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BIM正向設計之路,至關重要!

近年來,無論是國家行業政策還是技術需求方面,都非常重視信息化建設以及BIM 技術的發展。由於設計在工程全產業鏈中處於龍頭地位,是工程最主要的信息來源,同樣BIM 設計也是BIM 應用的信息源頭。因此,在設計中應用BIM 技術,對於工程全生命週期的BIM 應用至關重要。

探索BIM正向設計之路,至關重要!

目前,限於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設計人員掌握BIM 技術的程度,還很難做到完全意義上的BIM 正向設計。大部分企業採用的BIM 設計應用是翻模,而翻模只是BIM 發展的一個過渡,但也有其積極的作用。例如可以集成信息,進行碰撞檢查、方案優化、可視化交底等,但是BIM 翻模的核心和主體還是依靠CAD,而BIM 信息模型只是附屬部分,這不僅對設計人員造成了負擔,而且也不符合BIM 技術的初衷。應用BIM 進行正向設計的目標是能夠直接在三維環境下進行設計,即模塊化參數化設計、方案優化、自動出圖、圖紙與模型相互關聯,甚至可以與計算模型結合,同步優化,這個過程才是我們所理解的BIM 正向設計。

BIM 設 計 概 述

探索BIM正向設計之路,至關重要!

鋼殼參數化模型①

如果把二三十年前使用CAD 進行計算機輔助設計,作為第一次工程信息化革命的話,那麼現在的BIM 技術應用就相當於第二次技術革命。對於現階段的正向設計,我們還面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設計生產任務繁重、設計平臺本土化差、非數字化交付成果、自動出圖效率較差等。儘管困難重重,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從三四年前就開始配備專門人員進行BIM 技術應用,成立了專門的BIM 工作室,參與部裡相關政策的調研和標準編寫等工作,同時結合重點項目大力推動BIM 技術的應用。

BIM 設計的一般做法是建立一個協同工作平臺,通過不斷積累族庫,並結合現有軟件平臺進行二次開發,完成模塊化、參數化的快速建模。然後聯通計算分析模型進行整體分析或局部分析,確定是否滿足設計要求,一旦滿足設計要求後,將形成最終的BIM 設計模型,進行虛擬展示、二維出圖、工程量統計等,最後交付信息化設計模型。

BIM 正 向 設 計 實 施 案 例

鋼殼參數化模型②

本文重點介紹在典型橋樑與隧道工程中的BIM 正向設計探索應用。主要介紹的實施案例有深中通道工程、大連灣跨海通道工程、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昭君黃河特大橋,以及在鋼橋通用圖和設計建模分析一體化上的應用。

--------->>

深 中 通 道 工 程

<

探索BIM正向設計之路,至關重要!

鋼殼參數化模型③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採用鋼殼混凝土沉管結構,結構形式非常複雜,而且工程量巨大,有26 個標準管節,6 個異形管節在深水區、淺水區、過渡區的板厚均發生變化,斷面寬度較大。因為設計週期非常緊張,結構形式又複雜新穎,加勁肋眾多,直接進行二維製圖極易出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選擇採用BIM 進行正向設計,制定完大的斷面尺寸後直接建三維模型,建立橫隔板、縱隔板、橫向及縱向加勁肋,橫隔板和縱隔板的加勁、開孔、打洞以及其他一些構造措施。模型建立後進行方案優化,然後剖切出圖,極大地提高了設計的速度和準確性。同時,考慮到方案的變動和修改,我們採用參數化的方式建立BIM 模型,通過修改參數,驅使二維圖紙修改,提高作圖效率,以及圖紙、模型的複用性。

探索BIM正向設計之路,至關重要!

對管節標準3m 段和兩頭端建立鋼殼的參數化模型,然後直接拼成整段的異形鋼殼結構。另外,在深中通道設計階段,我們也建立了工程地形地質模型,完成了整個工程中的橋樑、隧道的精細化建模,形成了可以數字化交付的BIM 設計模型。

大 連 灣 跨 海 通 道 工 程

探索BIM正向設計之路,至關重要!

大連灣跨海通道工程

大連灣跨海通道工程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的又一項技術條件複雜、環保要求高、建設標準要求極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在初步設計階段,建立參數化構件庫,通過參數化、模塊化建模,組成主橋BIM 模型,根據BIM 模型,主橋的主樑和橋墩可以實現二維出圖。另外,還建立了隧道模型和人工島模型。結合BIM 模型,利用VR 技術,進行方案細節的優化,大連灣跨海通道現在還處於初步設計階段,後面的施工圖設計將繼續使用BIM 技術進行正向設計。

港 珠 澳 大 橋 沉 管 隧 道

探索BIM正向設計之路,至關重要!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深化設計

①實體整體模型

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橋的控制性工程,是中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是沉管隧道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採用倒梯形鋼殼混凝土三明治結構。

由於港珠澳大橋建設時期較早,當時BIM 技術在國內交通行業基本沒有應用,所以港珠澳大橋工程沒有全部採用BIM 設計。不過在2016 年的沉管隧道最終接頭的聯合設計中,創新性地提出了整體式主動止水新型結構,屬於國際首創,設計攻關難度極大。

因此,設計組應用BIM 技術進行正向設計,完成了最終接頭鋼結構的深化設計、加工製造和焊接拼裝過程,實現了最終接頭鋼結構的BIM 協同設計和數字化製造。

探索BIM正向設計之路,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