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曼施坦因提出什麼樣的絕妙計劃,能扭轉蘇德戰場的窘境?

透明小溪看歷史

首先給出答案,簡單的說就是“靈活機動的波動防禦,消滅敵有生力量”。

一、二戰後期,德國的窘境。

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軍已經開始“力不從心”了。曾經戰無不勝的德軍面臨著兩大困境 :一是兵力資源的枯竭。德國人口只有八千萬,但是蘇聯的人口是德國的兩倍多,同時還不算盟軍一線的兵力數量。前期和蘇聯的硬戰已經損失大量兵力了,德國的預備兵力出現危機。


二是德國的戰略資源匱乏。德國的戰爭資源無法和蘇聯相比,蘇聯地域面積大,有著大後方,可以源源不斷生產各種戰爭資源,不受德國轟炸。但是德國幾乎沒有戰略縱深,二戰後期,德國所有的合成油工廠都慘遭盟軍轟炸。戰爭後備資源出現嚴重不足。


二、曼施坦因的“絕妙計劃”。

面對蘇德的實力對比,曼施坦因提出了自己計劃:以機動靈活的防禦消耗蘇聯人的有生力量。蘇聯雖然人口多,資源多,但是蘇軍的戰術素養和裝備質量不如德軍。曼施坦因希望:發揚德軍戰術素養和裝備優勢,機動中消滅蘇軍,達到機動對數量,積小勝為大勝的目的。今天看來,這和我軍的“運動戰”很相似,核心是: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運動中殲滅敵有生力量。


三、希特勒的“固執己見”。

面對曼施坦因提出的“絕妙計劃”,希特勒一口否決,他高估了德軍的實力,要求德軍不準後退一步,一道防線都不允許丟棄。甚至準備組織德軍進行戰略反攻。最終德軍固守陣地,在蘇軍的鐵甲洪流中一批批倒下。希特勒也為自己準備了一顆子彈。

做大事要有大格局,希特勒捨不得一城一時的得失,最後只能滿盤皆輸!


小彈殼001

無疑是曼施坦因提出的以殲滅蘇軍南翼兵力的後發制人的作戰方式。

曼施坦因明確提出德軍無論如何也不會具有蘇軍那樣在兵力上的數量優勢,要充分發揮德軍擅長的機動作戰方式。所以德軍要麼對蘇軍的深遠目標進行攻擊,當然要吸取斯大林格勒的教訓,必要時刻採取有計劃的撤退,宗旨是德軍要掌握主動權。假使德軍兵力不足以滿足進攻作戰時,就要通過利用東線遼闊的地域來吸引蘇軍進攻,然後發動決定性的反擊徹底包圍殲滅蘇軍大量的有生力量。


曼施坦因指出這一決定性的作戰必須在南翼進行,只有在南翼進行計劃實施的合圍戰,南邊的大海可以代替德軍一個合圍蘇軍的集團軍,德軍只需要集中全部進攻兵力於北翼直接將蘇軍整個南翼包圍於亞速海邊,無疑此舉將彌補德軍兵力不足的劣勢。

這是一次大膽的作戰,需要以下兩個前提:

1、德軍最高統帥部必須將戰爭總體指導的中心放在東線,而東線的中心又必須放在南翼(曼施坦因認為蘇軍的進攻重點也是在南翼,所以只有在南翼才可能迎來蘇軍大規模的進攻,達成後發制人的設想,殲滅大量的蘇軍。事實上蘇軍確實以南翼為進攻的重點。)。在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北翼必須集中對蘇軍有絕對優勢的兵力,如此才能贏得作戰的成功。而德軍要集中如此數量的軍隊就必須堅決的撤出不必要的次要的戰場,抽調西線、挪威等地的軍隊,撤出東線一些突出部的防線,節省出軍隊用於這次決戰。


2、要想達到後發制人的目標,必須保證把蘇軍南翼的主力吸引進德軍的作戰設想地域,為了防止蘇軍在1942年那樣撤退,德軍必須放棄頓涅茨地區以及從這裡通向第聶伯河下游的通道,這對蘇軍來說是巨大的誘惑。蘇軍一旦打開這個通道則有可能徹底圍殲東線德軍於第聶伯河東岸,造成德軍整個防線的崩潰。所以這一巨大的誘惑蘇軍最高統帥部絕不會輕易放棄,進而投入大量的部隊,而一旦這些蘇軍進入這一地區,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北翼集中的強大兵力將向南或西南方向發起決定性的突擊,一直進攻到南邊的大海,把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蘇軍包圍於南翼,一舉粉碎蘇軍的南翼集團。

而德軍一旦粉碎蘇軍的南翼,繼而可以徹底的由南翼繼續向北部的蘇軍中央部位的集團發起第二次打擊,也就是說德軍必須在1943年利用自己的優勢作戰方式迫使蘇軍同其進行決戰,通過不間斷的進攻打擊,迫使蘇聯同德國達成東線的和平,讓德國騰出兵力和物資用於盟軍即將到來的西線和意大利的登陸。


曼施坦因計劃的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大會戰,目標就是蘇軍的整個南翼,德軍將不再是進行局部的作戰和零散的投入部隊,集中全力於此役,徹底粉碎的蘇軍的南翼,讓蘇軍難以短時間重建南翼的防線,反過來德軍利用這一巨大的缺口繼續進攻蘇軍的中央和北部的集團。

該作戰計劃同曼施坦因進攻法國的計劃一樣,規模宏大,目的明確,那就是以徹底粉碎蘇軍的整個防線為目標,就像當年以徹底粉碎法國的抵抗為目標一樣!


小小狼王

曼施坦因不愧為世界頂級戰術專家。

其妙招的核心是不打陣地戰,不打守城戰,不打消耗戰。

利用德軍尚有的精良裝備和訓練有素的作戰人員,實行快速機動作戰,瞄準運動中的蘇軍,快速機動的德軍主動出擊,在戰區形成德軍優勢,力求全殲該戰區的蘇軍。

從而打破蘇軍的數量優勢。

機動中拖垮蘇軍,機動中消滅蘇軍,重在全殲,避免擊潰。

此計劃,精妙絕倫,但勢所難為。

蘇聯地域廣大,德軍佔領區,蘇聯游擊隊活動頻繁,運輸線受到危脅。

二戰後期,德國後勤物資保障已漸漸困難,油料明顯不足,能保障陣地戰己屬不易,大規模的縱深機動作戰無法保障。

更何況,經過戰爭洗禮後,盟國的戰爭潛力被激發出來,由此產生巨大的戰爭力量,軸心國們已經不可阻擋。

戰爭的天平傾向盟國,大勢所趨,軸心國無可耐何。

滅亡是必然,戰術上有些成功或突破,不能改變軸心國滅亡的命運。

命該如此,白廢掙扎。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可謂天下無敵,然而因為兩線作戰,加上蘇聯惡劣天氣,德軍在1943年已有點力不從心。在經歷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國基本上已沒有能力對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了。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失利以後,他指揮了著名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當時蘇軍多於德軍數倍。曼施坦因巧妙指揮,一舉殲滅蘇軍。“哈爾科夫反擊戰”後,曼施坦因任東線主將,負責抵禦蘇軍的主攻部隊。然而,面對蘇軍當時強大的兵力,誰都不敢保證能阻擋住。

這時曼施坦因審時度勢,提出一個基本上可以扭轉戰局計劃。這個計劃設計巧妙,只是被希特勒否決,讓德軍失去最後一線希望。


曼施坦因提出:用靈活機動的波動防禦和蘇軍周旋,最大程度發揚德國陸軍精銳優點,持續消耗蘇聯人的有生力量。

這個計劃是他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分析和判斷得出的結論,因為蘇聯的人力和資源實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有這樣打法才最恰當。再者,到了二戰後期,德國的人力,物資也已快用完,加上盟軍沒曰沒夜轟炸。後備資源也快拉響紅色警報了。而蘇聯地廣,人多資源豐富,還有盟國源源不斷支援。基於此種狀況,曼施坦因才提出“以機動靈活的防禦消耗蘇聯有生力量”的戰略計劃。



蘇聯人多,但戰術低於德軍,蘇聯裝備多,但質量低於德軍。發揚德國陸軍優秀戰術素養和裝備精良的優點,以靈活機動防禦戰消耗蘇軍。以機動對數量,積小勝為大勝。如此計劃實施,德國在東線至少能與蘇聯打成平手,再將主兵力投入西線,這也是德國最好的結局!

但希特勒沒有批准此計劃,並要求死守,甚至還要求進行戰略上反攻。所以到了後期,德軍基層官兵的精華被蘇軍一次次吃掉了,最終,蘇軍的鋼鐵洪流淹沒了德軍!



總結:或許曼施坦因的計劃可以延緩納粹德國覆滅的時間,但大勢已去,就算打個平手,納粹德國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透明小溪看歷史

比起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這兩個天才人物,我覺得德軍中的曼施坦因和莫雷爾兩個人才分別是戰略和戰術方面的真正藝術家。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一個節點。



這場戰爭本身是二戰轉折點,這個節點之後德國在正面戰場上幾乎每次大會戰人數和裝備都要少許蘇聯了。

以少打多。

閃電戰就是這個樣子,快速摧毀你的有生力量,在你的反擊力量成規模之前毀掉你的指揮中心,佔領你的工業區和農業區,讓你沒有還手之力。

巴巴羅薩計劃前幾個月,德軍一個照面就消滅了200萬以上的蘇聯軍隊,可是蘇聯太大了,人口也多,還有出色的戰時經濟運轉,英美還不停的送出大量援助。




斯大林格勒之後德國的攻勢徹底慢下來了,對於後勤體系不夠強大的德國,慢就相當於致命,相當於鯊魚停止遊動。

我比較佩服的是曼施坦因的極度冷靜和清晰的思路,在慘敗之後蘇軍反攻時他敏銳的發現了蘇軍反攻隊伍之間脫節過大,他用幾次先撤退然後突然反打的方法消滅了蘇軍的大量部隊,並且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策劃了一場撤退加合圍的戰鬥,但是希特勒越權指揮讓這個設想失敗了。

曼施坦因的設想和拿破崙當年十分相似,用機動性代替兵力,退一步掌握主動,拿破崙面對優勢敵人的時候總以炮兵陣地作為誘餌,建立堡壘,用騎兵迂迴殲滅敵人的有生部隊,所有部隊都不固守一處,始終在運動中。

而曼施坦因以哈爾科夫反擊戰為代表的作戰就差不多是這個思路,在德國閃電戰破產被迫轉入持久戰的情況下,在蘇聯後勤更勝一籌的時候,德軍必須依靠機動部隊使用,消滅大量蘇軍有生力量來奪回戰場主動權,為此可以放棄一些不必要的地區爭奪。

斯大林格勒的潰敗後,德國軍官們在士氣低落的撤退途中迅速完成了兵力集結,而蘇軍在反擊中卻沒有大致方略,德軍搜尋著每一個蘇軍的缺口進行反擊,使得1942年蘇軍的反攻攻勢基本瓦解。


但是蘇軍重整旗鼓之後有了更龐大的兵力,更多的坦克,而在雙方都打算在1942年留下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做文章的時候,由於情報洩漏和希特勒的猶豫不覺,德國喪失了先手一播的機會。

在蘇軍已經建立好陣地的情況下,德軍依然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打出了更高的戰損比,但那已經沒意義了,如果此戰殲滅的蘇軍再多一倍才可能讓情況回到數個月以前。

此戰之後曼施坦因以致整個德軍手裡的牌只能耗時間了,德國徹底失去了先手的權力。

就像打撲克,中途島和瓜島讓日本人打光了打大牌,瓜島之後美日雙方其實在太平洋實力還算均等,雖然每回合大家都能抽牌,但是美國一回合抽10張,日本抽1張,這牌能玩?

希特勒已經把最大的牌都甩在了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等人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養倉鼠的哈士奇

作為二戰迷和德粉,很樂意回答這樣的問題,著名將帥曼施坦因曾在1943年德軍不利的情況下,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大敗蘇軍,這就是著名的"北頓涅茨盆地奇蹟" 由於元帥藝術般的指揮淋漓盡致,蘇德戰場上挽既倒於狂瀾,又打了一次經典的反擊戰。運用多兵種協同作戰和裝甲集群機動作戰,又給蘇軍一次重創。後來庫爾斯克會戰若不是臨時被調兵,說不定真能包抄蘇軍,恢復1941年的狀態奪回戰場主動權,恐怕二戰歷史都要被改寫了。

庫爾斯克大會戰,除雷德爾將軍外本,有一部德軍已突破蘇軍兩道防線,但因盟軍在意大利登陸,元首抽掉了曼施坦因的精銳部隊,最終德軍失敗。

庫爾斯克會戰前,曼帥希望通過迂迴到亞速海的羅斯托夫以包圍紅軍,發動奇襲戰,但元首拒絕了


堅持一切正確的原則立場


智庫學者陳功

大勢已去,無力翻盤了!曼施坦因無論提出什麼好計劃均無用。《戰術》

希特勒只有不惜一切代價和英美講和,全力以赴應對蘇聯,才有這可能性?【戰略】


清純的哇哈哈

德國人的傲慢註定了結果是,怎麼計劃都是作死時多掉一口氣罷了。在寒冷的俄羅斯,列寧格勒戰役不給士兵準備冬裝,莫斯科戰役不給士兵準備冬裝,小鬍子這個奧地利小地方出來的傢伙,根本就2000的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是個什麼概念。兩場戰敗還沒讓這個自信心爆棚的傢伙長記性,斯大林格勒又記吃不記打不給士兵準備冬裝。曼施坦因反擊戰結婚也一樣,穿著夏季服的德軍士兵在冰天雪地的俄國衝鋒,那不是戰鬥是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