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三——水都到哪儿去了?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三——水都到哪儿去了?

水,生命的载体,人体缺水20%就会危及生命。

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是井水和泉水。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子里的几口水井陆续枯竭了。

记忆中,家乡是从不缺水,随便什么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出地下水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仅我们的村子里就有5、6眼井。最深的是生产队的机井,有二、三十多米深,碗口粗的铁管子,一节节连起来直通到村子后面的坡上。天旱时浇地,马达一开就是几天几夜,井里总有抽不完的水。

那井水清澈甘甜,也曾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地势略低的那几口井,水位普遍很浅,离井口通常只有一根扁担的高度。有年夏秋之交,雨水大,连着下了多日,井里的水几乎要漫出来,蹲在井口边,探探腰伸出胳膊就能拎上水来。

记得那时家家户户都有扁担和铁桶。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就有人到井边挑水,水桶撞击井台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我也总在水桶的“叮当”声中起床上学。

地下水位浅,泉眼也多。记的仅在何村、东村的河道中,大大小小泉眼就有十多个。其中通往老公社去的公路桥下,有一股泉水最旺,四季充盈清澈,甘洌可口。泉眼存在的具体年代无从考证,但听人说,这泉眼与地下河相连,即便天旱时候,泉水也没断流过。尤其是谷雨时节,泉水中还会涌出成群结队的小白条鱼呢。每天上学路过,我们也总会在这儿逗留一会,或捉鱼抓虾,或洗脸去汗,渴了就爬在泉眼处“咕咚咕咚”喝上几口,浑身凉爽,非常解渴。

有泉水就有溪流,可以说是泉涌成溪。虽是北方,但也颇有南方的味道。那时的人口、厂矿,以及汽车、空调等都很少,气候温和,植被、雨水也多,地下、地上的水很充盈。以至于让我常常蹲在泉边发呆:这水要是溢出来,可咋办呢?现在想来,也算得上现实版的“杞人忧天”了!

水很珍贵,可是很多时侯我们却不懂得去珍惜。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是最廉价、最丰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世界范围内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就目前而言,多个国家正面临水源不足,10多亿人喝不到清洁水,城市人口缺水问题也日益突出。

水的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包括我国许多地方和城市也面临着严重缺水的危机。

水都到哪儿去了?又是从啥时开始缺水的呢?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是中国改革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也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随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大口号提出来,跟着全国各地乡镇,甚至包括村子里,砖厂、水泥厂、铅厂、造纸厂等,一大批高耗低能的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许许多多的大小河流、耕地等便深受其害。我们村子也在其中。

至今都忘不了,每次到村边新建的植物油厂里玩耍时,我们总能在机器轰鸣声中,看到墙角下的那根水桶粗的水泥管子,一天到晚“咕嘟嘟”地往家门前的那条小河里排水。生产是24小时不间断的,而这水又都是从机井了抽上来的。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三——水都到哪儿去了?

生产队长是个爱管闲事的老头,他为此也没少与厂里吵架。但他毕竟是个农民,位卑言轻,没有人理会。他曾心痛地说:“照这样下去,就是十个、八个陆浑水库迟早也会有被抽干的。”队长的话,一语成谶,还真让他给说中了。

这个油厂在连着猛抽了几年后,先是厂里的井水没了,接着村子里的几口也枯了。井是越挖越深,水是越流越少,直到彻底枯竭,小河也断流了,厂子也倒闭了。没有了井水,村里人也只能是花钱买水,改用自来水。

当然,井水的枯竭,是多方面原因,究竟与这个厂有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村民在使用自来水后又遇上了新问题:自来水不能生着喝,烧成的水里水垢很多,还有一股子异味。表面上看是改善了,可是饮水的质量却在下降。如果想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只能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

春节回老家,看到村里安装了城市小区里常见的直饮水设备。不少家庭还在厨房里装上了净水器。想到以前从老井里打出的饮用水,我不知是该为他们高兴,还是感到悲哀。

“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如果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干裂,我们人类就可能渴死,就没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爱惜每一滴水,爱惜地球母亲每一滴眼泪。”这是一个小学生关于“水”的作文。

但是,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这么浅显的道理,连小学生都明白,而我们很多成年人却装着不懂。

客观上讲,地球本身的气温变化是波动的,而现在具有变暖的趋势。尤其是近50年来,人口的增多,土地减少,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灾害频繁。再加上降雨不均,北方旱、南方涝,这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但我们身边的浪费,也不能不说是触目惊心。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三——水都到哪儿去了?

早些年来,矿山私挖滥采和无秩序的开发,致使不少林木被伐,林地、耕地被毁,植被被破坏,地下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虽说这一情况,近几年通过持续的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已得到逐步的改善,但要知道,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这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恢复。

其次,传统的灌溉方式还没有大的改变。由于过去强调粮食总产的增长,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而忽略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农业用水量过大,地面水不够,就超采地下水,以致于过多消耗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

为打造水系景观,一些地方对境内的河水截流、改道等,修筑挡河坝蓄水,导致水资源大量蒸发渗漏,流域内下游的湿地日趋干涸。

还有,多数城镇无污水处理厂,工业循环用水、生活中水回收等尚未展开,一些厂矿、企业过多过量的开采、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使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很低。再加上工业排放的废气及各种大气污染造成温室效应,降水量减少,雨水补充不足,故而又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为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更为严重。比如,最常见的自来水龙头。曾有科学家推算过:如果水龙头不关严,水一滴滴的流,一小时能流失36公斤水,一个月要浪费2.6吨;如果水呈线状流,一个小时就可以流失170公斤。以此类推,一个水龙头如此,如果将千千万万个加起来,那就是一条河流。

还有,水污染的问题,据一项水质检测资料显示,目前一个城市日均废污排放量达550万吨,一年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还多,导致江河的水质下降,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威胁。

我的老家窑北坡:农村现状调查之三——水都到哪儿去了?

水富连着粮丰,水荒连着粮荒。不可否认,气温的变化,使天气变得干旱少雨无水,但生活水平要提高,经济要发展,建工厂、盖高楼、造汽车……在造就了摩天楼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时,又有谁能否认,这后面的推手不是我们自己呢?

“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它并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认真真的履行。在这方面,我们都能够尽己所能。比如将废电池,生活垃圾等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物品按照规定投入指定的垃圾箱,尽量减少污水的排放等。

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就是守护我们的生命线。望着消失的河流、泉眼、老井,我也常想,我们是不是得了健忘症,忘记了那句“如果人类继续破坏环境,大自然会用更加残酷的方式惩罚人类的”的谶语了吗?

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等到“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的时候,才去觉醒。如果真到了那天,再追悔也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