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與風溼病有何關係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關節炎是指引起疼痛和發僵的關節內的炎症。在風溼病中,各種原因所致的關節炎佔相當比重。但風溼病並不只限於關節炎。

關節炎與風溼病有何關係

風溼病學是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風溼病學研究的對象是風溼性疾病(即風溼病)。

凡是累及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經等的一大類疾病,均屬於風溼病。其起病原因可以是感染性的,如淋球菌性關節炎、萊姆病等;免疫性的,如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代謝性的,如痛風等結晶性關節炎;內分泌的,如肢端肥大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退化性的,如骨關節炎;地理環境性的,如大骨節病、氟中毒等;遺傳性的,如粘多糖病、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等;腫瘤性的,如骨瘤、多發性骨髓瘤等……風溼病可以是周身性或系統性的,如幾乎所有結締組織病,也可以是侷限性的,如肩周炎、滑囊炎等;可以是器質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如精神性風溼症,或者是功能性的,如纖維肌痛綜合徵。由此可見風溼病不是單指某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疾病的總稱。

風溼病的症狀可持續幾天或數年,可無不良影響,也可引起較嚴重的殘疾。大多數風溼病不會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少數風溼病能夠遺傳,而大多數並不遺傳。

“風溼”一詞在西方最早出現於公元前4世紀《希波克拉底全集》中,至今已有2300多年。風溼源於古希臘語,是“流動”的意思。當時指由於身體中組成的四種體液之一出現不正常而引起疼痛,此體液由血管進入體腔,包括關節腔。在19世紀以前,西醫對風溼病的認識也很模糊,他們甚至把所有關節炎都認為是痛風的變種,直到發現痛風病人血中的尿酸較高,才將其與其他關節炎區分開來。近30多年來,隨著科學的進步,醫學的發展,人們才對風溼病的認識不斷深入。

在祖國醫學中,“風溼”這一名稱始於1800年前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一書:“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哺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其意思是指汗出當風,貪涼受寒,風溼之邪侵犯肌表,而出現周身疼痛,伴有發熱,午後為重者,稱為“風溼”。這些論述,用現代醫學觀點看,實屬風溼病,但與現代風溼病的含義相比,只是涉及的範圍較狹窄而已。現代醫學所指的風溼病內容較廣,這與2400年前我國第一部醫學鉅著《黃帝內經素問·痺論》中對命名為痺症的風溼性疾病的病因、證候分類等所作的詳細記載,內容相似。該書中並有“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的論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