不敢越雷池一步强调就是这个意思。他们骨子里缺乏安全感,所以希望通过少犯错来建立自我安全空间。但是殊不知,人生本就是犯错,世上本无绝对的真理,越是害怕出错,越不敢尝试,就越封闭,从而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中。

3、讨好型人格总是希望得到别人认可

讨好型人格最本质的逻辑是自己不认可自己,所以极力希望从别人认可中去认可自己。他们之所以会去讨好他人,因为这是他们认为认可自己的方式。

看到别人高兴,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原来在这里。他们是非常容易受他人佐佑的,所以失去了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在讨好中蹉跎年华,最终失去自我,痛苦不已。

我是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行专家与教练,专攻自我成长与精进,婚恋心理疏导,已累计咨询超过200小时,目前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愿和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唐若心学

每天三分钟,让你获得一个心理知识,这里是壹心理的3分钟心理学。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先人后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似乎这样的行为,才能贴合一个主流并正常的人际行为标准。

然而,长期处于这样的要求下,人们很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变得虚伪,所谓心口不一;

另一种人发展到极端,则形成所谓的“讨好型”人格——

他们把别人的评价看得特别重,不敢做自己,平时唯唯诺诺,害怕与人冲突,行为以取悦别人为主;他们是大家眼里的“好人”,内心却非常痛苦……

为什么他们明明活得很压抑,却还是处处讨好别人?这是因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着以下4个错误的心理逻辑

1.过度敏感与自责

讨好型的人通常对别人的情绪极其敏感,别人有一丝不悦,他们都能快速捕捉到。

遗憾的是,他们之所以这样,通常是因为内心有一个不好的假设,即他们会认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别人不高兴就是他们表现不好造成的,所以他们有义务让别人高兴。

同时,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为此,他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时刻关注别人,为的是赶在别人指责自己前,及时调整自己,让别人对自己满意。

2.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讨好型的人对别人的负面反馈,往往吸收很快;他们习惯使用“别人都很强、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来解释一切事情。

所以他们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而必须依赖他人的评价。

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质上是一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潜意识里的声音是:“我都这么弱、这么贬低自己了,我不会攻击你,只会捧着你。你也就不好再来攻击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3.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具有讨好型特征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因为他们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当他们获得帮助时,往往会表现得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别人的帮助和恩惠。

与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反,他们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即便意识到别人的需求不合理,他们也不敢拒绝,害怕拒绝会让别人不满。

即便他们做出了拒绝的行动,也会反复给别人道歉,试图消除别人的不悦。

4.缺乏界限和原则

讨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悦别人为目的,这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原则和界限。

一方面他们会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则,任凭别人入侵自己的边界;

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对他人有过度期待,但往往因为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而受伤。

以上就是讨好型的人常有的4种错误逻辑,尽管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些荒谬的逻辑,却按照这些逻辑指导着自己的行动——

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当我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整个外部世界的模式。

但我们必须时刻察觉这些模式的不合理,才有可能在行动上改变,不然我们就会一直讨好下去,甚至把这些模式传递给后代。

那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这里是壹心理3分钟心理学。更多有趣有用心理知识,请关注公众号【心理公开课】,还可以领取60节心理学入门精选课哦~

壹心理

一般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有“好人瘾”。个性基本是没什么底线跟原则,常常宁愿委屈求全,拼尽全力演个“好人”有些人;甚至有些人,不惜把委屈,伤害强加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只为在外人眼里营造一个完美好人的形象。

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愿意跟任何人有冲突,特别能克制压抑自己。看起来没什么主见,只要别人有要求,他们就会呈妥协随从状态。在面对选择上,只要有对立的观点想法存在,他们就不会顾及自己的真实想法跟感受去成全对方。

看起来是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但压抑下来的这些情绪,很容易导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网上之前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千万不要把老好人惹急了,不然真不一定会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他们,往往看起来很会做人,但相处久了,会让人不舒服。因为人是相互感应,同化,情绪传染的。

一旦你跟讨好人型人格的人成为了朋友,难免会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想法。但是他们从不轻易透露真实的自己,往往让你察觉到他们的心口不一。

最可怕的是,你们成为了朋友。就要跟着他一起扮演“老好人”

一旦你与其它人发生冲突,他们不会站在任何人的一边,即便对错是非很明显,他们仍会选择和稀泥。比如,做一些拱火的行为,劝大家,算了吧,都不容易,忍一忍就好了,犯不上相互计较....总之,他们会把双方的怒火,升级成一种无法说出口的内伤。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容易迁就别人,有时还会扮演有求必应的角色。即便他们偶尔也会感觉到心很累,压抑委屈,难过,但面对外界的要求,他们学不会拒绝。

他们的内心,实际上很寂寞孤独,但是他们很害怕找人倾诉,怕不被需要,所以面对内心冲突的时候回选择一忍再忍,甚至,别人会认为他们没有忍无可忍的时候。

他们所有的感受都藏在别人之后,而想法过于依附他人,所有出发点都是以取悦别人为主。

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很细腻,还很敏感,善于观察周围人的情绪起伏。会跟着别人的起伏而干扰自己的情绪变化。他们常常会给自己不好的暗示,造成自己的危机感。觉得,如果自己不怎么怎么样,就会怎么样怎么样。甚至,他们觉得,讨好别人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义务—通常这样的人,在原生家庭里都会拥有一位,过度严厉,专制,控制欲特别强的直系亲属。或者是,直系亲人很暴躁,他们不被直系亲属关注,爱护。

讨好型人格,还缺乏对界限感的认知,他们认为,很多人都可以帮自己拿主意,控制左右自己。同样,他们的另一面,也会发挥强势专制,控制欲强烈的一面,尤其是在拥有亲密关系之后,显露的特别明显,完全复制他们的体验施加给亲密的人。

参考人物《我的前半生》里面的老金,就是讨好型人格其中的一种。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下,会歇斯底里,不惜口不择言诋毁谩骂。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经常会有被老好人踹一脚的感觉。你没有办法说,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好人。这个形象根深蒂固。所以,一旦你们之间发生了任何,错的一定是你,背锅的也必须是你。

讨好型人格也是分很多种类的,但我们日常所见的,普遍都是以取悦别人而营造自己美好形象的人。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讨好型人格都是二元对立式的,他有多讨好,就有多压抑;他的压抑就会转化成沉重的负面情绪。

总结几点关键错误的逻辑:

1.别人一旦不高兴,或无法取悦对方时,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没用。

2.依靠外界认可,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只要能证明自己是需要的就不会拒绝。

3.以别人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以别人的需要当做自己的需要,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感受,甚至故意忽略自己。

4.无法接受自己真实的一面,如果脱掉老好人的乔装,就会崩溃。

5.对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认知模糊,甚至无知。常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其实,这也是强权,控制欲的一种表现。

6.认为别人的不回应就是瞧不起,常在别人身上寻找自己的尊严。

如果你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一定很不快乐吧。希望有一天,你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去用敞开的心感受自己真实的一面,学会减少自我压抑。

个人观点:犯不上讨好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不喜欢自己的。有时候,人类相互讨厌是没有理由的,很多人讨厌你,很可能就是因为你长的就让他讨厌~


臭花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非常相信下面的几个逻辑

一、只要我顺从他人,他人就会喜欢我。

二、如果我不顺从他人,他人就会讨厌我,不理我。

三、他人的喜欢是暂时的,讨厌却是永久的。

四、我的付出再大,也有可能不够。我的错误再小,也有可能致命。

这四条心理逻辑,就像一条井字型绳索那样,将讨好型人格的人牢牢地固定在原地。

他们每天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地觑着他人的脸色,说着别人可能喜欢听的话,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情绪,生怕一个不小心前功尽弃,毁掉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好印象。

但雷区实在太多,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于是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在事后扪心自责,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不对,以至于自己现在依然做不到期待中的八面玲珑从容自信。

是的,讨好型人格的人永远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别人对自己的喜欢怎么都不够


上述的那四条逻辑,如果是局外人,一眼就能看出其双重标准、以偏盖全等逻辑谬误,但身处其中的人们却往往执迷不悟,因为他们过往的经验让其太过相信自己的逻辑,将自己感受到的一切都以这种方式解读,结果就陷入自证逻辑的怪圈中越来越深。


因此,他们永远想不到,如果周围的人真的不那么喜欢他们,其原因可能不在于他们顺从得不够,而恰恰是因为太过顺从而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界限与个性

一个不设界限的人,会诱使他人利用他、无视他的感受,而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则会让人忽略他的存在,不知该如何与之相处,因为他实在没表达出什么内容,就像一个空空如也的存在,让人做不了什么。


世界可能与我们的设想大相径庭,有没有勇气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讨好型人格的人,会有几种情况:

情况一:自我认知的偏差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我不行,我没有别人好”

由于自我认知偏差出现的错误的心理逻辑大致有:(前面已有答者提到)

1.失败了都是我的错,成功了都是他们的好

自我认知的偏差,尤其是当自我评价出现偏差的时候,他们往往出现错误的“自我归因”。当与他人的合作失败的时候,由于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无法认清自己在该过程中的角色及作用,在归咎原因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将失败归于自己,成功归于他人;

2.不敢拒绝别人,不敢向他人提出合理请求

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获得群体性认同,是人的需求。这种对群体认同的需求,表现之一就是对自尊的维护。

当前面所说的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评价出现了问题,即会习惯性地贬低自己的时候,他们会将接受别人的请求,帮助他人做事,作为一种获得他人认同的手段,更有甚者,会主动帮助他人做事,以此来寻求认同。

此外,在他们自己本身有需求需要帮助的时候,由于他们自我评价为“我没有别人好,我很差”,为了获得认同,维护自尊,他们又不得不装作“我可以的,我很行”。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很矛盾的情况:明明他们很需要帮助,却死活不肯向别人求助。

(此图是反例)

这样的错误的自我认知如果不能被纠正,他们错误的认知会在自己的行为及他人反馈,中一步步被强化,最后完全失去自信。

当然,这个纠正可以是自己来完成,也可以在他人帮助下来完成。

情况二:伪装的“讨好型”人格

当个体有某种特殊动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会伪装出此类“人格”。但是,与其亲密的人有时候会发现他们矛盾的一面。


蚂蚁科学

讨好型人格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老好人”,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常常取悦别人,甚至有的时候自己觉得很勉强,也会将他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那么,“老好人”们有那些常犯的错误心理逻辑呢?

一、倾向于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

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这是一种归因方式的倾向,当我们凡事都把原因归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容易觉得是自己的责任与过失,会感到更大的心理负担。

所以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责任范围夸大了,觉得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责任,比如自己有义务帮助朋友做一些事情,这是有义气的体现。其实不然,不是所有来自朋友的请求都要鼎力相助的,不要忘了量力而行。

二、过度在意他人的感受、不善于拒绝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会很在意他人的感受、情绪和想法。比如当别人想请自己帮忙时,虽然自己可能忙的抽不开身,但是会想“要是我不答应他,他会不会因此感到难过?这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他没有我的帮助,会不会一筹莫展?”
其实很多担心都是没必要的,别人往往不会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情绪敏感。并且,当这种人自己想请求别人帮助时,又会表现的不好意思提出请求,生怕自己会麻烦到别人。

这种对他人想法、感受的过度在意,很可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对于自己和他人是否有良好关系的不自信,会让其没有足够安全感,生怕做错或者说错什么,而破坏了这种关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1.认为“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

这是一种对于人人平等的误解,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崇尚平等,也都追求平等,但是这种付出就有回报的平等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处境、性格不同,会导致投入产出比有不同幅度的起伏。付出一分并不一定马上能够回报一分。

2.认为“自己给予的就是对方想要的”

讨好型人格往往比较敏感,所以也能够洞察的到对方的需求和周围的环境变化,所以对于对方的需求作出判断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你能够给的真不一定是对方想要的,就算是对方需要的,也不一定是当下需要的;就算是当下需要的,对方也不一定希望是你来给予。时间不对,人物不对,一切白费。

3.认为“外界的回应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

讨好型人格之所以会讨好,是因为期待得到外界的认可,而且会随着认可的增多而讨好的意愿就会越来越强烈,从中得到的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以来一旦失去了外界的回应和认识,讨好型人格的人就会对自己失去了最客观的认识,从而迷失了自己。别人口中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活在别人的口中也不会长久稳定。

4.认为“自己是无私的,利他的”

很多讨好型人格会给人一种无私奉献的错觉,这样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但从深层次来看,这并不是真正的利他,而是一种控制。在中国文化下,如果一个人对你好,中国人往往想的是怎么回报,这个“好人”在你心目中就有了“人格信用”,所以就会对他产生极大的包容。如果真的这么想了,那么你便被这个“好人”控制了。真正的利他是没有目的的,有目的的付出都是自私的,这一点要承认。

最后,每一个讨好型人格都是有产生原因的,我们应该找出原因,

将这种讨好变成修炼自身的动力,而不是辛苦恣睢的生活在一副劳碌的躯壳之中。


飞常讲理

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1)都是我的错。

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觉得别人不高兴都是自己表现不好导致的,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他们会时刻关注着别人,及时调整自己,让别人满意。

(2)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所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里都会认为:“我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须依赖别人的判断和对我的评价才行”。

(3)不敢发出请求,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敢开口寻求帮助,因为怕被拒绝。同时,如果有别人想他寻求帮助的时候,即使是比较不合理的需求,讨好型人格也会选择接受。

(4)没有原则

讨好型的人做事情主要是以取悦别人为目的,特别害怕别人的不满和抱怨,这样就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原则,任凭别人对自己无限制的违矩但是却不敢做出反抗。

以下是网友们归纳出的8条中国人常见委屈,看看你中了几条?

  • 都不容易
  • 你喜欢就好,随便吧
  • 别管我了
  • 忍一忍就过去了
  • 别伤和气
  • 那好吧
  • 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
  • 习惯就好


小棉帮帮帮

其实,很多性格的人都有讨好行为。在九型人格里面就有一种叫讨好型性格的。

讨好型人的核心动机是以爱换爱。用付出来来获取别人的关爱。可是这样往往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当跪下来向别人付出的时候只能看到的是自己的需要对方的回馈,而不是对方真正的需要。最经典的一个段子,老奶奶不需要过马路把老奶奶扶过马路了,还想等老奶奶的感谢表扬。。。容易产生别人口渴却给了别人馒头的行为。

讨好型的人原罪是骄傲。他们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就是圣人,别人都需要他的照顾。离开了他就像离开了阳光。

讨好型的人关注焦点的别人的需求,往往会忽略自己的需求。以为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就会感激他。事实上,升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就算你满足了别人,没有了底线,别人只是觉得你傻,并不会尊重你。如果是一些多疑的人还会觉得你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讨好型的人觉得自己付出别人就应该接受,不接受就是不给自己面子。

讨好型的人觉得自己亲近的人就不需要付出,反过来还要对方付出。在外面活雷锋,回家当皇上。你我一个朋友跟我说,我跟你现在那么熟了,有些话就直接说了。我才发现原来之前她说的话都是为了讨好我,根本就不是认同。我跟你熟了就可以光明正大欺负我了。

讨好型的人喜欢说别人自私,觉得不像他那样去讨好别人就是自私的人。

讨好型的人喜欢干涉别人的生活,以为那就是爱。就像你不需要找对象他也会比你更焦急。

讨好型的人以为别人不说求助是不好意思开口,没有会拒绝帮助的。可是,有些人自尊心强的,要是去帮助了反而会是拉仇恨的行为,你去帮他是认为他无能。可是讨好型不会想这样的问题,可能碰钉多了会思考一下。


透心灵

在人格心理学中,并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一说法,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迎合型人格障碍”。

有着迎合型人格障碍的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别人的要求和自己内在的需求起冲突,长期的自我纠结,最终导致了自己陷入抑郁。

首先,他们害怕交心。

“迎合型人格障碍”者往往在内心深处认定了自己的弱势地位,他们觉得,一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就会被他人孤立。他们担心自己不被接纳,更害怕受到攻击,所以,即使他们再有想法,也都是默默藏在心底,从不大胆表露。

其次,他们喜欢道歉。

“迎合型人格障碍”者极其害怕产生冲突,在他们的认知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归因模式,即“所有的错都是我犯的”,因而他们对待人际关系冲突的做法,就是主动道歉,将过错全部归到自己身上,希望能够快点结束冲突,这也是他们处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同时,他们不会拒绝。

“迎合型人格障碍”者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并且将这种评价和反馈放在了一个异常高的位置。他们之所以不拒绝,就是因为担心一旦拒绝他人,他人就会对他们产生厌恶之情,进而降低对他们的评价。在他们看来,不拒绝他人能够假装维持住良好的关系,进而减少自己内心的内疚感和负罪情绪。

最后,他们没有原则。

在人际交往里,“迎合型人格障碍”者是没有“自己”这个概念的。他们希望和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因而在交往中从无任何底线、原则可言,只要对方提出要求,他们都会努力去满足,一味进行讨好,这也是“讨好型人格”这一说法的来由,然而这样的相处模式,反而更难赢得他人的尊重。

简单来说,“迎合型人格障碍”者的主要特点,就是掩盖情绪、害怕冲突、压抑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