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促“腰間盤突出症”發生

三大因素促“腰間盤突出症”發生

1.腰椎間盤的生理性退變

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在20歲左右就已經開始,纖維環變性、增厚、彈性減小;30~40歲時椎間盤進一步失去彈力及膨脹性能。椎間盤沒有血液循環、修復能力較差,加之脊柱每年400~500萬次的活動頻率使腰椎間盤受到來自不同方位的應力,易發生萎縮、彈性減弱等退行性病變。

2.創傷、勞損

外傷及積累勞損是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重要原因。腰椎雖生理前凸,椎間盤後薄前厚,人們在彎腰時,髓核向後方移動而產生反抗性彈力,其彈力的大小與負重壓力的大小成正比。如負重壓力過大,纖維環的退變及本身已有的缺陷,髓核就有可能衝破纖維環固定而膨出、突出或脫出。

3.受寒

椎間盤受寒後使腰背部肌肉痙攣和小血管收縮。局部血液循環減少,進而影響椎間盤的營養。同時,肌肉的緊張、痙攣導致椎間盤的內壓升高,特別對於已經變性的椎間盤,更可造成進一步的損害,致使髓核突出。

三大因素促“腰間盤突出症”發生

認識上的六個誤區

誤區之一:腰腿痛不算病。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幾乎可以涉及全身所有系統。有些腰腿痛的原發疾病治癒後,疼痛也隨之消失,也有一些不治自愈。但腰突症引起的腰腿痛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種病不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還會引起下肢麻木、冷涼、無力,甚至癱瘓和大、小便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誤區之三:迷信影像學檢查結果。CT、磁共振等影像學設備為腰突症的診斷提供了直接的影像,可明確突出的大小、類型、位置等。這些優點使一些患者容易忽視它們的不足之處,進入唯影像學診斷而與臨床脫節的誤區。其實,CT檢查假陽性假陰性並不少見,只做CT檢查,非常容易漏診、誤診。MRI(磁共振)對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準確率達90%以上,但有腰椎畸形者或機器性能欠佳者,其診斷準確率常受影響。所以,應結合患者發病年齡,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發作規律、腰部外形及活動度、物理檢查等多方面加以綜合分析與判斷。

誤區之六:對診斷上基本概念的誤解。應明確兩個概念:①椎間盤膨出不等於突出 當椎間盤退行性變,失去彈性的纖維環承受的壓力增加,高度下降,纖維環周邊膨出,椎間盤直徑增大,邊緣超過椎體的邊緣形成椎間盤膨出,而髓核位置大致正常。椎間盤突出是椎間盤發生退變後,由於外力或積累性勞損的作用,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②突出不等於突出症 有一部分患者存在腰椎間盤突出,但並無症狀。不同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刺激或壓迫鄰近的神經會出現不同的症狀,所以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上,既要通過檢查發現了腰椎間盤突出,還要其與患者的症狀相吻合。例如,我們在CT片上發現患者腰4~5椎間盤突出,但患者並無鄰近的神經根刺激或壓迫症狀,就不能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義診時間:2017年2月22日 週三下午19:00-20:00

參加方式:

脊髓脊柱病友QQ群:315644214,點擊群視頻參加。

義診專家:趙新崗

三大因素促“腰間盤突出症”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