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守護敦煌55年

她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80高齡的樊錦詩來到僑中開講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不曾去過莫高窟

那麼讓我們跟隨這堂講座

來一次千年之旅的穿越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咱們中國有四大石窟,哪四大?

位居首位的是哪個?

作為高中生,應該知道的!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包括: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排在首位的,當然是莫高窟。無論是規模,價值,還是歷史年份,方方面面。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去過莫高窟,那麼,你是否在匆忙行程中近距離看懂、讀懂了這座世界文化遺產,不枉此行?

如果你不曾去過敦煌,去過莫高窟,那麼不要緊,今天讓我們跟隨最瞭解莫高窟的這位大師,這位學者,這位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先生——樊錦詩,來一趟穿越千年的旅程,夢迴五代十國隋朝唐朝等朝代,看看10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刷牙的,1300年前的木輪嬰兒車的安全帶是怎樣的,“佛靠金裝”又是怎樣的來歷,那副著名的飛天壁畫長什麼樣?

一句話:莫高窟裡藏有哪些寶貝?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隨著80歲樊錦詩先生主題為《絲路明珠——敦煌莫高窟》講座開講,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壁畫,雕塑,建築照片呈現展開,讓我們身臨其境,開眼界,長知識了。

一、樊錦詩老人是誰?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樊錦詩,漢族,女,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著名敦煌學家、石窟考古專家、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專家。1963年9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來到敦煌,曾擔任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等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把一生獻給了敦煌,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講座開始,樊錦詩先生講述她和敦煌一生的不解之緣。1963年她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報效祖國,服從國家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當時這些都是影響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價值觀。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之前,她在敦煌研究所實習過,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里之外的西北沙漠,當嬌小體弱的樊錦詩風塵僕僕地出現在莫高窟前時,研究所的人們都感到意外和驚喜。

1963年到敦煌時,她25歲,轉眼樊先生已80高齡,一頭青絲成白髮,在敦煌一呆就是55年,把生命融入敦煌,不離不棄相伴相依,守護守望。

二、 莫高窟在哪?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三、莫高窟是誰建的?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

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裡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裡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敦煌石窟藝術,大多以佛教經典為依據,但佛國世界的創造,與現實生活發生密切關係,要攝取現實生活為素材,佛國世界只是現實世界的反射。歷經一千年創造的敦煌石窟藝術,某種意義上表現了一千年古代社會的生活,展示了一千年內涵豐富的文化。所以敦煌石窟不僅是輝煌燦爛的藝術寶庫,而且也是極其珍貴的文化寶庫。

敦煌石窟的珍貴价值體現在歷史、藝術、科技三個方面。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莫高窟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過往胡商、漢賈必經之地,也是從事絲綢貿易與中轉之地。壁畫中描繪了中原與西域商人在絲綢之路上東來西往,相望於道的景象。如北周第296窟福田經變,一邊是高鼻深目的胡商,牽著載有貨物的駱駝,另一邊是騎馬的中國商人,趕著滿載貨物的毛驢,相遇在橋上。

同時也透出了古絲綢之路經商貿易的艱難險阻的消息。如隋代第420窟法華經變,商隊趕著滿載絲綢的駱駝和毛驢,路遇大批武裝的強盜,商隊的財貨被搶劫一空;唐代第45窟觀音經變,一群胡商趕著毛驢,載著絲綢在山谷中遇到了強盜。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絲綢之路既是貿易之路,也是外交往來、文化交流之路。敦煌壁畫也有圖像的記載,如唐代第323窟描繪了出使西域的西漢使臣張騫;五代、宋第98、454窟描繪了出使印度的唐代使臣王玄策;中唐、五代、宋的第231、237、98、61、72窟描繪了西行求法和活躍於河西走廊的名僧劉薩訶,莫高窟第126窟、榆林窟第2、3、29窟刻畫了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事蹟,東來傳教的著名僧人安世高、康僧會、佛圖澄在唐宋的第323、9、108、454窟也有描繪。

敦煌著名的藏經洞,是必須要講的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今編第16窟的積沙時,於無意間偶然發現了藏經洞(即今第17窟),從中出土了公元4—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5萬餘件。

這一震驚世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除佛教、道教文獻外,敦煌文獻中還保存了有關摩尼教、景教文獻,為我們瞭解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歷史證據。

敦煌文獻中的歷史、地理著作、公私文書等,是我們研究中古社會的第一手資料。

這就是飛天壁畫!西方的小天使,胖嘟嘟的,但有翅膀也飛得起來。我們的飛天沒有翅膀,飛舞的動作卻是自如而飄逸,體態輕盈而舒展。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敦煌文獻中除大量漢文文獻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非漢文文獻,如古藏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龜茲文、梵文、突厥文等,這些多民族語言文獻的發現,對研究古代西域中亞歷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一幅晚唐時期的《手推欄車》壁畫中,重現了古人手推嬰兒車遛娃的場景。這個嬰兒車還有安全帶,1300年前就有了。在另外一幅中唐時期的《淨齒》壁畫中,一個男人正蹲在地上刷牙,而他嘴裡的“牙刷”竟是一根樹枝。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手推欄車》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淨齒》

兩個小時的講座很快結束了,老先生始終沒喝一口水。臺下的同學仍沉浸在莫高窟美輪美奐歎為觀止的藝術世界裡。從老先生的講座,觸摸莫高窟1000多年的歷史,歷史向我們栩栩如生走來。通過這次講座,聽懂莫高窟,要想弄懂,還得需要深入再深入,去實地看,去細緻的觀察,去查文獻資料。一位同學手捧一簇鮮花,上臺向老先生表達謝意敬意。

樊錦詩:一呆就55年的敦煌,是什麼樣的?

敦煌,莫高窟,老先生的講座既是一堂生動的歷史課,也是藝術欣賞課,人生哲理課。一個人,窮盡一生,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淡泊名利,無怨無悔。如果讓老人再次選擇,她說依然還會選擇敦煌,敦煌成就了她,她與敦煌,與莫高窟,早已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華僑城中學副校長吳永學:

樊錦詩老先生用非常準確非常專業而又深情的的表述,把我們帶進入敦煌莫高窟博大精深的宗教和藝術世界,讓我們去感受領略一千多年來我們鮮明的莊嚴的有溫度的生活,還有他們高遠的精神氣度,老先生帶著我們一路行來,應該說看到的是滿山的奇珍異寶,美不勝收,讓我們心生嚮往,欲罷不能。

我去過敦煌兩次,但今天聽了樊錦詩老先生的講座,感覺比我去時看到的內容要多得多。我在現場看到的瞭解到的,不及今天老先生展示的三分之一內容。

莫高窟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瑰寶,是我們今天文化自信的代表作,我想通過今天樊老先生的這個講座,我們更加能夠構建起強大的民族自信,國家自信和文化自信,並且有力量,有信心建設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