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哪位宋代文學家的名句?

金旭濤

是宋代蘇軾的名句,出自他的《於潛僧綠筠軒》: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從蘇軾的這首詩中可見他對竹子的喜愛可見一斑。不僅蘇軾,古代文人墨客無一不偏愛竹子,古人在評選歲寒三友“松、竹、梅”和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竹的地位始終不可動搖。因為竹子集君子美德於一身,竹子的挺拔修長被用來形容君子的瀟灑風度;竹子的堅硬有節被用來形容君子的氣節和操守;竹子的凌霜傲雪被用來形容君子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竹心中空被用來形容君子謙虛的美德和寬大的胸懷;竹子的清潔素雅被用來形容君子清廉的品格。總之你所能想象的形容君子的美好詞彙竹子都具備,竹子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君子形象。




古人對竹子的推崇由來已久,最早對竹子的描寫出自《禮記 · 祀器》說 :" 其在人也 , 如竹箭之有筠也 , 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 , 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直接把竹子擬人化,做人有竹子這樣的品質才能成就大事。在《詩經》中也不吝對竹子的描寫,如《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還有《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以及《衛風·淇奧》詩中,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裡直接用竹子來讚美君子的形象。


畢丹丹的貝店733807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是蘇東坡的名言。

作為一個大文豪,大詞人,在書法和繪畫領域也有極高造詣的文人,蘇東坡喜歡竹子似乎是無可厚非。但是蘇東坡又是一個大吃貨,對於肉有執念,這樣一個人寧願放棄肉也要喜歡竹子,可見對竹子的愛已經刻到骨子裡,對竹子所代表的節氣、高雅更是印在靈魂裡。

蘇東坡喜歡肉,那可以說是無肉不歡,大名鼎鼎的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的壯舉,他甚至專門寫過文說這事: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據說當時黃州豬太肥了,連窮人都不愛吃,便宜的很,蘇東坡便想到用酒來做豬肉來解肥膩,一做還真好吃,東坡肉就流傳下來。


還有個故事也蠻有趣,蘇東坡不光愛吃豬肉,還愛吃魚肉,有天他準備一條好魚準備獨享,不想大和尚佛印來了,蘇東坡趕緊藏到櫃子上。佛印已經看到了,卻不動聲色,跟蘇東坡請教蘇字寫法,繁體蘇的魚可左可右,佛印就問魚在左還是右啊,蘇東坡說左右都行,佛印又問,那魚在上面行不行啊,蘇東坡說肯定不行啊。佛印借勢說,那還不趕緊把魚拿下來。

從這可看出來,蘇東坡是多麼愛肉,多麼愛吃,但是口舌之慾再怎麼喜愛,也代替不了他的精神追求,骨子裡他是一個高雅之極的人。竹子正是寄託了他高雅的情操,所以他離不開竹子。無論是在黃州還是更加偏遠的海南島,他一直信守自己的精神信仰,樂觀向上的生活。


現在經常有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也是出自蘇東坡,我覺得如果看全詩,更能體現蘇東坡大俗大雅的個性和追求。

和董傳留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如果單看腹有詩書氣自華,很難想象第一句是那樣的描述。蘇東坡於大俗之中見大雅,可以說是文人的楷模。


user5651900997686

像這種膾炙人口又特別有意思的句子,你就往蘇東坡身上安,八九不離十沒有問題。比如說令人浮想聯翩的春宵一刻值千金,比如總有人會不懷好意解釋的一樹梨花壓海棠,比如失戀的男孩經常說的天涯何處無芳草等!蘇東坡的每一句話,幾乎都能說到我們的心裡,也許你會想到,但是你就是寫不出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心裡有筆下無的狀態,這就是蘇東坡被稱為天才的原因!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於蘇東坡的詩。是他贈送給一個和尚的詩句。我們知道,和尚都是遠離紅塵不問世事的人,那氣質當然是雅了,當然現在也有很多花和尚假和尚,肥頭大耳滿口汙言,這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了。

中國人歷來重視雅,雅是一種出脫塵外的狀態,主要表現為語言雅、行為雅、氣質雅等。中國文化往往把自然界的東西和人的氣質相比對,比如形容一個君子,叫溫潤如玉,說一個人氣質高雅,往往用松竹梅蘭四君子去形容,這就是人與自然的相同之處。而蘇東坡的這首詩中,就充分表達了他對君子之雅的體會。這首詩是這樣的:

《於潛僧綠筠軒》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這首詩其實很淺顯,不需要多去解釋。在這裡,蘇東坡表達了他對什麼是雅的理解人生就應該像竹子一樣,人格挺拔、堅貞不屈、寧折不彎、虛心有氣節,這都是古人對竹子的理解,也是對君子的要求。既然竹子有那麼多的有點,歷史上就有很多名士,狂熱地喜歡竹子崇拜竹子。最有名的就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他為人高雅,特別喜歡竹子,哪怕是租住房,也要求有竹子,否則就沒辦法活下去。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就是蘇東坡用這句話的典故。這就是拍這個和尚的馬屁了,指這個和尚就像是王徽之一樣的風神高雅的世外高人!

蘇東坡喜歡雅,他的弟子黃庭堅那更是崇尚雅,厭惡俗。他曾經說:為人處世怎樣都行,惟不可俗。人一俗,便無藥可醫,廢人一個。有個年輕人不解,便問何為俗?黃庭堅說,臨大節則意志無比堅強,千斤重壓、萬般引誘亦不能移易其分毫,此即“不俗人也”。這又是從人的堅毅頑強的性格上來定義什麼是雅人,什麼是俗人了!


好玩的國學

這句話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詩人蘇軾。全文如下: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蘇軾藉此詩來以物喻人,表達了一種風雅高節的品質,批判物慾俗骨。

此詩的典故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微之,他為人高雅,生性愛竹。有一次他來到一個空宅院居住,便馬上開始種竹。有人問他為什麼,他卻並不馬上解釋。而是嚴肅地指著外面的竹林說:‘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故而寫的一首詠物詩。

蘇軾有感於典故而引發的創作靈感,即是詠竹,也是明志。在側面也體現了蘇軾本人高貴地品格和接近大自然迴歸自我的真性情。

蘇軾此詩立意高遠,在遠離朝堂的苦悶中,以竹來昇華自己的思想境界。由此詩來窺視蘇軾,就不難理解蘇軾為何能去的如此大的成就了。就是這種堅持自我,不同流合汙的品質使蘇軾稱為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圍爐煮酒話春秋

考古和史料證實,原始時期,中國竹林的分佈,西起甘肅祁連山,北到黃河流域北部,東至臺灣,南達海南島。五千年來,兩大中華文化發源中心--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生長著茂密的竹林。中華民族為了滿足生活、生產、書寫、審美等需求,往往藉助竹子。竹子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字、生產、文學、藝術、宗教、風俗以及日常生活。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詩人蘇軾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全文如下:

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全文如下: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竹子因為挺拔、常青、美聲和清影,象徵著虛心、高潔、耿直、堅貞、孤傲、堅貞、抗爭、直爽和思念,顯示出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徵。

五千年來,在宗教、文學詩詞、繪畫、倫理道德規範中形成了以竹為載體的竹子文化,表現與象徵著人的情感、思維、觀念、價值、理想等精神世界。古人通過題詠、匾額、楹聯、繪畫、雕塑等藝術手法渲染竹文化,營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竹文化兼收幷蓄地融合了中國古代諸家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倫理精神對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並賦予它豐富的內涵,"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則使竹與人及其文化相結合。

竹筷是中餐特有的標記,竹製油紙傘是中國能工巧匠的傑作,竹簫是中國特有的樂器,詠竹詩、墨竹畫,常常借竹喻人,抒發情感。

竹文化是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重要區別標識之一。一雙竹筷,一把油紙傘,一副竹畫,均能透露出深厚的中華內涵,迥異於歐美文化。


醉愛國學

這是蘇東坡的一首《於潛僧綠筠軒》中的兩句。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境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這也是對竹的高度評價。這兩句也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這裡,不才狗尾續貂,也胡謅兩句:若要不瘦又不俗,天天吃我筍炒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