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國殃民的死太監,死後還被賜祠精忠,立像受祀近三百年

死後能被立像入廟受香祭祀的應該都是聖賢忠臣良將之輩,偏偏就有那麼個死太監也被立像受香,一立就是近三百年。他就是製造土木堡之變的王振。

禍國殃民的死太監,死後還被賜祠精忠,立像受祀近三百年

王振本是個不第秀才,屢次考不上舉人的他就在家鄉私塾裡教書,後來生活所迫自閹入宮成為一個宦官,由於他讀過書,略懂經書,宣宗朱瞻基任命他為東宮局郎,作為啟蒙老師服侍太子朱祁鎮。

宣德十年,明宣宗病故,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位史稱明英宗,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國家政務交給著名內閣大臣組合“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全權處理。王振作為英宗的老師,也獲得司禮太監的頂級職位,初登權位的王振,知道自己還不能與三楊相抗衡,況且太皇太后還隔三岔五對自己進行恐嚇敲打。於是表面上他對張太后和三楊百般殷勤,畢恭畢敬,暗地裡卻培植自己的勢力,安插自己的親信就職重要官位。

禍國殃民的死太監,死後還被賜祠精忠,立像受祀近三百年

正統七年張太后去世,此時的三楊也已經垂垂老矣,權力的天平大幅度向王振偏斜。他開始總攬朝政,作威作福,收受賄賂,任人唯親,陷害忠良,能做的壞事,一個沒落下。偏偏就是這麼一個壞透氣的死太監,竟然還懷著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夢想。

本著沒有機會自己製造機會的信條,王振擅自減去蒙古族瓦刺部落首領也先的貢馬團,五分之四的馬價,製造釁端,正統十四年七月不滿明朝的也先率領瓦刺各部,分四路,大舉進攻內地,瓦刺軍隊來勢兇猛,明朝西北守將屢戰失利,向朝廷請兵救援,接到戰報的王振,認為見功力立業的機會到了,由於明朝明令禁止太監統軍,他便慫恿英宗效仿宋真宗御駕親征,朱祁鎮及其信任王振,下詔親征,詔書一下,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極力反對。吏部尚書王直率眾臣阻止,明英宗一概不聽,執意要御駕親征。

禍國殃民的死太監,死後還被賜祠精忠,立像受祀近三百年

對軍事沒有任何常識的王振,在糧草器械均未準備的情況下,兩天之內集結二十萬大軍,對外宣稱五十萬,草草出征踏上名為土木堡之變的死亡之路,隨軍同行的還有輔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百名官員,可是英宗不允許他們參與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全權交給王振處理,由於倉促出征,大軍還沒走到大同,糧草已經匱乏。不斷有人死去,殭屍邊道。再加上連日大雨,隨行將士苦不堪言,軍心渙散,兵部尚書鄺埜和戶部尚書王佐請求英宗回師,王振聽後大為惱怒,罰兩人跪在草叢裡直到天黑,連他自己同黨都以天象為由諫阻,王振執意不聽,繼續催促大軍向前推進。

禍國殃民的死太監,死後還被賜祠精忠,立像受祀近三百年

八月一日,明英宗大軍進入大同,一路並未遇到任何瓦刺騎兵,鄺埜認為不妥,恐前方有埋伏。力諫回軍,王振不聽。第二天,王振死黨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把前幾日慘敗情況密告王振,死太監這才被嚇到,倉惶傳令,撤出大同。如果可以直接退回關內,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了,可是王振小人得志,想衣錦還鄉炫耀自己,下令大軍取道離自己家鄉蔚州很近的紫荊關回京。倉惶回軍的部隊,軍紀渙散,剛走了四十里,王振這又想起來,如果大軍經過自己家鄉,必定會損毀蔚州老百姓的莊稼,隨即變更命令,讓部隊改道東行,向宣府進軍,二十萬大軍於王振瞎指揮下在關外迂迴。

禍國殃民的死太監,死後還被賜祠精忠,立像受祀近三百年

八月十日明軍接近宣府,瓦刺大軍追襲其後,成國公朱勇,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和近五萬大軍為掩護英宗撤退,英勇戰死,十月十三日明軍退到土木堡,只要進入二十里外的懷來城,基本就安全了,這時死太監又來事了,他以自己還有1000多輛車的輜重沒有到達,不顧英宗和十多萬大軍的安危,執意要在土木堡宿營,鄺埜聽聞後闖入皇帝行殿,請求英宗火速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同時請派精兵對瓦刺大軍進行阻截,王振大為光火,罵道“你個腐儒,會知道用兵之道?再胡說八道,就地正法”令侍衛將鄺埜拖出。

第二天,瓦刺軍隊包圍土木堡,英宗失去了進入關內的最後機會,也先利用土木堡內缺乏飲用水,假意和王振談和,趁明軍出城取水大亂之際,猛然出擊,全殲明軍,俘虜明英宗,禍國殃民的死太監,終於死在亂軍之中,死的好,死的妙,萬死不足以平民憤,可惜死的太晚。遠在京城的百官聽到消息後,在殿廷之上嚎啕大哭,當時監國的明代宗朱祁鈺下令盡誅王振餘黨,並族滅其家,抄沒家產。

禍國殃民的死太監,死後還被賜祠精忠,立像受祀近三百年

後來明英宗北狩迴歸,復辟之後,竟然還懷念王振,認為他為國徇身,精神可嘉,在京城的智化寺為他立了一個彩色泥像,還專門立碑作傳,賜祠“精忠”。真是顛倒黑白,是非不分,聯想朱祁鎮殘忍冤殺保衛國家立有大功的于謙,這也是個無道昏君。

直到清乾隆七年,山東道監察御史沈廷芳,進廟觀光,發現王振雕像仍在,祠堂外還有英宗褒其忠義,李賢贊其賢良的祭碑,不禁怒氣難平,上書乾隆,請求摧毀王振雕像,推到祭文石碑,乾隆帝准奏,到摧毀時已經過去近三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