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看基层治理的“三元里模式”

在三元里,城中村密集,外来人口众多,城市环境一度脏乱差,管理难度非常大。为此,三元里街通过加强党建带社建,创新性地开展融合社区“五个一工程”,建立社区党群中心等,探索出了来穗人员与本地人员和谐相处的“三元里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如今这里已实现嬗变:脏乱差的城市环境一去不复返,来穗人口与本地居民实现深度融合,人民满意度大大提升。

「深读」看基层治理的“三元里模式”

经过综合整治,三元里村抗英大街、群英大街等的“颜值”提升了,环卫保洁力度增强了,老街道焕发出新活力。

来穗人口在广州有了“家”

“您好,请问您知道‘五个一’工程是什么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或许没人能回答上来,但是要是问“您知道来穗人员党支部怎么走吗”“您知道共治议事会吗”,那么答案多半是肯定的。

在三元里街,“老乡管老乡”的“同源自治”模式,让栖居于此的湖北洪湖籍来穗人员由“外来人”变“自家人”。早在2009年,三元里街就立足辖内松柏岗社区洪湖籍来穗人员主要从事印刷业的实际,成立了湖北洪湖市荆楚印刷工流动党支部。从此,这个党支部成为了该社区洪湖籍来穗人员的主心骨,有什么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找党支部进行调解;而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洪湖人也积极参与到了当地的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群防群治等活动中来,参加社区管理与服务。

从2015年9月起,三元里街在荆楚印刷工党支部的基础上,又探索性地在全市首创融合社区“五个一工程”,精心构建起了一个来穗人员党支部、一个来穗人员服务站、一个融合学堂、一个社区共治议事会、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的架构。

「深读」看基层治理的“三元里模式”

居民通过共治议事会,决定社区有关事务。

“五个一工程”如何发挥作用?以社区共治议事会为例,其自筹备成立以来,通过收集居民的社情民意后集中提出议题,并摆上台面进行讨论、表决,不仅推动了首个议题“社区微公园”的表决、实施,还票选出了以来穗人员为主的城中村社区巷长,大大提升了来穗人员的参与感。一直住在松柏新村的来穗务工人员刘红艳说,她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会作为社区代表,与当地村民坐下来一起议事。值得称道的是,共治议事会的事迹,还登上了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果展。

而融合学堂的开办,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穗人员的参与。在这里,来穗人员不仅可以学习各种技能,还可以为自己发声,与当地居民、来穗部门交流讨论社区治理的问题。这促使他们的自我认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被服务者变成了服务者,经常活跃在多种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三元里街来穗务工人员杨先生表示,感到当地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和认可,现在他已经把三元里看作是第二家乡,希望也能为这里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个一工程”成立至今,累计服务群众XX(待更新)万多人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可以看到,这种以来穗人员的城市融入为切入点创建的融合社区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创新,有效破解了大量来穗人员带来的社会治理和城市融入难题。

如今的三元里,为进一步丰富融合社区内涵、拓宽来穗人员服务渠道,去年该街还对融合社区“五个一工程”建设内容予以延伸,成立专门面向城中村居民群众和来穗人员服务的三元里街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和三元里街商会企业融合服务站,以创建来穗人员融合社区“五加二”的新模式,为区域融合注入活力。

精准对接做好家门口的服务

松柏中街63号二楼是三元里融合学堂所在处,成了当地来穗人员近年来聚集最多的地方。自从参加了融合学堂,他们的娱乐方式从赌博、闲聊等变成了写作、学英语。

2015年7月,三元里融合学堂首开外来工写作课,35名学生以来穗人员为主,通过写作课程,重新认识与这座城市的关系。短短几个月,来穗人员实现了从不敢写到要说的转变,他们的作品也被集结成册永久珍藏。三元里来穗人员党总支书记、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吴治平表示,学堂希望通过写作课程,引导来穗人员书写自己的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找寻整个国家发展的轨迹;鼓励他们书写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贡献和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帮助他们进一步融入社区。

「深读」看基层治理的“三元里模式”

由融合学堂开展的主要针对流动儿童的亲子早教课,不仅帮助来穗家庭实现亲子互动、更好融入本地,还解决了不少来穗人员的就业问题。来自湖北的黄玲曾是一位全职妈妈,对两岁多的女儿还停留在传统教育上,因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更好办法,性情变得焦躁。在参加早教班经过4个月的学习后,她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早教老师。如今,她还成为早教班公益项目网络众筹的代言人,通过自己的事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于流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来。

在来穗人员同样占比较高、多从事皮具行业的梓元岗社区,则通过成立党群服务中心来实现便民服务。梓元岗社区着力将辖内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社区党建、行业党建、单位党建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重要阵地,成为辖内党员开展各类活动的“根据地”。以中心为纽带,由来穗人员、本地居民组成的社区党员志愿者,从搞好小区卫生做起,到探望辖内孤老长者,再到组织各类社区文娱活动,把每一次志愿活动都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深读」看基层治理的“三元里模式”

本次居民变身志愿者,维护辖内松柏西街的干净整洁,成为三元里街的示范路。

为了加强管理,近年来梓元岗社区先后成立了中国皮具商贸之都管理办公室、中国皮具商贸之都治安办公室,化解区域纠纷,维护社区稳定。今年,梓元岗社区还先后挂牌成立了梓元岗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站,三元里街梓元岗地区皮具商圈律师调解办公室、知识产权保护社区律师服务工作站等,增加了基层矛盾化解模式,在推动商圈从业者法治意识提升、促进社区创新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这种发展模式,三元里街道办事处主任邓文予以了肯定。她认为,上述工作站的成立,是三元里街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层探索,也是区、街、社区居委、律所努力探索营造这一格局的新成果。

昔日“外来人”今朝“反哺”社区

有来穗人员表示,现在到三元里街城中村走一走,一定会发现整个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更亮了、地更平了、道更宽了、网更快了,城中村出租屋住户从此告别了逼仄、阴暗的环境,昔日蛛网密布的城中村蝶变为平安宜居社区。而环境的改善,也让更多的来穗人员意识到,广州不仅仅是他乡,更是“新家乡”。

「深读」看基层治理的“三元里模式”

对于来穗人员产生的重大改变,吴治平坦言,是社区协同治理的持续“发酵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报告中还谈到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众人的事众人商量,协商民主有人民团体协商、基层组织协商、社会组织协商,这些论述,都是党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

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三元里街还着手建立了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预计今年7月投入使用。该中心承接“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广州来穗人员融合学堂”“三元里社区大学”“印刷行业工会联合会”“两代表社区联络站”“志愿者服务站”“来穗人员党总支”等机构组织的运营,设立办公(接待)室、共治议事室、纠纷调解室、两代表联络室、幼儿早教室等7个工作室。

实践已经证明,坚持基层党建创新与融合社区建设同步推进,坚持融合社区建设与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同步推进,是三元里街构建多元共治的参与格局,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创新举措。其在有效提升社区来穗人员对改革开放成果获得感、有效破解城市社会管理难题、有效“润滑”化解社会基层矛盾、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治理理论价值、应用价值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史阳

图|杨凯 石建华 三元里街道供图

排版|陈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