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汪精卫会变成汉奸?

大家好1212121212


汪精卫早年也是个血气方刚的爷们,他刺杀摄政王载沣,虽然事败被抓,但能活着熬到大清灭亡,这样百年不遇的好事让因政治被抓的汪精卫遇上了,注定余生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为刺杀摄政王载沣积累的政治资本,是做多少演讲都无法达到的,随着大庆的败亡,汪精卫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从1911年到1938年,将近27年的时间,汪精卫一直都在中国的政治中心翩翩起舞,他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人,而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的大人物。

193112月15日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汪精卫顺势而上,独掌军政大权,但是我们知道,要是汪精卫能指挥军队,后面也就没有蒋介石啥事了。

1932年一·二八事变,汪精卫力主抵抗,但是他抓政权可以,抓军权真没人鸟他,最后没办法,只能再请蒋介石出山,他主政,蒋介石掌军权。

1933年初华北事变爆发,汪精卫让张学良抵抗,结果张学良也不鸟他,汪精卫最后没办法,只能辞职保住颜面。


他跟蒋介石玩起了下野二人转,但很快国内声讨张学良不抵抗,呼吁汪精卫回国主政的声音越来越大。

蒋介石在政权方面玩不拢,只能请汪精卫回来,但汪精卫回来的唯一条件就是张学良必须辞职,最后在蒋介石的劝说下,张学良下野,去国外考察。

汪精卫回国后,态度由主战逐渐转向主和,特别是1935年,日本提出政治解决中日问题,汪精卫嗅到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气息,最终在其推动下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签订了《塘沽协定》。

这一下子就惹恼了主战派,先是汪精卫本人在一次会议上被孙凤鸣连开三枪打成重伤,汪精卫被送往国外救治,紧接着就是主和的外交部副部长被枪杀。

汪精卫一派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当他医治完枪伤回国后,已经没有人对他的主张太过热情。

到了1938年,汪精卫通电主和,继而投向日本,直到1944年病逝。看汪精卫的一生,似乎怎么都与汉奸无援,他是最早追随孙中山的一批人,并与孙中山过从甚密。

在后来的对日关系上一度是比张学良蒋介石都激进的人,最后却落了汉奸,实在让人唏嘘不已,并且看不懂!


历史三日谈



汪精卫一直是孙中山身边的重要幕僚,直到孙中山,在北京去世之前,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格局。

汪精卫和胡汉民一直在争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最终两败俱伤双双出局,掌握兵权的蒋介石正式掌握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


从这时起,汪精卫就和蒋介石一直在争夺国民党的中央领导权。

身处乱世,不能掌握军队的汪精卫不过是国民党的边缘化领导人物。他的后半生一直都在吃自己的老本,有人这样评价汪精卫:律师给予汪精卫的报酬要大于他对中国的贡献。



汪精卫在与蒋介石争夺国民党领导权中处处落败,多年来心有不甘。

九一八事变后和七七事变时期,汪精卫到处高呼抗战。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大约伤亡30万,日本军队大约6万。

惨重的伤亡让汪精卫这样缺钙的文人,彻底从高呼抗战,走到了投降的边缘。他开始对中国抗战的前景表示失望,他私下曾这样表示:抗战到底的底在哪里?就是亡党亡国。

从这时起,汪精卫就一直保持和日本人的联系,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解决中日问题。

日本人也碰到了大麻烦,占领中国的区域太大,日本人自己有没有办法对占领区实现稳定的统治,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国民党内部物色一个有一定名望和身份的人来做他们的代理人。

而汪精卫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汪精卫也特别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夺取中国的领导权,证明自己还是有相当能力领导中国革命的。

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也在背后撺掇他接受日本人的条件。夫妇二人在私下接触云南的实际领导人龙云、国民党军队元老张发奎和四川军阀刘文辉,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汪精卫建立新的政权,把蒋介石赶到国外去。作为老政客,他们口头表示支持汪精卫,但不愿意付诸实际行动,却给汪精卫造成了一定的错觉:全中国人都在支持他。



除了日本人引诱汪精卫投降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重要人物周佛海。周佛海曾经参加中共一大,后来投靠蒋介石,曾经对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同时拥有部分领导权。

周佛海认为自己有领导中国的才能,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他明白汪精卫没有什么能力,希望把汪精卫推向前台,自己在幕后操纵。等到中国被日本打败的那一天,他就可以站出来当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在他们共同的推动下,软弱的汪精卫对当时的形势判断不清,加上自己利欲熏心,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


新知传习阁

叛徒周佛海曾在日记中多次提到汪精卫不能决事,而这点也是汪精卫的死穴!

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也有分歧,复杂纷纭,其内容,大体分两类:一为政见之争,一为权力、地位之争。抗战爆发后,二人的分歧除权力、地位之争外,主要集中于对日本的和战态度上。



  卢沟桥事变后,汪精卫即反对抗战,认为抗战必败。庐山谈话会上,他将神圣的抗战说得愁云惨淡,调子极为灰暗。他说:"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庐山谈话会后,汪精卫与周佛海等暗中成立"低调俱乐部",视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为唱"高调"。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党内部出现一片主和声,汪精卫觉得有机可乘,即向蒋进言,由他出面,"以第三者出面组织掩护"。这个所谓"第三者",即进攻中国的日本为一方,领导抗战的蒋介石为一方,他自己则自居"第三者"。蒋当即拒绝:"此不可能之事也。"以下都摘自《蒋介石日记》



在此前后,汪精卫劝说蒋介石与日本言和,共达十多次。

1938年3月11日。22日,蒋介石访问汪精卫,讨论日本托意大利出面非正式调停中日战争一事。当日,蒋介石日记云:"世人只知战时痛苦,妄想速和,殊不知和后痛苦更甚于战时,而况为屈服不得已之和乎?"考察文意,这一天,蒋、汪之间可能有比较激烈的意见冲突。蒋在日记中所批评的"妄想速和"的"世人"应该就是汪精卫。



12月18日这一天,蒋介石原本准备离开重庆,飞赴西安,召开军事会议,但因得悉当日西安气候不良,改变计划。一直到20日,蒋才飞抵西安。21日,蒋在西安主持军事会议。到晚上,才得知汪精卫私自飞到昆明的消息,当即电汪称:"闻兄到滇后即感不适,未知近况如何,乞示复。"《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1325页。蒋模糊地猜测到汪此行的含义,日记说:"闻汪先生潜飞到滇,殊所不料!当此国难空前未有之危局,藉口不愿与共党合作一语,拂袖私行,置党国于不顾,岂是吾革命党员之行动乎?痛苦之至。惟吾犹望其能自觉回头耳!"22日,蒋介石得到龙云的电报,这才比较具体地了解到汪此行的目的,日记云:"不料其糊涂卑劣至此,诚无可救药矣。"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汪精卫资格老,地位高,关系多,其出走是具有严重意义的大事,蒋开始估计其影响,在日记中特别写下:"汪去后,对党政军以及各地之关系,应特加慎重","外交与对敌或有影响乎?"当晚,蒋介石失眠,至次日晨3时才入睡。


乔春雨一个斯多葛

汪精卫从革命者转变为汉奸的原因主要有几条:

  (一)汪精卫缺乏民族自信心

  抗战初期,中国在日本凌厉的军事打击下大片沦陷国土,人民被大量屠杀,军队更是被成建制的歼灭或击溃。必须承认,当时的日本在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战争准备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中国强很多。

  日本自认为强大很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公然发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同时在国际上,“不堪一击,很快屈服”也是列强对于中国抗战前途的共识。

  汪精卫出逃之前对抗战是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他根本没认识中国人民蕴藏的巨大潜能。

  (二)汪精卫认识不到日本侵华的性质和目的

  汪出逃河内后,曾发出过全国通电(即艳电)。在通电中汪精卫认为:“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

  至于日本到底对中国有无野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兄弟之邦(至少在当时),大家都有了解,就不详述了。

  (三)日本的诱降

  日本出于对中国的野心,几乎中国所有政治势力都被日本下过功夫。

  当时中国的政治势力主要是这么几家:国民党也就是当权派,领袖人物就是汪蒋等;满清的遗老遗少,立伪满的皇帝是日本情报机关的伟大胜利之一;北洋政府的遗老们,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和唐绍仪,但最后他们吴佩孚拒绝后就莫名其妙的死亡,唐绍仪是在答应与日本合作后被爱国青年刺杀。华北伪政权的王克敏,南京伪维新政权的梁鸿志也是北洋余孽,但他们跟汪精卫比,也就是“小字辈”。最后他们还是被紧密团结在以汪主席为核心的伪民国政府里了;地方实力派:阎锡山,龙云,张发奎,陈济棠等。工作虽做了不少,但最后他们的抗战决心和抗战贡献都很大;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里投降的有,抗战的也不少。

  最著名的是“梅工作”,也就是成功诱降了汪精卫。

  历史点评:汪精卫从辛亥革命的英雄,变成了遗臭万年的汉奸,变化如此之大。有人为他辩护,说他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见是年青时的满腔热血,不能保证以后他不会为个人权力而牺牲整个国家利益。汪精卫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


回忆还是要忘记

汪精卫由主张和派到最终成为汉奸的过程归纳为以下几点: 1,长期以来汪精卫认为日本是个"强邻",中国不可相比,在给蒋介石的电话中公然说:"日本对于中国无须领导,宣称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的经济合作三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这些话说明汪精卫已公开投靠了日本。2,汪精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的和派。但汪精卫明白,自已虽然担任国民党付总裁,实际上没多少实权,为贯彻自已的议和主张,促使蒋介石改变既定的抗战国策,是汪精卫的必然结果,为此作出如下举动。他直接面谏蒋介石,当时汪精卫乃是冒死谏蒋,汪精卫说:"如不战,则不如和″。蒋介石说:"抗战易,和平难"。汪精卫说:"谋国者不应以难易定进止,更不能作个人毁誉打算"。最后蒋终不允……。汪精卫见劝蒋不行,又乘陶德曼谈和之机,试图逼蒋就范。抗战初期,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受阻,想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与国民党政府来和谈。汪精卫认为时机巳到,积极在里推波劢澜。还是白费心机沒有成功。陶德曼调和失败后,汪精卫挟日本之淫威以迫蒋议和,还是没有谈和成功。

上述事实证明,汪精卫始终以促蒋和谈作为自已和平主张的最佳选择,最后蒋介石几次完全拒绝了和谈主伥,对蔣介石彻底失望的汪精卫才考虑单独与日本商谈和谈条件。1938年在重光堂密约签订和约,这是汪精卫叛国投敌的重要标志。重光堂密约是一个卖国的和约,这个和约它载明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和谈"条件″ ̄承认"满州国″,承认"日本的防共驻兵,并以内蒙等地方为防共特别地区″,"承认帝国臣民在中国内地居住,营业自由″,"华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日夲提供特别利益″。如果实现了这些条件,中国不仅丧失了东北,还且还沦为日本殖民地。为什么如此苛刻的条件,汪精卫竟然会接受呢?是因为汪精卫对形势作了完全悲观的估计,认为日军会继续向西南进军,进而占领全中国,中国的抗战必然会彻底失败。在汪精卫看来,与其战败而亡,不如屈膝求和。以上就是汪精卫一步步成为不齿于人类的日本汉奸走狗。


周明建16

汪精卫也曾经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清末革命党为了给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制造紧张气氛,因而组织了多次刺杀清廷政要的暗杀活动,汪精卫就曾经衔命刺杀过摄政王载沣,刺杀失败后,汪精卫被抓,在狱中汪精卫曾经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绝命诗句,可见其热血之一斑。但是在二十多年后,曾经热血的爱国青年却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汪精卫于1938年12月19日,经昆明,飞赴越南河内,在越南,汪精卫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在《艳电》中汪精卫主张对日妥协,而汪精卫当时在国民党党内的职务仅次于蒋介石,是国民党的副总裁,因而汪精卫的叛变震惊中外。

汪精卫之所以选择叛变,首先与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有很大关系。汪精卫是孙中山指定的继承人,资料和实力都在蒋介石之上。但是唯一不如蒋介石的地方就在于汪精卫并没有掌握军队,因而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汪精卫每每处于劣势。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蒋介石出任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任副总裁,虽然是名义上的国民党二号人物,但是实际上汪精卫并无任何实权,因而在日本人的诱降之下,汪精卫决定铤而走险,投靠日本人。

不过与蒋介石的矛盾并不是汪精卫投敌的唯一原因,汪精卫本身的思想认识的变化才是他叛变投敌的主要原因。在抗战之前,汪精卫也曾经积极支持抵抗,但是从热河抗战到长城抗战,中国军队一系列的失败让汪精卫意识到中国军队不足恃,因而开始转向反战,还曾经是南京反战主和团体“低调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一连串的失败更加加深了汪精卫的失败主义情绪,因而汪精卫在觉得抗战胜利无望的情况下,决定向日本妥协。


青年史学家

一句话来总结汪精卫一生的特征的话,那就是:“天生是戏子”。

要知道,汪精卫整个一生的追求,就是政治舞台的中心、核心、第一号人物,除此别无他物。

按惯例,总裁、副总裁本是分开选举,没想到吴将“蒋为总裁、汪为副”并为一案,全场立刻鼓掌通过。

此刻,汪在台上,赞成也不是,不赞成也不是,踌躇几秒,只好也起立鼓掌。

站在汪侧的阮毅成清楚地记得:汪脸色铁青,“羞愤至极”。

汪精卫日后投日,这或许是促成因素之一。无他,汪精卫毕生追求核心不可得,而决不甘于蒋下。

不过呢,若论政治才华、理想、纲要、规划,等等,汪精卫其实就是一个花瓶,他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才好,风度很好,往往给听讲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如其孙师。

但实际呢,汪精卫说的东西其实毫无内容,朝辞夕改,毫无立场和原则可言。

很多时候,他是口是心非,前后矛盾,连自己在说什么都不清楚,只是跟着潮流走、跟着时髦走,或者靠情绪的煽动来吸引观众,亦一如其孙师。

再举一例。如清末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用庄士敦的话来说,“完全就是胡闹。”何故?所谓刺杀,其实完全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所谓准备,所谓计划,除了“胡闹”二字,别无其他可以形容。

刺杀可是一门专业活!岂容如此胡闹?

那汪精卫何以成名?并非是因为刺杀摄政王载沣,而是因为清廷的宽容。论法论罪,刺杀形同皇帝的摄政王,不要说处死汪精卫,就是诛灭九族也属应当。

然而,或许清廷也觉得汪精卫等人太过胡闹,觉得处死他实在毫无必要,这样才留下他一条小命。

不过,汪精卫却由此意外而极其幸运地得到了扬名立万的机会,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竟然被传唱一时,名扬天下。

从某种程度上说,汪精卫成就大名,并非是他刺杀的胡闹之举,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清廷对他的宽容,甚至可以说,是清廷一手造就了汪精卫一生的功与名!(何不谢清廷?!岂能忘恩负义!)

由此,吃到了甜头的汪精卫开始学会了表演,表演胜过了实绩。在孙中山最初的人选中,胡汉民有理论,蒋介石有兵权,汪精卫徒有一张皮耳。

欲求核心而不得,只能做汉奸去矣。


坑爹史册

就汪精卫个人的历史经历而言,倒是与日本近代文化中广受批评的“优等生”态度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二战之后,日本知识界广泛批评近代日本开国之后所形成的追逐“第一”的心态。据国民党系统的梁寒操说,汪精卫的一生脱不了“功名”二字。所谓“读书三十年,离不了状元”。状元即是想当第一,想争第一。

汪的出身并不高,所以很早就受尽刺激,立志要作第一人。据说他后来在日本速成法政毕业时得了第二名时,文凭到手后,就愤而撕掉。速成法政学校,是有一段时间中国人留学日本取得海外经验的一个捷径,目的是迅速培养国内紧缺的政治行政法律人才,存在了一段时间。


据记载,当孙中山还在世时,汪精卫并不负实际责任,仅仅挂个代表头衔,自居清流。当孙中山生病时,汪认为时机以至,所以赶去侍奉,在病床前听训,死后代书遗嘱,所谓成为继孙后第一人。这有点像是古代历史中常见的场景。不过,既生瑜何生亮,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在当时的国民党大佬中,除了汪精卫,还有胡汉民和蒋介石,一个有理论,一个握兵权,所以有“胡汪”、“蒋汪”,始终有人压着。“终不能使彼得志”。所以后来参与日伪政权,据梁寒操的分析,不脱这个争“第一人”的缘故。这种分析当然是其昔日同僚私见,不见得是历史分析,不过聊作一解。


例外状态

大概没有人天生想当卖国贼,再傻的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投敌,往往是利益驱使、判断失误、形势所迫。汪精卫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自然有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算计,影响汪精卫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品性、误判形势和日本诱胁。

首先从个人品性来说,汪精卫热衷个人名利,希望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无论是追随孙中山反清炸摄政王,还是在政治上力争压倒蒋介石,都是在追求一种荣耀,汪精卫的如意算盘是日本人打败蒋介石,建立起法国维希政府那样的政权。把一己功名私利放在国家利益之上,使汪精卫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形势判断要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看。1938年下半年到1939年上半年,世界笼罩着法西斯阴云,是一段极其黑暗的时期。汪对美国能出面制裁日本不作乐观估计,认为退一步说,即使英美俄与日开战并幸而战胜,中国已成一团糟,“除了化作苏维埃,便是瓜分或共管”。再看中国战场,“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淞沪战败、上海失守、南京遭屠城,到了1938年秋,武汉三镇、广州、长沙相继落入敌手。汪精卫已从之前的犹豫和焦虑变成彻底悲观,更是相信他当年的预见已不幸言中,此时再战则必败,国民党必将随之垮台,也进一步认为无论战还是和,都是爱国的一种选择。既然认为对日求和是爱国,他就可以“不顾一切而为之”了。

汪精卫则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求和行动对日本国内政治决策的影响力,也过度相信了日本人的信义和诚意。汪精卫等人原来设想的政权是一个比较独立的政府,在华南未被日本人占领的几个省行使权利并逐步扩大。然而投降了,就失去了国与国之间平等对话的资格,成了日本人的附庸,哪里还有争辩的余地,没了做正常人的权利,汪精卫只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国家人文历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以此推知,汪精卫也不会无缘无故变成汉奸,毕竟以前他可是一个“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有志青年。但是她最终却成为了一个汉奸,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放翁认为原因至少有两点。

其一,党内斗争原因。众所周知,国民党自从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党内就开始了争权夺利的局面。那时候的汪精卫因为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并且还刺杀过摄政王载沣,党内拥护他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他在斗倒胡汉民之时,却走了一步昏招——联合蒋介石,最后却被蒋介石捅刀子弄下台了。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当过国民党的一把手,但是他却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所以当日本人提出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并让他担任主席的时候,他主观意识是愿意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放翁认为,内斗可但是也应该“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国难当头的时候不思同心一意,共同抵御外辱,却还热衷于内斗,这才是汪精卫真正可耻的地方。相比之下,蒋介石至少这一点就比他强。

其二,懦弱妥协的性格。汪精卫小时候父母去世,和长兄长嫂一起生活。那时候因为是寄人篱下,所以他凡事都不敢有过多要求,也不愿意多说什么话,从那时他就养成了这个性格。

长大后也是如此,举一个例子。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时,汪精卫被刺,中弹后汪精卫恐惧地喊:“我完了,我完了!”。他的妻子陈璧君见丈夫这样窝囊,大声训斥道:“你刚强点好不好,你硬一点好不好,干革命的,还不早晚就有这一天,早晚会有这个结果!”。时人都说汪精卫还不如一个女的。

所以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汪精卫只知道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却不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只要得到英美的支持必会胜利。所以抗战一爆发,这位汪先生就想着走和平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