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000和月薪10000的會計,區別到底在哪裡?

比拿命換錢更可怕的是什麼?是拿命換錢,仍舊三千。

根據智聯招聘發佈的《2018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七成白領午餐平均消費都在20元以內。不難想象,去便利店排隊買一份簡易午餐,走街串巷尋找寫字樓“附近”的沙縣、蓋澆、拉麵,抑或是呼朋喚友搶紅包後小心翼翼地湊夠外賣滿減,是多數白領的午餐日常。

月薪3000和月薪10000的會計,區別到底在哪裡?

有網友一針見血:第一次見把沒錢說得這麼清新脫俗的。

是的,此次調查中,高達94.9%的白領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而焦慮來源中,“薪水低”也成了最普遍的原因:66.5%白領認為當前薪資低於預期,渴望通過跳槽改變現狀。

剛剛吃完一頓14.1元午餐的財務小如,在看到這則報告後,忍不住嘆了口氣:都是會計人,為什麼我月薪三千,別人卻能月薪過萬?我叫個外賣都得煞費苦心,別人卻能早早實現午餐自由?

而月薪三千與過萬、午餐拮据與自由的差距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差異。

一、專業,撐起職業的保護傘

如大多數不滿薪資現狀的白領那樣,在工作三年還沒存下兩萬塊錢的時候,小如也曾動過跳槽的念頭。暗戳戳地投了一圈簡歷後,小如有些無奈,對於沒有中級職稱、做了三年核算工作的她而言,留在原地竟然是最好的選擇:在外面,無論是小企業的主辦會計,還是大企業的財務會計、會計主管,對於候選人的要求都遠遠高於自身水平。

不夠專業,或者說在人才市場的標尺前無法展示自身專業性的人,是配不上高位、拿不到高薪的。

月薪3000和月薪10000的會計,區別到底在哪裡?

近期的兩則新聞也可以形象地說明專業性的重要性。

5月14日,川航3U8633在飛行過程中,副駕駛倉的擋風玻璃突然爆裂,突如其來的氣壓差帶來了飛機的驟然顛簸與急速下降,以及駕駛室裡無線電的中斷、儀表盤的破裂。在這樣的生死瞬間,機長劉傳鍵憑藉高超的技術與專業的素養,成功完成了返航與迫降。全網稱讚的時候,這位英雄卻回答說,這是自己的專業。

5月21日,演員楊穎更新了一條微博,就錄製綜藝時破壞了遊戲規則所引起的“不敬業”爭議發表了回應。可即使她坦誠了當時的原因,也對節目組的關照表達了感激,評論中仍有源源不斷的口誅筆伐之聲。“不敬業、犯了錯,就應該承擔後果”、“在其職,做其事”便是大部分人心聲。

月薪3000和月薪10000的會計,區別到底在哪裡?

對於會計人而言,專業也是得到人才市場尊重的前提:做好應該做的事,擁有做好事情的動力和能力,才可能有往高處走的職業自由。

二、知與行,支起專業的脊樑骨

以小如最嚮往的某電商企業的會計主管招聘要求為例,在個人能力外,用人方還對候選人的學歷、證書、專業知識與技能、財務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要求。

月薪3000和月薪10000的會計,區別到底在哪裡?

一一對照後,小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欠缺之處:學歷與專業知識技能基本滿足,但證書與財務管理能力卻遠遠不夠。證書短板確實有工作年限不夠的客觀因素,但財務管理能力,卻是實實在在欠缺的地方。

這正是會計行業的普遍現狀:掌握基礎財務知識與技能的財務人員幾近氾濫,他們是“月薪三千”中的典型;而持有中級會計職稱、具備財務管理能力的中高層財務人員卻是區區之眾,也是“月薪過萬”所爭相搶奪的對象。

月薪3000和月薪10000的會計,區別到底在哪裡?

以上述任職要求為例,我們可以看到,用人單位既要求候選人具備一定水準的成本管理、風險把控以及財務分析知識,更期待候選人能夠在相關工作中表現出較強的專業能力。這背後其實是三個要求,一是掌握相關知識,二是在運用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三是在工作中將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在實踐中淬鍊成工作經驗以及工作能力。

我們也可以從日常工作中看到這兩者的不同:總是重複著簡單工作者,一定是“月薪三千”者;而那些不斷接受挑戰者,最初也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代表,但後來,他們也一定也逐漸通過“知行合一”的實踐,憑藉專業性逐漸向想要的薪水與職位接近。

三、你怎樣對待時間,就擁有怎樣的生涯

有人問,同樣是會計人,甚至剛開始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會計人,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差距,當然是在一天天工作中,逐漸累積起來的。

以一天裡的24小時為例:

1當別人早起半小時為自己準備一頓健康的早餐、留出充裕的時間便看資訊便享用時,你還在等待鬧鐘響起。

2當別人查閱好天氣、收拾揹包準備出門時,你匆匆忙忙從床上躍起、洗完臉刷完牙便匆匆出門。

3當別人在地鐵上看起了正在備考的證書的網課視頻時,你靠著地鐵柱子對著綜藝綻放出了一天裡的第一個笑容。

4當別人提前五分鐘到達了工位、泡咖啡理單據開始一天的工作時,你剛剛擠下地鐵,奔跑著趕向打卡的最後時限。

5當別人利用上午最高效的時間完成了當天最重要的任務、舒舒服服伸了個懶腰時,你剛剛打完最後一個哈欠、揉揉眼睛開始進入了工作狀態。

6當別人有條不紊地一件件完成當天的任務時,你也因即將到來的死線焦慮地加快了腳步。

7當別人優哉遊哉地收拾揹包準備下班時,你開始因匆忙趕工時犯的錯開始瞭如常的加班。

8當別人吃完晚飯、短暫休息後開始一天的學習任務時,你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地身軀擠上了回家的地鐵。

9當別人學完一個章節站起來舒展身體時,你剛剛脫掉鞋子,在沙發上癱成一個大字開始一天的刷劇大業。

10當別人洗漱完畢躺在床上回想今日所學的內容時,你急急忙忙關掉了視頻軟件、打著哈欠前去洗漱。

將一天乘以30,也許差距還不甚明顯;但將一天乘以300,那差距便可以直接體現在收入以及職位上了。

高效、學習、實踐、更高效的良性循環,構成了前者的主旋律:每天都在前進,每週都有進步。而低效、加班、疲憊、更低效的惡性循環,也幾乎吞噬了後者所有的私人時間,工作上更是沒有絲毫進步。

對待時間的方式,決定了會計人的上班狀態與下班生活,決定了一段時間後的知識水平、技能水準、專業能力,更決定了工作數年後的收入水平與午餐自由。

而在時間利用方式背後,一以貫之的還是對於自我升值的態度、對於職業生涯的規劃。說到底,用人單位眼裡你值三千還是一萬,不僅僅體現在你處理工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水平上,更深刻地還是反映在你對待職業的態度,以及為了職業目標所付出的努力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