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廟的“紅燈區”在哪?

夫子廟的“紅燈區”在哪?

夫子廟位於南京秦淮河泮,歷史悠久,現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到正月十五,數十萬人南京人云集於此,與其說是看是看燈,不如說是湊熱鬧,夫子廟對於本地人和外地人來說,都是必到的地方,只不過時間上有所差異。

自北宋開始,夫子廟初建孔廟,後建學宮及科舉考場等高雅嚴肅建築,自明清以來至民國時期這裡也是歌舞昇平、藏汙納垢的金粉聲色之地。那麼就些反差之大的場所位置又是如何分佈的呢?

孔廟、學宮、科舉考場均在秦淮河北岸,而“紅燈區”則在秦淮河南岸。文德橋橫跨秦淮河,是賞景佳處。對於君子來說,只可在橋上賞景,卻不能到南岸尋花問柳,故有“君子不過文德橋”的說法。

夫子廟的“紅燈區”在哪?

過了文德橋,則是煙花柳巷的密集之地。其中以石壩街最為有名。

石壩街因金陵閘石壩而得名。陳作霖《東城志略》中雲:“國朝康熙間,改築石壩(夫子廟石壩街)而橋始廢”。石壩街有兩多,一是會館多,貴池試館、歙縣會館、江陰試館、武進同鄉會,二是河廳多,有集園林水榭於一體的劉氏河廳、周氏河廳等。

大石壩街及秦淮兩岸的沿河人家,又稱“河房”,門卷珠簾,河泊畫舫,豪竹哀絲,玉軟香溫的旖旎風光,不知迷倒了多少王孫公子,連空氣中都帶有香味,飯菜的香味,脂粉的香味,混在一起,鶯歌燕舞,紙醉金迷。這一帶河房很多,以石為基,亭臺廳室均雕樑畫棟。

夫子廟的“紅燈區”在哪?

南京有句俗語:“家住石壩街,十有九家歪”。石壩街諧音又叫“十八街”,是六朝金粉集中的地方,也是妓女雲集的風月場所,吃喝嫖賭一應俱全。石壩街不僅是夫子廟的代名詞,更是花街柳巷的代名詞,一間間紅樓妓院彼此相連,一個個皮條妓女爭相拉客。

幾條不寬的街巷都叫“石壩街”,只是在前冠以大、小、東、西等字樣加以區別。大石壩街是高級妓女的場所,李香君的媚香樓復建於此不無道理。

夫子廟的“紅燈區”在哪?

隨著夫子廟的興盛繁華,鈔庫街、釣魚巷等秦淮河南岸多地也逐漸成為夫子廟妓女聚集之地。每年農曆六月十一,夫子廟的妓女們都要到釣魚巷的老郎廟趕廟會,也叫“老郎會”。老郎廟裡供奉的老郎神,就是這些倚門賣笑妓女們的祖師爺,有人認為這老郎神是春秋時期的管仲,這未免太糟蹋這位名相了。據載,管仲首開官妓,所以才被妓女們供奉。

妓女們白天拈香膜拜,十分虔誠。晚上,桃葉渡一帶河面,畫舫雲集,商富巨賈們都要在畫舫上設席打牌,為他的相好捧場,笙歌如沸,笑語喧譁,河面上一片烏煙瘴氣。“槳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燭波”。民國時期,妓女們更是到北岸拉客。

夫子廟的“紅燈區”在哪?

建國前的南京是個消費城市,造成了夫子廟地區的畸形繁榮,花天酒地、歌舞昇平。舊時漫步在黃昏的夫子廟,划拳聲、絲樂聲、調情聲、乞討聲……,夾雜著脂粉與鴉片煙混在一起的氣味,從標榜著賣藝不賣身的清唱少女,到沿街拉客的半老流鶯,從尋歡作樂的風流客,到三五成群、依門招手、打情罵俏的妓女,真是應有盡有。

建國後南京人一般恥於說家住石壩街,因為怕別人誤會是“風塵女子”後代,往往在告訴別人地址之餘,總要加上一句“後來搬過去的”之類贅詞,以示“清白”。

解放後,夫子廟得到多次整治。夫子廟的擴容早已把烏衣巷、石壩街容納進去;大石壩街建成了寬闊的磁磚大路,兩邊新建的酒樓飯館一律是古色古香,是遠年聞名的飲食一條街;東石壩街早已“徒有虛名”地併入了居民小區,;而小石壩街則“名存實亡”,只剩下幾個門牌號碼了。原先三、四米寬的西石壩街,拓成了二十多米寬,與平江府路相連,成為溝通建康路與長樂路主要通道,兩邊文化、體育、娛樂、餐飲設施一應俱全。

夫子廟的“紅燈區”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