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没有重点班的年代,学生也要考名牌大学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十项严禁”:

严禁无计划、超计划组织招生;

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

严禁提前组织招生,变相“掐尖”选生源;

严禁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混合招生、混合编班;

严禁以高额物质奖励、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

严禁任何学校收取或变相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中学没有重点班的年代,学生也要考名牌大学

竞争的结果是,有一些学校成了名校,于是生源滚滚,财源不断,高楼拔地而起,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年级从几个班扩张到几十个班,再放不下就开始建分校,一个分校不行建好几个分校。于是,其他学校就基本上倒闭了,没倒闭也剩下一些实在没办法上名校的学生在那里“成长”了,这些孩子的内心是自卑的,前途是黯淡的。他们不一定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因为名校在招收择校生,只要有办法的家庭,都让孩子上了名校。名校里又在分层,不只是简单的分个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主校区和分校区,学生层次不一样;重点班里又分特优班或是清华北大班、火箭班、重点班、过渡班,最后才是普通班。很多人在感叹,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上了名校,但进不了好班还没用。

中学没有重点班的年代,学生也要考名牌大学

有人说,竞争很正常啊,社会不就是在竞争吗?有竞争没错,怕的是不正当手段的无序竞争。基础教育是国家公益事业,更需要社会公平。有多少普通人家的孩子,上不了名校、进不了重点班,而有钱的、有关系的子弟进了名校,进了重点班。这种竞争已经不是孩子们之间的公平竞争,而成了父母社会地位和金钱的竞争。也许,这种竞争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只是短时间之内显示不出来。有竞争没错,竞争的同时要注意社会还有公平的一面,不能说我们要竞争不要公平。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孩子们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一个地方的学校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每个村、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学校,这些学校不比城里的学校差,这里的孩子也要考中专、师范,也要考大学。城市里的几所学校也是并列发展的。在学校里,每个年级也是几个并列的班级,分班的时候学生是平均的分的,不分层。那时候,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而不是限于名校的重点班。这样的学校布局下,更多的孩子能够公平的接受教育,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管是富二代还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从九十年代末开始,一些名校开始突起,于是农村的学校开始倒闭,农民的孩子上学成了问题,很多孩子是没机会接受太多的教育的,早早的结婚生子,进城打工。城里一些学校也开始招不到好学生,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在校读书的也基本上成了草根阶层。名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名校里,班级分成了不同的层次。于是,只有名校里重点班的孩子才能考上名牌大学的格局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最大的影响就是让很多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从小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中学没有重点班的年代,学生也要考名牌大学

教育是要一家独大,还是要遍地开花、齐头并进,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因人而异。但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这个角度来看,明显是后者更有利。这就需要规范办学,禁止学校的无限制扩张,禁止利用各种手段抢优质生源,禁止把学生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还所有孩子一个与其他孩子地位平等的学校和班级,给每个孩子一人公平的与其他孩子竞争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人民教育。

基础教育是要给每个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孩子们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健康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