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为何被明军迅速灭掉?

杂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宋末蒙古人为什么会拼命?战斗力很强?

那是他们本来就是烂命一条,全身上下只剩一张嘴、一身衣服、一套武器。

相比起来,宋人命就值钱的多,即便老百姓也有不少个人财产。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当然是蒙古人厉害。

随着打垮宋朝,蒙古人成为统治阶层,开始享受荣华富贵,立即就不同了。

蒙古人腐败的速度,比汉人快百倍。

到了元朝末年,蒙古原有的军队早已腐败,军事制度也几乎破产。

第一,蒙古军官不堪作战。

蒙古军官基本都是社会中上层。

这些人的待遇很高,相当于原来的汉族地主。

在和平年代,蒙古军官吃喝玩乐,整天想着方法享受生活。

到了元末,蒙古军官很多已经胖成球,甚至连马都不会骑了,也拉不动弓。

此时,他们的命就很值钱,相反朱元璋的农民军战士的命不值钱。

一来一往,蒙古军官去和朱元璋交战,看到凶神恶煞的农民军战士,先吓破了胆。

他们不是直接逃走,就是想方设法避战。


第二,蒙古士兵也不能作战

蒙古人实行的是军户制度,也就是世袭制军人。

蒙古人士兵享受国家优待,所以装备和粮食必须自备,不足的国家给以补贴。

但这些人通常也是元代的中下层,哪里有军官过得那么爽。

蒙古人天生有好逸恶劳,好酒贪杯的习惯,几十年过去这些人通常就很穷了。

所谓的武器装备,能卖的早就卖了,拿一些劣质货胡乱凑数。

装备尚且没有,何谈平时训练了,大部分蒙古世袭士兵素质不高,和当年蒙古铁骑无法相比。

至于政府也比士兵好不到哪里去,财政破产,根本无法有什么大的补贴。

最终就是,蒙古军装备破破烂烂,战斗力也平平。

第三,汉军、新附军都无心战斗

这些人多是汉人,本来就是强行征召来的。

在元代,人是分等级的。汉人是第三等级的汉人或者第四等级的南人,在蒙古人眼中和牲口差不多。

蒙古人殴打南人,南人是不能还手的。如果蒙古人杀了南人,赔点钱就行了。

本来就是被蒙古人奴役,谁会真正为蒙古人卖命?

他们待遇不高,士气低落,却是作战的主力!

打仗时候冲锋在前,撤退殿后,说白了就是炮灰。这些部队自然没什么战斗力,一旦情况不利就容易逃走甚至倒戈!


第四,窝里反严重

元末最大特点就是高层内斗!

甚至皇帝和皇太子还互相残杀,搞出两个朝廷,其他就更别说了。

这样的政府,哪有什么能力打仗。

第五,民族仇恨

由于蒙古人近百年的压迫,全国的汉人基本没有认为蒙古人好的。

尤其是蒙古人奉行种族压迫政策,人为的制造民族壁垒,民族歧视,最终玩火自焚。

到了最后,汉人的军队几乎全部叛变,逃到漠北的只剩下区区蒙古人和色目人。


萨沙

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 。蒙军骑兵来去如风,灵活机动,剽悍善战,冷酷嗜杀,堪称铁血雄强的“战斗民族”。蒙古人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靠快马弯刀说话,以力服人,治国施政堪称简单粗暴。

元朝刚建立时,元廷为消弭隐患,居然将居民依不同的族属划为四个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等级:一等人是蒙古人,居统治阶层 ,属社会地位最高、政治待遇最优的特权等级;第二等是色目人,含西域、中亚、阿拉伯、东欧等较早被征服地区的民族,属地位较高的统治阶层;长江以北地区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渤海人为第三等级;长江以南地区的汉人,也就是原南宋统治之民,被一律视为“南蛮”而遭打压 。南人处于社会最下层,为第四等人。

元朝律法规定:蒙古人与汉人发生纠纷后杀死汉人,只需要赔偿一头驴或两只羊就可完事 ;而汉人若杀死蒙古人则要偿命,有时甚至亲族都会被牵连而遭诛杀。南方汉人每五户合用一把菜刀,若出事,则联保的人必受严惩。元廷还依人所从事的职业实行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制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为不同职业等级 。身为知识分子的儒者居然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社会地位甚至不如娼妓。

元统治者制定的极度不得人心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民众怨气丛生 。人分三、六、九等,似乎是这个以铁血征服者面目出现的偌大帝国迅速走向衰亡的主因。

元朝统治后期,各种淤积已久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百姓们特别是南人的抗争此起彼伏,让蒙元统治者顾此失彼,手忙脚乱。随后,燃遍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以不可阻挡之势烽火燎原,敲响了元帝国的丧钟。

在中原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期内,元朝军队迅速腐败,战斗力早已不复往昔。史载,到了元末,蒙古军队的主力变成来自中亚的色目人与汉人 ;官员、将领也大多由色目人担任。曾经彪悍的蒙古人成了不劳而获的食利者 。蒙古人在深受中原文明影响的同时,也被汉人迅速同化。出身在中原的蒙古人,大多喜欢呤诗作画,饮酒狎妓,附庸风雅,草原民族身上的血性与战斗力早就烟消云散。元帝国当年金戈铁马、所向无敌的强大战斗力,元廷赖以维系统治、生存的基础——蒙古骑兵横扫一切的强悍战力早就沦为一个渺远的传说。

而以色目人、汉人、契丹、西夏人为主的元军,一遇与红巾军之战事就出工不出力,特别是身处底层的汉军,一触即溃或临阵倒戈已成常态。即便是蒙古铁骑,也早已不复昨日之勇,与红巾军作战也是胜少败多。存在了97年的元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之一。作为征服者的蒙元统治者虽被刘福通、张士诚、徐寿辉、朱元璋等人打垮并逐出中原,但疆域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仍然存在。退回漠北的元廷被史家称作北元。 令人惊讶的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回草原后,又开始找到祖先能骑善射、勇猛好战之感觉,游牧民族特有的剽悍与血性重新回到这些失意者的体内。北元军队更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强大战力,并对新成立不久的明朝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刀叔导读:朱元璋是一位放过牛、做过和尚的苦孩子,居然把曾经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打回了原形,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98年的统治,同时将丢失了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一并被收回,使中国再次回到了汉族王朝的统治之下。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强敌,他是如何做到的?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是南耕北牧。

无论是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还是蒙古人,他们依靠如风而来、呼啸而去的强大骑兵军队,经常将以农耕为主、缺少马匹的中原汉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尤其是曾经打遍欧亚无敌手的蒙古人。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及他的明朝大军,却能将这些凶悍的蒙古人打得满地找牙,因为朱元璋同样也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马绝对是他们的标配,这些人上街买个菜、吃个早点什么的都会有数万的马匹出没。

而依靠骑兵起家的蒙古人,他们对马的认知更是融入了骨髓之中,当他们在入主中原之后,还真没有客气,很快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因此元朝不但在山东、江西和云南等地都建有官办的马场,而且那些蒙古贵族在内地的私人马场,则更是多的不计其数。所以,马在元朝末年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当朱元璋起兵的时候,几乎没费什么手脚,就拉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朱元璋除了有一支可以同元军掰掰腕子的骑兵之外,在明朝军队中,还配有一支专门克制骑兵的长枪军。后来,波兰也曾效仿,击败来犯之敌。

长枪军堪称是骑兵的克星,类似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杀手锏——马其顿长矛方阵,在《大明帝国战争史》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淮右步兵甲天下”,这是一支专门使用长矛的步兵,被称为淮右枪兵,后来被朱元璋专门用来应对蒙古骑兵。由此可见,明朝军队已经积累了很多克制蒙古骑兵的战术,尤其是在明军缺少骑兵的战争初期,当蒙古骑兵攻打朱元璋时,都被这些长枪兵给捅了回去。

曾经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到了元朝统治的末期时,战斗力早已不复往昔。

在中原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期内,元朝军队早已没有了草原民族那种金戈铁马、所向无敌的血性,更没有成吉思汗时期那种铮铮铁骨、烈烈雄风了。所以,在明朝大军北伐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几乎就没怎么遇到战斗力超强的蒙古骑兵,除了元朝的名将王保保。

关于元末名将王保保,我们确实有必要多了解一些,王保保本名扩廓帖木儿,因为他多次击败明军而被朱元璋视为心腹大患。

对于自己的心腹大患王保保,《明史》中是这样评价他的:"扩廓百战不屈,欲继先志,而赍恨以死……要皆元之忠臣也"。朱元璋就将王保保视为心腹大患,他评价"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但同时朱元璋更是对王保保万分欣赏,他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在元朝的太师脱脱不花死后,王保保成为了元朝的唯一名将,而他手下那支精锐的蒙古铁骑,堪称是元朝最后一支还保持着蒙古传统的骑兵。

因此,明朝军队非常忌惮王保保和他的那只蒙古铁骑的,王保保在山东的时候,明朝军队并没有同他正面交锋。当王保保来到山西的时候,在明朝军队还没有和王保保交手之前,同为元朝大将的李思齐,居然抢先跟王保保互砍了起来。

而元朝朝廷也很搞笑,今天帮着王保保打李思齐,明天又帮李思齐打王保保。

当明朝的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率领明朝大军都快打到大都了,元朝朝廷居然还在操心的找人帮着李思齐一块儿修理王保保。在明朝大军、元朝大军、李思齐的三面夹攻之下,即使是王保保有三头六臂也只能跑路了,然而就是在这样恶略的条件下,王保保仍然多次击败了明朝大军。

洪武五年,徐达、李文忠、冯胜率15万明军,分为东、中、西三路攻打北元,但在这三路大军中,只有没碰到王保保的冯胜西路军有所斩获,而徐达、李文忠的东、中两路大军,却都被王保保打得损兵折将。

所以说,明朝骑兵可以同蒙古铁骑硬碰硬的死磕,那绝对是言过其实了。明朝之所以能在对阵蒙古骑兵时取得胜利,并非完全是明朝骑兵强于蒙古骑兵,而是明军良好的战术和先进的装备,再加上元军内部互撕才是获胜的关键。


刀墓手札

首先,在鄙人看啦,蒙古的骑兵并不是所谓的天下无敌,确实有点太过于夸大骑兵的战斗力了。如果非得说蒙古骑兵战斗力高,那只能算成吉思汗那个时期了!况且,当年成吉思汗讨伐印度,也几度被印度的象阵打得够呛!在元朝末年,由于汉化的影响和整体素质的降低,元朝的骑兵部队早就没有的当年的风采!

其次,从朱元璋方面来看,就像很多网友提及的那样,人家并非只有步兵的。在此出来的骑兵以及明朝中后期的夷丁突骑都是相当无敌的!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蒙古铁骑的个人战斗力确实不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良好的战略战术和先进的装备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这一点就容易看出差别来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啥的咱大家心里都有个数,至于先进装备吧,因为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多都是崇尚冷兵器的。反观朱元璋的明朝部队,早年朱元璋起义之时,就广集天下英才,而且,在有一个叫焦玉的匠人前来求见,并献上几十条“火龙枪”后,明朝就装备了比较先进的火炮装备!

可见,所谓的蒙古铁骑有怎能敌过明朝的超级谋略和先进的火炮装备呢!再厉害的骑兵也只不过是血肉之躯和冷兵器的组合而已!战争取胜的关键还在于人的布局的装备的先进与否!


汝影吾行

一提到蒙古骑兵,就会让人忍不住想起成吉思汗,率领着勇猛善战的蒙古骑士,驰骋在草原上的飒爽英姿,一支来去如风,灵活机动,剽悍善战,冷酷嗜杀,堪称铁骑雄强的特种部队。

为什么被誉为天下无敌的蒙古骑兵,会被明军迅速灭掉呢?


一、由不同族人组成,很容易产生分裂。

关于蒙古铁骑,曾被很多人误解,以为就是蒙古人的部队。实则不然,蒙古铁骑其实并不是单一的蒙古人,而是以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契丹、西夏人为主的元军,因为不是一族人,就容易分心出问题。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其他族人,他们内部都是保持自己传统,如以部落划分势力,并不是铁板一块,在元朝灭亡后,就迅速分为三大部!一个部队一旦分心了,就会变得不团结,很容易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

二、群龙无首后,战斗力自然下降。


当年,强大的铁木真担任部族首领时,蒙古骑兵确实很团结,而且无往不利,真可谓是天下无敌。但是当没有这样的人物做统率时,蒙古骑兵就乱了阵营,就开始出现各方争权夺利的现象,那么即使军队再强,也难以发挥威力,战斗力自然就下降了。

三、蒙古人减少,已经没有了野性。

蒙古骑兵中,蒙古人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加上在中原时间久了,一些蒙古人已被汉化了,久而久之,这支部队已经缺失了蒙古人的野性。此外,常年无战事,基本没有战斗能力了,所以一旦火星被点燃,自然变得不堪一击。

四、与汉人对立,很难达到长久。

而最根本的是,元朝除了开始的几位皇帝愿意接受汉化,之后,排斥汉化还是成为主流。


如元朝律法规定:蒙古人与汉人发生纠纷后杀死汉人,只需要赔偿一头驴或两只羊就可完事 ;而汉人若杀死蒙古人则要偿命,有时甚至亲族都会被牵连而遭诛杀。


南方汉人每五户合用一把菜刀,若出事,则联保的人必受严惩。元廷还依人所从事的职业实行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制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为不同职业等级 。身为知识分子的儒者居然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社会地位甚至不如娼妓。



蒙古人和汉人地位相差太远,这促使他们和汉人永远在对立面,自然难以久持!

果不其然,在元朝统治后期,各种蓄积已久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百姓们特别是南人的抗争此起彼伏,让蒙元统治者顾此失彼,手忙脚乱。随后,燃遍全国的红巾军大起义以不可阻挡之势烽火燎原,敲响了元帝国的丧钟。


蒙古骑兵迅速被灭掉的真正原因是,帝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跑偏造成的,如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给予大汉民族人民不同等的待遇等。

曾经彪悍的蒙古人成了不劳而获的食利者 。蒙古人在深受中原文明影响的同时,也被汉人迅速同化。出身在中原的蒙古人,大多喜欢呤诗作画,饮酒狎妓,附庸风雅,草原民族身上的血性与战斗力早就烟消云散。


元帝国当年金戈铁马、所向无敌的强大战斗力,元廷赖以维系统治、生存的基础——蒙古骑兵横扫一切的强悍战力早就沦为一个渺远的传说。



有书共读

一个军队作战能力如何,大多是有四个条件决定的, 一是带兵的领袖,二是兵种,三是武器,四是兵源质量。


带兵的领袖

蒙古骑兵最强盛时期,就是在成吉思汗和儿子窝阔台、孙子忽必烈执政年代,不仅征服大辽、西夏、大金,而且三次西征让骑兵杀到了欧亚腹地,打下了几十个国家,包括大部分海湾国家,还有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欧洲人把这支军队称为“上帝的鞭子”。

等到了元朝末期元顺帝时,蒙古的军事实力已经大减,安逸的生活,早已麻痹了元朝统帅和各将军的心。而且,元顺帝还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激发了严重的民族矛盾,使社会开始动荡,起义四起。

明朝创始人朱元璋和一帮将领,就是在起义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征善战,他们吃苦耐劳。朱元璋时代,名将如云,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蓝玉、朱棣等皆是一等一的好手,他们攻城掠地,攻无不克。。

明朝最强武将战队,对上蒙古最弱武将战队,想不赢都不行。

二是兵种

蒙古强就强在骑兵,也主要是骑兵。利用骑兵的快速冲击,利用骑兵的远程射杀,来精确打击别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来去如风。

南宋的军队就是因为骑兵少,所以战斗力大减。

本来宋朝有个附属国西夏,给宋朝供马,可是与西夏撕破脸后,马就缺了。于是宋朝开始大力发展重步兵,宋朝的重步兵是很厉害,可是速度太慢,因此和蒙古开战吃了大亏。

明朝的朱元璋,不缺马,训练的骑兵又不比蒙古差,关键是这些指挥骑兵的将军,还很会用兵,于是,蒙古人占不了任何优势了。

有人问了,为什么明朝不缺马?是啊,为什么明朝不缺?是因为,明朝建立之前是元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很重视养马,因此,中原也好,江南也罢,有很多的养马场,有公家的,也有私人的养马场,这为朱元璋建立骑兵部队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武器

有人说了,那时候不都是大刀长枪吗?说对了,大刀长枪确实被广泛使用,还有一个武器叫火器,包括火铳和大炮。

蒙古人喜欢用弓箭,因为从小使用弓箭长大,所以顺手。蒙古大汗铁木真也曾经给队伍装配过火器,可是使用情况不是非常好,于是蒙古人主流作战武器还是选择马刀和弓箭。

朱元璋思维很不一样,感觉大炮和火铳(类似步枪)不错,因此朱元璋专门建立了神机营,武器主要是大炮和火铳。

其后,朱元璋靠着多样化的武器,把元朝官兵赶回了草原。光赶回去还不行,最好能灭掉,或者赶到极远之地。于是,明军去蒙古草原追杀蒙古兵,这虽然使大炮发挥力减弱,但是可以用火铳啊!

事实证明,在和蒙古骑兵作战时,火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其说是明朝厉害,不如说明朝的军事科技更厉害。

明朝的沐英是使用火器方面高手中的高手,对火器如何使用,对队伍队形如何控制都很有心得,还开发出了火器使用三行制的战术。

明朝的火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可是到了清朝,并没有继承和深入发展,致使中国的军事装备走到了列强后面。

兵源

兵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曾经蒙古人做为马背上的民族,全民皆兵,全民都有出众的骑术,全民都有出众的使用弓箭和马刀的能力。

可是元朝建立后,很多蒙古人进入了中原和江南,从游牧民族变为了定居民族,这让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而还在草原上的蒙古人,由于统一的问题,少了战争,于是对弓马骑射的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因此蒙古人兵源的质量问题降低了不少。

而明朝开国之初,很多军人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作战经验很丰富。另外,由于中国人数基数大,可选择兵源比蒙古更丰富。

所以,面对兵源质量降低的蒙古,明朝对战时的胜率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曾经天下第一的蒙古军队综合能力在下降,而明朝军队综合能力却很强,所以蒙古军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蓝风破晓

首先,蒙古骑兵并非天下无敌。蒙古骑兵在中东北非一代,被埃及的马木路克击败过。

下面言归正传

蒙古字灭亡南宋到被朱元璋灭亡,一共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90余年。在这九十年中,蒙古军队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当年那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生活在蒙古高原苦寒之地,从小与大自然搏斗,精通骑射;同时在成吉思汗以及其子孙的带领下,连年征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在蒙古占领中原后,由于中原的物质条件优越,使得蒙古人沉迷于享乐,久疏战阵,战斗力大幅下降。据《元史》记载,在元末平定农民起义过程中,蒙古最精锐的阿速军居然见到起义军便撤退,用杀良冒功来完成任务。

其二,元朝的军队构成不止有蒙古族,其中包括汉族,色目人。当元朝的命运岌岌可危的时候,其他民族的军队没有必要为了异族政权去卖命,所以导致军队的求胜欲望并不强,面对起义军时,能躲就躲,消极避战。

同时,这和元朝社会的民族政策有关。所谓的“四等人”制度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包括《元史》在内,有明确的关于“四等人制度”的记载。虽然如此,却并不能否认统治者的政策有民族歧视的色彩,比如官员数量比,税负等,同时法律上各民族也不平等,通过《大元通制》,即元朝的法律,可以清楚地找到其存在民族歧视的证据。

如此一来,其社会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均非常尖锐,使得汉族百姓源源不断加入起义军。其实元朝军队在后期剿灭起义军的过程中打过许多胜仗(阔轮特木尔),但起义军数量太多,分布广泛,元军顾此失彼。

而明朝军队,首先具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优秀的骑兵将领,这些名将带兵有方,在军事行动中有着较大的自主指挥权,这与元朝政府军队受制于腐败的中央政府,军事行动遭到蒙古贵族掣肘大不相同,这是军事因素。而朱元璋在江淮一代崛起,且其最初统治区域与元朝势力范围不接壤,加上他实行缓称王,筑高墙,广屯粮的策略,成功地韬光养晦。等到最后,元朝军队与各地义军火拼得精锐丧尽,朱元璋以逸待劳,一举将蒙古军队赶到漠北。

综上,元朝军队被击败,是其军队自身腐化和统治不得人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庭州行者

所谓的明初靠步兵为主的军队,击败和歼灭大量蒙元骑兵的说法,本身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蒙元在当时不仅没有多少骑兵可用,自己的军政系统也是一片混乱。

由于蒙古骑兵在13世纪的辉煌战果,很多人想当然的将蒙古各汗国的军队都统一视为骑兵强国。但这个设想在东方的元朝是行不通的。因为从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攻入南宋境内的元军就是一支以北方汉人为主的部队。少量的蒙古和色目将领,带着各自的骑兵卫队,指挥与监督这些汉军作战。


在元朝消灭南宋的前后,他的主力骑兵部队其实一直位于北方的大都到蒙古高原的留都--哈拉和林之间。这些骑兵部队主要用于同阿里不哥及海都势力的作战,根本没有用于向南方的大规模进军。


在宋朝被消灭后,元朝在南方的驻军也基本上以步兵为主力。虽然有少量的阿术军或正宗蒙古骑兵存在,但基本上都是点缀。由于新附军主要用于屯田,实际上的守备任务还是依靠有限的北方汉军为维持。在更南方的地区,元朝甚至要依靠投诚的地方土司去组织当地民兵来维护治安。这不仅说明了元朝的军队数量一直不够用,也反映了他们骑兵不多的现实。

此外,在与海都势力的长期鏖战后,忽必烈实行了一种后撤战略。为了避免蒙古高原被敌对势力所轻易触及,帝国的资源与重心几乎全部搬到了大都一带。这样的结果就是高原地区的空心化与骑兵兵源的衰退。


到元末农名起义爆发的时候,元朝已经失去了立即组织大规模部队镇压的能力。

不少留在北方各地与边区的牧场,虽然可以提供骑兵,但也需要时间去组织统筹。何况这些地方势力在很大程度上只保自己一方区域,不服中央与其他势力。结果,很多封到各地的蒙古或色目领袖,不是观望,就是在互相内斗。这也就是早期红巾军一路可以杀到元上都,并攻入朝鲜的原因。

镇定思痛之后,元朝大量号召地方力量来保卫旧制度下的身份与生活方式。结果,就是王保保这样的北方军阀崛起。他的军队里骑兵一样不多,质量也非常堪忧,依然以步兵为绝对主力。所以面对在南方洗牌中崛起的朱元璋势力,基本上不存在什么战术、技术上的优势。


所以,说明初用步兵完克了蒙古骑兵,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和朱元璋作战的对手,大部分都是和他部队成分类似的军队。朱元璋又因为握有江南的资源和从乱世中历练出来的军事力量,所以反而更有优势。


一直到战场开始转移到蒙古游牧边区,明军的优势才开始出现递减想象。大将徐达就在漠北遭到惨败。损失之大,让明朝官方不得不将战役的具体记载都从历史上删去,只留下一句关于胜负本身的简单记录。看到这里,你还觉得明军能击败过去那种水准的蒙古骑兵军队吗?


米南德王问道

所谓蒙古骑兵天下无敌,很大程度上是个误会。

蒙古军队分两部分,不完全是骑兵。在草原上,蒙古能够集结几万骑兵,就已经足以对其它部落形成比较大的优势。但在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就已经不是纯粹的骑兵了,而是包括了大量的汉族步兵军队。

比如在对金国的战争中,虽然蒙古军队在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已经击败了金国的骑兵部队,但在进入中原地区后,如果没有山东史天泽这样的地方军阀的支持,也是很难彻底消灭金国的。而之后在平定中原地区的战争中,汉族步兵始终都是蒙古军队的主体。

这也是蒙古虽然已经在草原地区击败了金国骑兵主力,但在彻底灭亡金国的时候仍然要与南宋相约,夹击金国的原因。

尤其是在灭亡南宋的战争中,蒙古军队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汉人,除了最高统帅伯颜和一部分蒙古骑兵之外,绝大多数军队都是汉人为主的,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签发的汉军。

这其实也是北伐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要消灭汉人政权,建立长期统治的历史常态。无论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氐族、羌族、羯族、鲜卑族,还是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乃至之后的满清,其主体民族构成的骑兵部队的极限一般就是能扩展到黄河沿岸,再往南就必须借助于已经投降的汉族步兵集团的协助。

所谓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主要是在欧亚大陆上的草原、戈壁这些地区,蒙古骑兵能够形成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只要进入山脉纵横、丘陵遍布和江河湖泊密集的地区,骑兵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

所以,蒙古骑兵在欧亚大陆上确实纵横驰骋多年,几乎没有遇到敌手,尤其是在蒙古高原、中亚、西亚这些草原和沙漠地带,蒙古骑兵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蒙古骑兵西征在从草原进入农耕地区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明显的优势了,遭遇了挫败。在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淮河秦岭一线被阻击多年。

甚至到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中,蒙古军队中就已经夹杂了大量的汉族士兵,甚至作为所谓蒙古皇帝亲卫军的怯薛军,也已经是以汉族步兵为主体了,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元朝统治中原内地时期,在内地大量破坏农田,改造为牧场,用以养马,来维持其骑兵优势。不仅朱元璋和红巾军崛起的淮西地区是元朝在中原地区的著名牧场,就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蒙古也破坏农田建立了占地上万顷的牧场。

所以,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时候,无论刘福通还是张士诚,他们所面对的元朝军队,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如果说北方的元朝军队有大量马匹,可以组织骑兵部队,那么南方的明军也同样可以利用当地的马匹来组织骑兵部队,早已经完全不是宋朝那种缺乏足够的马匹来组建骑兵部队的状态了。

明朝出兵平定中原的时候,也是一样。北方地区早已大乱,其三个重兵集团分别在关中、太原和甘肃,都是汉族为主的军队,早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蒙古崛起时的蒙古族骑兵为主的军队了。

在这个意义上,明军北伐驱逐元朝,从军队构成上讲,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军队驱逐一支由蒙古贵族统帅的汉人军队,一个新兴的汉族王朝驱逐一个已经腐朽没落的王朝而已,根本不是什么明朝的汉族步兵对蒙古骑兵的战争。

蒙古军队退到草原地区的时候,起初还裹挟了大量汉族士兵,也跟他们一起回到了草原地区,所以初期还试图反攻内地,但在明军的几次重大打击之后,北元残部就溃散了。而这种溃散,实际上就是当初被他们裹挟走的汉族士兵意识到元朝已经不可能重新回到内地,所以主动脱离了蒙古军队。

因此,在明军北伐驱逐元顺帝、灭亡元朝的时候,元朝剩下的三股比较主要的重兵集团都还分别有十万以上的人马,但在明初的几次北伐之后,北元就已经失去了进犯内地的能力,而其军队规模也急剧萎缩了。


萧武

朱元璋的明军,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已经统一了长江流域。这个时间,是1367年左右。接下来,明军最大的目标,就是北伐,消灭元朝残余势力了。

那么,这个时期,江南的元军,都到哪去了?

首先,蒙古人骑马打天下,骑马治天下,也就是说,元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直到亡国的前一天,仍然是依靠蒙古人的骑兵部队为主,而汉军在梦古时代,是不被信任的,只是一些杂牌的补充军。

而蒙古人的数量,当时都不过一两百万人相比元初的几十万人,大有增长,但是相对中国广袤的疆土,这点人口,根本不足以保持很好的兵源数量。所以,蒙古人的兵力,基本上只能驻守在重要城市,大部分城市,都是那些不中用的汉军驻守。

问题就来了,这些汉军没有战斗力。在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等红巾军的打击下,江南一带的蒙古军队,全部被消灭了。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西面陈友谅,以水军见长,江苏的张士诚,以骑兵见长。朱元璋则以陆军见长,也即是火器营最厉害。三家各有所长。

在三家内斗的时候,元朝想着坐山观虎斗,等着三败俱伤时,再来收拾残局。结果却发现,朱元璋将陈友谅、张士诚消灭后,吸收了大量的对方的士兵,兵力瞬间爆棚到50万级别。

这个时候,朱元璋就有实力和元朝对抗了,而且从兵源数量上来说,朱元璋还占据人数上的优势。

论战斗力,这些军团,都是从铁血中,锻造出来的,打仗经验丰富,作战勇敢。加上火器的大量运用,大炮、三眼铳、火箭的轰炸,蒙古人骑兵也没辙。后来朱元璋拿下张士诚后,获得了很多北方战马,源自张士诚骑兵部队的补充,又买了很多战马补充,实际上战斗力,火器+骑兵,已经远超元朝军队战斗力。

在当时,由常遇春率领的骑兵军团,经过不断成长,已经可以和元朝的骑兵精锐,一拼高下了。

而元朝的精锐之师,之前已经在江南被消灭。从北方调过来的剩余的军队,都是些久疏战阵的纨绔子弟兵,根本就不是明军的对手。

再加上明军从主子到将帅,人才辈出,指挥艺术比元军高明多了,元军被暴虐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明军在拿下山西后,更是得到了一个蒙古铁骑军团的归降。也就是说,这些蒙古人为了活命,开始帮着明军打自己人了。

而山西大地,自古就是骑兵的战场,骑兵苗子多。从此明军的骑兵军团,已经完全可以靠单兵种,就可以压倒北元蒙古骑兵了。

后来徐达、常遇春、蓝玉、朱棣,都曾多次率领骑兵军团,深入蒙古高原,大败北元残余势力而归。

一个快速成长血气方刚,一个百年腐化纨绔子弟兵,两者对打,输赢结果其实已经注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