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F23-時也?運也?真實情況出乎意料

提起隱身戰機這個話題,當年與美軍目前現役王牌F22競爭失敗的YF23一直會被人提起。YF23真的是因為“太先進”導致軍方“不敢使用”才最終落馬的嗎?老託希望此文能給大家一些客觀事實以供參考。

YF23的氣動設計還是非常有特點的。他的主翼應當來說屬於梯形翼的一種改型,他的主翼前緣後掠角度非常大,所以嚴格來講這種構型更接近平直翼。同時,從驗證機的圖片來看YF23的主翼展弦比也較小,配合翼身融合的機身升力體設計,降低了這款“平直翼”在跨音速段的阻力。YF23設計中取消了平尾,後機身氣動翼面只保留一對V型垂尾。

YF23-時也?運也?真實情況出乎意料

嚴格來講YF23的機頭兩側是一對邊條翼而非類似F22機頭的那種稜線,前者的渦流強度應該更大。理論上,這樣一套氣動設計的飛控難度是高於F22的。

同時,從隱身的角度來講,YF23相較於競爭對手少一對平尾,發動機噴口也做了隱藏的設計,理論上其隱身性是不錯的(但是下文會提到這套理論上不錯的隱身設計是如何被抹殺的)。

說了這麼些,那麼諾斯羅普的這款酷炫的戰機究竟為何會競標失敗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這款看似很美的設計實質上有難以解決的BUG存在。

首先就是飛控。美軍近幾年公佈了一些所謂“6代戰機”的設計方案。這些方案在氣動設計上都突出了減少控制翼面,尤其是取消平尾和垂尾。這是飛控技術進步的必然。然而在ATF項目的那個年代,飛控技術的發展程度甚至還並不足以支持鴨式佈局的設計。YF23貿貿然取消了平尾,採用較大的主翼後緣前掠角度,這樣理論上襟翼就能部分發揮平尾的作用,同時配合多翼面的協動實現有效的俯仰控制。代價就是飛控難度明顯增加。這本身就會導致項目風險可控性降低,從項目競標的角度,這是一個較大的減分項。隨著項目的推進,事實最終也證明諾斯羅普在項目管理上是遜色於對手洛馬的.....

YF23-時也?運也?真實情況出乎意料

  • 翼面越少,其實飛控越難。美軍的下一代戰機的設計可能就接近上圖中的樣子——哪怕是“下一代”,美帝也在爭論要不要再安一對鴨翼,何況當年的設計計算能力遠不及如今。當年F22採用了較為保守了一丟丟的常規佈局依然實現了當今戰機界最強的機動和敏捷性,諾羅的設計雖然也可能達到同一高度但顯然代價恐怕更大

其次是在驗證機階段,諾斯羅普始終沒有拿出有說服力的格鬥彈彈倉設計。4代戰機設計的一大難點就是內置彈倉的設計。常規佈局的YF22在格鬥彈倉的佈置上比較容易。洛馬需要解決的只是結構強度設計的問題。而諾羅宣稱在原型機階段會給出方案但是直到YF22進行了格鬥彈測試,YF23甚至都沒有真正佈置格鬥彈倉......

YF23-時也?運也?真實情況出乎意料

  • 機腹進氣,決定了機身中軸線是彈倉唯一可能的佈置位置。這個位置前有起落架後是S型進氣道,空間其實很有限。相同的問題出現在了俄羅斯蘇57的身上,但戰鬥民族的解決方案是放棄S型進氣道........諾羅不可能採用這種犧牲隱身性的方法,卻也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格鬥彈倉佈置方案。而即便是主彈倉,侷促的空間究竟能容下多少發中距彈,諾羅也沒有展現任何天才的腦洞

最後就是前文提到的項目管理。諾羅在試飛階段拿出來的飛機,完成度其實非常低,遠遜色於YF22。不客氣點說,這傢伙除了外型略拽其實啥都沒有.....比如,主起落架都沒有經過設計,照搬了A7的。又比如,YF23在兩個發動機倉之間留下了一條大縫,這是由於ATF項目最初要求使用反推裝置後又取消了這個需求。洛馬麻溜地在YF22上改掉了這個原本反推裝置所在位置的設計,而諾羅卻留下了一條粗暴的大縫並且始終不見改動......要知道戰機隱身設計是非常避諱這種突兀的起伏的。就這樣,諾羅的要價還比洛馬高出兩成不止,這樣一來減分就太多太多了。

YF23-時也?運也?真實情況出乎意料

  • 從氣動設計的角度來講,一條沒有任何luan用的大溝還拉大了發動機間距,使得戰機滾轉的慣量加大影響戰機敏捷性。這一點在蘇27系列上體現的非常明顯。蘇27系列的滾轉率在三代機中幾乎墊底,即便是蘇35和蘇57也沒見得改善多少。YF23如果沿用這種設計恐怕也難逃一劫,這又某種程度上抹殺了酷炫的氣動設計帶來的增益.......

在老託看來,YF23在方案上雖然有值得稱道之處,但要知道有效的項目管理才是成功的基礎。在YF23那種狀態的情況下,軍方是萬不可能信任諾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