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为什么没有被处死?

翀少1

人的一生总有闪光的时刻,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虽落了个“爱国志士”的美名,但最终走向了反面。1909年同盟会出现分歧,而汪精卫极力维护孙中山领袖的地位,他提出了“杀一虏首,以为激动之方”,就是以暗杀清政府的手段,促使国人清醒过来。

汪精卫被捕后,营救汪最积极的就是陈璧君,图为民国初期的汪精卫和陈璧君。

1910年汪精卫组织了一个暗杀团,最开始计划暗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未遂;又准备暗杀两江总督端方,又没成功;于是汪精卫在北京前门开了一家照相馆,作为暗杀基地细心谋划暗杀事宜,他们先计划暗杀庆亲王奕劻,因保镖太多无法下手;后又计划谋杀载洵、载涛两位贝勒,因为不认识人作罢;最后锁定目标,当朝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溥仪父亲载沣。

图为善耆,清朝12家铁帽子王之一,川岛芳子的生父。

1910年3月31日夜里,由汪精卫和同伴在载沣每天经过的小石桥下挖坑埋炸弹,但因为准备不足发现炸弹引线太短遂中断,准备第二天继续实施,不料几人鬼鬼祟祟被附近的车夫发现,车夫带来了警察,4月16日,暗杀同伙在照相馆被捕,而汪精卫在东北园被捕,并当时从他身上搜出许多同盟会的小册子。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为了缓和关系,在11月6日发布:释放所有关押的革命犯。

被捕以后的汪精卫只承认埋炸药,绝不谈炸摄政王之事,并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供词”,陈述天下的形式,揭露清政府的行为,表现得非常刚毅,当时的肃亲王善耆非常欣赏有骨气的小伙子,而刚好有个同盟会的成员叫程家柽在肃亲王善耆身边做幕僚,也在极力斡旋此事。

图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照片,右边是意气风发的汪精卫,中间是两位共产党的大拿,张太雷和鲍罗廷。

当时的御史主张死刑,而主审官肃亲王善耆认为清政府正在推行立宪改革,革命党又不止汪精卫一个,如果不从宽处理,可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于是汪精卫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并于4月29日转入刑部监狱开始服役,直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发布《罪已诏》,又发出《开放党禁令》,1911年11月6日,汪精卫被释放出狱。


图文绘历史

关于汪精卫刺杀载沣这件事,对于当时的历史,尤其是汪精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汪精卫曾经也抱着:“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想法,想一死了之,但是按照当时大清的法律本应该判处死刑,为什么后来没有被处死。

这里面主要涉及的人物,还是摄政王载沣,很多人对载沣的看法认为其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载沣是清末一个很难得的政治人物,清朝将近三百年基业,只出现了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多尔衮,带领清军入主中原,一个是载沣,顺利护航完事,使清朝皇室免遭屠戮。

所以,载沣并非无能,只是晚清时势如此,在载沣主政期间曾想力挽狂澜,武昌起义后,载沣看到大势已去,于是不苦于挣扎,选择顺应时势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载沣就是看清世界大势的人。

在载沣执政的三年里,积极进行新政改革,并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将军权想要提升到中央,这个举措我认为无论是谁执政,包括袁世凯或者蒋介石都在致力于做这件事,正是因为地方的权力太大,才有了后来的军阀割据,这正是导致我们在反侵略当中不能一致对外的重要原因。

载沣被称为最大度的政治家,在汪精卫刺杀载沣的时候,汪精卫26岁,载沣也是26岁,其实他们是同龄人,但是相对于汪精卫的激进与优柔寡断,载沣反而在本应该血气方刚的年纪,表现出了难得的自我控制和宽容,这就是载沣。

正是载沣权衡利弊,处于拉拢南方革命党的需要,而没有将汪精卫斩首,中国走向共其实带有“光荣革命”的感觉,想想优待清室条款和查理一世,路易十六等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帝,载沣绝对是为清朝掌好最后一般舵的摄政王。

史论纵横认为,载沣的胸襟气度,完全有那种清朝的帝王范。

汪精卫在此次刺杀之后,个人思想却发生了反转,对清室有了感恩的心里,汪精卫曾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

到这里载沣在汪精卫的心里俨然已经将载沣当做伟大的政治家来看待的。除了对汪精卫的宽恕外,我认为汪精卫也看到载沣的远见。

如果载沣执意以残暴手段对待革命,最后满清皇室绝对不会“软着陆”,大概汪精卫在载沣那里学到的东西就是一种叫做“妥协”的东西吧!以致汪精卫在面对日寇入侵最后选择了妥协。

汪精卫没有学习到的是,载沣是面对历史潮流,顺势的妥协,不是做无谓的挣扎;但是汪精卫的妥协,则是违背国家利益的,违背民族意志的,违背历史潮流的,所以汪精卫最后只能失败,只能遗臭万年。


史论纵横

因为有人保他,这个人还是清朝铁帽子王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

这个肃亲王在满清贵族里也是个异端,思想比较先进,也算锐意进取。结果因为这些事被大贪官庆亲王奕劻两次弹劾罢免。

抓住汪精卫后,肃亲王已经预感到:这大清国是药丸呐,杀人解决不了问题,不如以怀柔手段对付之

汪精卫得到从轻发落,仅以“误解朝廷政策”之罪名,被判处永远监禁。

肃亲王多次到狱中看望汪精卫,借机做汪精卫同志的思想工作,希望能为己所用。

要说汪精卫同志革命思想也不怎么彻底,最后二人旗鼓相当,谁也说服不了谁。

后来宣统三年1911年10月,张绍曾和蓝天蔚在滦州发动“兵谏”,清廷被迫下罪己诏,宣布解除党禁、特赦国事犯。

汪精卫同志这才捡了一条命,走上了从烈士到汉奸的人生道路。


飞鹰走马大谁何

当时的摄政王载沣,肃亲王民部尚书善耆都被汪精卫黄复生的气势吓倒了。

汪精卫:

黄复生:

而此时的清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无法控制政权。1905年废黜科举之后,士绅极为不满。他们除了八股文之外别无所长,却又是控制中国最广大地区、最多人口的农村。此外,此起彼伏的暴动,保路运动,极大动摇了清政权的政治基础。

所以善耆与汪精卫接触过之后就劝说摄政王载沣,杀了汪精卫两人,不过让他们乘机立名,乱党反而会将其捧为典范并更加仇恨我们,并没有什么好处。而留下他们的命,一是可能软化他们,未来收为己用。二可以留做与乱党的沟通渠道。

摄政王载沣和肃亲王善耆:

因此,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除二人死罪判永远监禁。

一年后武昌起义爆发,全国20多个省市响应起义宣布独立。为挽回民心,清廷赶紧宣布废除党禁释放政治犯。包括汪精卫和黄复生。1911年11月6日,汪、黄二人被释放出狱,受到北京社会各界民众1000余人的夹道欢迎。


张勇達州

汪精卫之所以没有死在革命成功的前夜,和一位王爷有关。而这位王爷的子孙和汪精卫,在二十年后又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历史的进程。

1910年正月,汪精卫潜入北京意图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捕。在等待处决的时候,他写下了著名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是清廷最终没有杀掉他,甚至还放了他,这和负责本案审理的肃亲王有关。


审案过程中,善耆看到汪精卫的手稿《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之后,感慨万分,遂有了不杀之意。此外,善耆已经预感到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认为此时杀几个革命党人无济于事,不如以怀柔手段对付之。在其力促之下,汪精卫得到从轻发落,仅以“误解朝廷政策”之罪名,被判处永远监禁。不久,又得以释放。

汪精卫入狱期间,善耆多次到狱中看望他,想借机做汪的思想工作,希望能为己所用。但结果是,两人的谈话每次都如一场辩论赛,二人旗鼓相当,谁也说服不了谁。而此时,南方的革命党势力暗流涌动,思想已经逐渐左倾的肃亲王意识到如果手里有一个活着的革命党人质的话,在将来可能出现(也确实出现了)的和谈中会有很大作用。所以,这位刺杀未遂的革命党最终居然就被提前释放了。



辛亥革命后,善耆私下里与人半是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 ”而汪精卫也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

十二年后,肃亲王去世。十八年后,他的女儿川岛芳子刺杀了张作霖。二十六年后,汪精卫投敌卖国,成了川岛芳子的战友。这让人不禁感叹,如果当时肃亲王杀了汪精卫,历史又会有何改变呢?



青言论史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刺杀载沣被捕后狱中所做。


汪精卫刺杀晚清摄政王载沣,应该说是他人生不多的亮点之一,虽然和他最后的选择大相径庭,但此事在当时颇具轰动效果,下面就由我带大家去领略下此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汪精卫为何没被处死的原因。

汪精卫(1883年——1944年),原名汪兆铭,浙江人。早年的汪精卫与后来的汉奸形象完全不同,是一个杰出人才和热血男儿!

1902年,汪精卫参加广州府举办的科举考试,就获取了第一名秀才。第二年,他赴日留学,不久便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于1905年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良好的文学功底,迅速成为革命党人的骨干力量。


同盟会虽然迅速壮大,但1905年到1909年间革命党人在国内发动的革命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身处尴尬境地的革命党人又被保皇党人梁启超等讥笑为贪生怕死,出事只会逃亡国外的胆小鬼,使得热血青年汪精卫愤愤不平,虽然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极力反对,但汪精卫为了舒展革命党人的气概,还是决定回国刺杀清朝政要,以此回击保皇党人的幸灾乐祸。

经过一番策划,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秘密返回北京,将刺杀人物锁定为当时清廷的摄政王载沣。爱新觉罗·载沣,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光绪帝的弟弟,也是晚清政府中的保守势力代表人物,刺杀他,可以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载沣出入都有大量护卫随行,所以刺杀只能选择爆炸,因为当时还没有电话线引爆法,只能人工点燃炸药,也就是说,点燃炸药的人会和被炸目标一起就死,而汪精卫奋勇的承担了这个任务。


然而由于他们并非职业杀手,很快就暴露了行踪,汪精卫和黄复生两人被捕。至于是如何暴露的,有多个版本,这里不在赘述,只讲处理结果。当时清廷派出了肃亲王善耆来审讯此案。爱新觉罗·善耆,是清朝十三个著名的铁帽子亲王之一,他的祖上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善耆本人属于立宪派,也是后来大间谍,汉奸川岛芳子的生父,他一生致力于联合蒙古,日本,以图复国。

在善耆看来,这场未遂刺杀案是革命党人精心策划安排的,用意就是要借此扩大影响,点燃国内风起云涌的反叛武装斗争。为了挫败革命党人的企图,体现大清政府的宽恕之道,他在和摄政王载沣商议后,决定判处汪精卫和黄复生终身监禁,实在让人不可理解。



这种谋逆性刺杀,按照古代法律都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此次审判竟连参与谋杀者都没有死刑,实在令世界侧目。虽然此事并没有改变清政府覆灭的命运,但却极大的改变了汪精卫的一生,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汪精卫被特赦出狱,他的性格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由激情舍命变成了惜命爱名,为他日后投敌叛国,成为汉奸埋下了伏笔。


史书上冬眠的蛇

清末实行了新政,因此被抓进监狱的汪精卫没有被立即处死,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押之后,汪精卫得到公正的审判,负责审判此案的正是金碧辉的父亲肃亲王善耆。审判的时候,汪精卫一心求生,这样又能壮大革命的声威。善耆知道汪精卫的心思,审判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得了个终生监禁。

汪精卫在清廷的监狱里并没有关多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被袁世凯放了出来。这并不是袁世凯好心,而是有他自己的阴谋。汪精卫是南方的革命党,袁世凯可以利用汪精卫同南方革命党示好,同时利用南方的革命党来要挟朝廷。

汪精卫注定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前半生为革命者,一心求死却未成,最后成为遗臭万年的大汉奸。


历史军魂

年轻时的汪精卫是一个怀揣革命理想,不惜为革命事业牺牲的革命者,这和他后来投靠日本成立汪伪政府时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

汪精卫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汪兆铭,精卫是他的笔名,19岁时,汪精卫第一次参加科考,就以第一名的成绩中了秀才,此后成为公费留学生赴日。

正是在日本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成为了汪精卫坚定的信念。

1910年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来到北京,准备刺杀载沣,因为载沣是摄政王,当时清政府的实际控制者。

刺杀载沣时,汪精卫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他希望靠自己的举动唤醒沉睡在国民心中反抗的火种。他是抱着

“无论成败,皆无生还之望”的信念而来。

由于事情败露,刺杀失败,汪精卫,黄复生被捕。

刺杀摄政王必然是死罪,但是载沣也认为他们是非杀不可,但是在审讯过程中,汪,黄二人都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争当主谋,这让负责审判的肃亲王善耆大感意外。

善耆向摄政王载沣汇报,汪精卫等人一心求死,妄图以次来鼓舞革命士气,如果将他们杀了,就中了革命者的圈套。

善耆的想法得到了载沣的认可,于是汪精卫等人的罪名是“对朝廷政策有误解”而免于一死。

其实从当时的形式来看,清政府岌岌可危,善耆和载沣的“格外开恩”也是害怕遭到革命者更大的报复,为自己日后留一条退路。

刺杀载沣一事,让汪精卫名声大噪,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同时也为他积累了政治资本。


一点点历史

汪精卫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大汉奸,但是除了民国大汉奸之外,一个其他身份,那就是,刺杀大清摄政王革命义士。



清朝末年,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发动了多次起义,但是依旧没有能力推翻清王朝,而且很多革命义士为此牺牲了很多。这样一来同盟会收到了各界的质疑,尤其是维新派人士梁启超更是称其为“远距离革命家”。讽刺同盟会只会煽动下级士兵去送死,领导人物贪生怕死。此时的同盟会士气低落。全国上下都在指责同盟会的苟且。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孙中山左膀右臂的汪精卫站了出来。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溥仪年幼,而他就是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



一个同盟会高层人士,刺杀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同盟会内部都不赞成,包括孙中山和胡汉民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然而汪精卫去意已决,此时的汪精卫带上了黄复生,还有懂炸弹的喻培伦。

1910年3月31日晚,几人挑选了载沣每天的必经之路甘水桥掩埋炸弹,但是却被一个经过的车夫发现,然后报了警。几人迅速逃跑,但是清廷故意释放假消息,说暗杀犯人已经抓获,于是汪精卫等人放松了警惕,但是炸弹没有了,于是又让喻培伦去东京买炸弹。然而在4月16号,清政府一举抓获了汪精卫和黄复生。



这个案件由肃亲王善耆审理,也就是伪满洲大特务川岛芳子的父亲,案件审理异常简单,人证物证齐全。按理说汪精卫和黄复生难逃一死。

但是肃亲王善耆向来钦佩革命人士,尤其见到了这两个不怕死的人物,所以善耆劝谏载沣说;如果杀了他们二人,正好中了他们二人的下怀,会激起更大的民愤。就这样,汪精卫和黄复生算是免于一死。但是被判处了终生监禁。



没有想到的是,在狱中仅仅待了一年多,清政府就垮台了,而汪精卫此时也被释放了出来,当汪精卫走出监狱的时候,北京上千人员走到了监狱门口,夹道欢迎这个暗杀载沣的英雄。

或许其死在狱中,会成为革命烈士,受到敬仰。然而其在抗日战争中投降日本,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大汉奸。


越关换视界

当时清廷正在搞立宪,表面上学习先进制度,所以有些人认为应该和革命党和解,汪年軽又有学识,也让他们一些人视作人材,不应軽易杀掉,日后可能用得着他,起码可作为和革命党谈判的祺子或筹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