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都說“吃在廣州”,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廣州的建築!

如果你有在廣州覓食,不要只看手機地圖,還能在覓食過程中順帶發現廣州建築の美。

下面,我們就從廣州的地標說起吧~

A現代主義建築

— 代 表:廣州塔·小蠻腰 —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這座廣州新電視塔是中國第一高塔,但她最特別的地方,卻是她超細的腰。

在我們印象中,電視塔都很硬、直挺挺地插入雲霄。像東方明珠還比較有創意,從中部下方用四個支柱延伸出去。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炎帝廣場電視塔;名古屋電視塔;東方明珠

為了顛覆這樣的建築設計,荷蘭建築師馬克・海默爾提出了女性化建築的概念。

把“小蠻腰”沿著軸心扭轉,像是被稍微擰了一下,讓這座塔變得有種女性的柔美感。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但是那麼細的腰身,修建起來尤其困難,還得經歷抗颱風測試呢!

你看,小蠻腰簡潔的造型、統一的線條、加上金屬感的建築材料,就是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了。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現代建築起源於工業革命,所以這類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簡潔+統一。

類似風格的許多建築,都集中在廣州的CBD:

● 最佳文具組合:廣晟國際大廈和珠江城大廈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金色鉛筆;發光橡皮

● 隨時準備揚帆起航的國際金融廣場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現代主義建築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

在這些金屬建築裡,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廣州人民快節奏的生活。

不過,這裡邊最奇葩的要數:

銅幣大廈——廣州圓大廈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看它身上金色的規則圖案,配上銅幣造型,真是壕氣逼人!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不過最用心的是它建在珠江上。晚上打開燈,與水中的倒影一結合,直接變成一個‘發(8)’。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B後現代主義建築

— 代表:南豐國際會展中心 —

後現代主義簡單來說,就是完全反現代主義風格:不統一!不簡約!

舉個栗子:

● 會發光的巧克力熔岩蛋糕:廣州博物館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 看久了有點密恐的:廣州圖書館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 被迫降落在地球的UFO:廣州大劇院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它們都是後現代主義建築裡的一種代表性風格: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其實是從結構主義中演化出來的。想想畢加索那些看多了會精分的畫,解構主義形式的實質,也就是:分離、破碎

● 最典型的就是積木大樓:南匯豐廣場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不再是規整、統一,而是獨立,卻相互依賴的立體結構組成。整座大樓錯落有致,就像我們小時候隨意搭起的積木

不過,也有網友黑這長條形的建築,像是棺木堆疊。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C歐式建築

— 代表:聖心大教堂 —

鴉片戰爭後,廣州被作為“國中之國”,被當做“租界地”給外國人使用,因此廣州也有一大群歐式建築,他們大多集中在沙面

● 古羅馬時期的古典柱式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 古羅馬時期常見的拱券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其中最典型的是哥特式建築:聖心大教堂。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它具備了哥特式建築的典型特點:大、尖、長、花。

大,就是大窗戶!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而尖呢,從外型上看,尖形的拱門、高聳的尖塔,看著就覺得扎手。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為了從內部上看,也能有直通天堂的快感,還有個尖房頂——尖肋拱頂。

這是從羅馬式建築的圓筒拱頂改進來的。

每個頂有四根主骨,把所有的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讓整個空間看起來更加空曠。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為了能支撐起這個炫酷的拱頂,於是就有了——束柱。把長長的柱子,緊靠在一起,作為尖肋拱頂的支撐

而花,就是教堂正門上方的圓形玫瑰花窗了。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這花窗裡,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從外面看只是一朵花的形狀。但從教堂裡面看: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光從玻璃花窗照進教堂,五彩的光在眼前閃動,彷彿身在上帝的光芒之下。

D嶺南特色建築

— 代表:騎樓 —

騎樓,沿海地區的真愛們應該很熟悉了,一樓是店面鋪子,樓上住人的建築,夏天經常走在裡面逛街。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而且騎樓沿街一面的牆上,會有很多的好看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帕特農神廟

採用這樣的柱式建築,尤其適合嶺南亞熱帶氣候,不僅平時可以防曬避雨,還可以減少建築的負荷,預防颱風襲擊。

不過,最能體現廣州建築特色的既不是現代風格的廣州塔,也不是嶺南特色的騎樓,而是——

E廣州專屬建築

— 代表:西關大屋 —

西關大屋,是在廣州荔灣一帶興建的傳統民居。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就長上圖這個樣子,又被稱為古老大屋,是在清朝年間那些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住的豪宅

別看這小瓦房好像普普通通,裡面很多講究,完成它的工程量,相當於建一座九層的高樓!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標準的西關大屋內部結構

西關大屋有三大特徵:青磚、滿洲窗、趟櫳門。

● 青磚,是用土無氧燒製成的,純天然無公害。用它整整齊齊堆砌而成的屋子,不僅能防水防澇,而且還有冬暖夏涼的功能,比起我們現在悶著吹空調要環保很多。

● 再來看看這滿洲窗。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裡面是用許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鑲嵌而成,工序十分複雜繁瑣。

光是一片滿洲窗,就要花費15個人連續加班近半個月才能完成。可惜的是,這項技藝已經失傳了。

● 西關大屋最有趣的就在這門上。

因為是豪宅,所以特別注重安保,這門可是三重防護

第一道防線是屏風門,也叫吊扇門。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造型各異的吊扇門

半遮半掩,可以擋住視線,又比較輕巧,像兩面窗扇。而且這門作為門面,都會細心地雕刻上精緻的花紋。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第二道防線叫趟櫳[lóng]門。

趟櫳門,就是個水平方向走動的柵欄式拉門。

為什麼叫趟櫳門呢?“趟”在粵語裡有滑動著推的意思,而“櫳”是指木箱。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現代趟櫳門模型

別看它簡簡單單,就只是幾根原木,這下面裝有滑輪,後部裝有豎插銷,有的還會有小銅鈴~

而且這趟櫳門上上下下找不到一顆釘子,關鍵部位全是用榫卯[sǔn mǎo]結構連接。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榫卯結構示意圖

這樣就算經歷百年,門也不會因為生鏽而腐壞。

這圓木數量也有講究。中間橫著的木條數量必須得是單數,因為在粵語中“雙”和“喪”同音,不吉祥。所以,大多數的門都是有13根或者15根的圓木。

最能代表廣州的不是吃,而是它們!

最後一道,才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全封閉大門。

在古代,最後一道門一般不關,而是關上趟櫳門,這樣又可以防盜,採光好、還很透氣。

這樣的西關大屋,因為連年大肆拆建,大多破壞嚴重,目前尚有保留價值的只剩10間左右。在廣州還是可以看到,但大都只可遠觀,不可進玩了。

說到這裡,廣州主要的建築風格就基本講完了。

其實,一座建築,往往活得比建它的人久遠,裡面有太多的故事,不能一一道盡。他們不僅見證了歷史,還有用這樣一種凝固的美來詮釋背後的歷史與文化。

對我們來說,建築就像是一座城市的肖像、一張名片。讀懂建築,也就讀懂了這座城市

- -

最能代表广州的不是吃,而是它们!
最能代表广州的不是吃,而是它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