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大鳄出击三四线城市,环沪、环杭地价都在涨

房产大鳄出击三四线城市,环沪、环杭地价都在涨

9月的杭州土地市场注定是大热,这么多主城区的好地开闸供应,引发开发商的热抢早在意料之中。

但和杭州热度差不多的,还有周边的三四线城市,从今年年初开始,省内的三四线城市地价也是飞涨,嘉兴、湖州、绍兴等城市的地价不断创新高,有统计显示,好几个城市今年上半年的卖地收入超过百亿,平均土拍溢价率超过40%,高的甚至达到30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熟悉的房产大鳄也频频出击,成为这一波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的主角。

01

刚刚过去的8月份,嘉兴、湖州、绍兴等城市又有不少土地成交,绿地挺进了嘉兴桐乡市,6.73亿元包揽了桐乡的三宗商住用地,祥生连夺宁波、诸暨、绍兴、台州等城市的地块,碧桂园也一口气拿下两宗桐乡宅地,天阳首次进入了丽水,佳兆业拿下了西塘的商住地,宋都、新华园5.22亿拿下了桐庐的商住地,万科再获一块温州宅地……

房产大鳄出击三四线城市,环沪、环杭地价都在涨

至此,大量企业在过去的8个多月时间里,前往省内三四线城市占点布局,重仓环杭、环沪的城市圈。

有数据显示,像祥生这样的企业仅今年上半年,就在省内三四线城市拿下超过20宗地,其中重仓是在大本营绍兴,柯桥、诸暨等,平均溢价率超过70%;像在衢州拿的三宗宅地的平均溢价率为164.7%;在台州拿下的两宗宅地平均溢价率也超过100%,而在温岭市中华路南侧拿的一宗宅地,楼面价甚至达到19722元/平方米,创了区域新高。

还有本土房企德信,仅今年上半年就在土地市场上掷金51.52亿元,收获69.34万方土地储备,主要也是三四线城市,包括温州主城区、湖州德清县、衢州主城区、金华武义、台州玉环等。这周四,德信又去金华主城区拿了一块宅地,楼面价9785元/平方米,溢价率62.27%。

而更大规模的全国性房企同样看重三四线城市。年初融创拿下嘉兴4块涉宅用地,平均溢价率是309%,恒大在嵊州和诸暨已经拿了11块宅地,碧桂园也花了55.6亿元拿下省内三四线城市的11宗宅地,绿地直奔嘉兴而去,一口气包揽三块桐乡商住地……

02

在一众开发商的激情传导之下,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市场热度也是火爆异常,地价飞涨,一些城市不得不出台政策平抑价格。

根据钱报统计,不少省内三四线城市经过这一轮拿地潮后,楼面价都创了新高,比如阳光城在绍兴柯岩拿了一宗宅地,楼面价接近1.2万元/平方米;佳源在海宁拿地,楼面价达到10752元/平方米;龙都投资在丽水以溢价率185.7%拿下一宗宅地,楼面价接近1.3万元/平方米;绿城在义乌拿地,楼面价更是接近2.2万元/平方米。上个月,刚刚出让的慈溪市区宅地,楼面价也达到9680元/平方米,刷新纪录。

房产大鳄出击三四线城市,环沪、环杭地价都在涨

也就是说,昔日印象中几千块、万把块单价可以会三四线老家买大房子养老的愿景成了“美梦”,仅目前情况来说,好几个城市的房价已经涨了不少了,尤其是像今年大热的嘉兴市,和去年相比,好多房子涨了超过40%。

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拿地门槛也在提高。

除了今年5月,嘉兴土拍400余家房子参与摇号拿地震惊全国,限价、限车位、限装修、限自持比例等限制性条件也屡屡出现,像湖州一些地块就不但限价,还要限制车位价、限制装修价,这在浙江省内还是首次;绿地这次拿下的三块商住地条件也很严苛,明文规定需自持住宅比例不低于住宅总计容面积的30%,且自土地取得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让或出售。

03

开发商走出去拿地基于几个方面的动力。

1、一二线城市拿地门槛越来越高,市场虽然火爆,但调控政策也严苛,三四线城市有一定滞后性,但土地价格不高,也没有限购限价政策,这一波热度刚好传导过去,有空间好操作。

2、目前环沪、环杭都市圈的概念正被热炒,周边三四线城市成为众多投资客的目标,今年以来这些城市量价齐升,库存去化明显加快,开发商就是要抓住这波需求。

3、当然也有开发商借此机会获得生存或者是扩大规模的需求。这波行情下,很多大开发商在一二线城市获得充裕的回笼资金,但在热门城市拿地不易,庞大的机器要运作下去也是需要生产资料的,于是,三四线城市成为选择,毕竟,航母级的大船总比小舢板稳当。

只是,作为购房者,在这股热潮下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房产大鳄出击三四线城市,环沪、环杭地价都在涨

越来越多投资客来咨询,三四线城市能不能投资?这些城市库存量下降是事实,房价大涨也是事实,有些好盘甚至一房难求,那么是不是就该跟风入市?

三四线城市的房子消化速度明显加快,很大程度上是将原本缓慢释放的改善性需求一股脑全释放出来了。三四线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足够高,相比一二线城市,房子投资的价值较低。而在多是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的大前提下,改善性需求集中入市显然是不可能持续多久的。加上现在又迅速出让了一大批土地,土地价格更加高企,未来会有一大批成本更高的房子待售,到时是否还有这么大的需求量,无法预测。

此外,政府对于调控的宗旨一直没变:房子是用来住的,投资性买房的风险还是会有。

对于抗风险能力一般的普通购房者,还是那个建议:买自己熟悉的区域,主流产品、主流房企品牌,控制成本,控制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