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蒙古和中原之爭,鐵木真攻宋和葛爾丹攻清為何結果不同?

阮小虎

這個問題有瑕疵啊!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1234年,宋蒙聯合消滅金國,隨後南宋發動“端平入洛”的軍事行動,宋蒙爆發第一次戰爭。而這個時候,成吉思汗已經作古多年了。

事實上,成吉思汗所謂的“攻宋”是在成吉思汗向南擴展的時候說的,當時的成吉思汗想要從南宋借道迂迴包抄金國,所以對他的兒子們進行了規劃。成吉思汗的策略是:“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敝,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所以至始至終,成吉思汗都沒有進攻南宋。征服南宋的人物,是從窩闊臺開始的,一直到孫子忽必烈才最終完成。

我們暫且將蒙古滅宋和康熙征討噶爾丹做一個對比。為什麼同樣是遊牧民族對陣中原王朝,會有如此不同的結局呢?“靜Yes”認為有以下原因:

1、南宋以文制武,而清朝馬上立國

這是南宋和清朝最終得到不同結果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南宋繼承北宋的“以文制武”的政策,武將地位繼續低下,文臣繼續內鬥不止,整個國家繼續烏煙瘴氣。

這種不和諧帶來的結果是:南宋不僅不能開拓疆土,反而處處被動挨打。不僅打不過金國,蒙古更打不過,立國多少年,就窩囊了多少年。

很多人說南宋富裕程度天下第一云云,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再多的財富也是為人作嫁。

在以文制武的環境下,南宋不能收復北宋故土,對蒙古在北方的擴張無能為力。處處被動最終導致蒙古對南宋完成全面包圍後,最終徹底被消滅。

相比之下,清朝的狀況要好一些。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到康熙反擊噶爾丹侵略,前後不過幾十年時間,可以說清朝一路打過來,戰鬥力依然還是很強的。

由於清朝一再強調弓馬騎射,因此清軍的戰鬥力保持得相對較好,在對抗蒙古的噶爾丹時,清軍還是能夠徹底將其擊敗的。

此時的清朝已經徹底征服了漠南蒙古,並在1691年收服了喀爾喀蒙古,對噶爾丹形成了半包圍的壓迫態勢,這是清朝能夠取勝的地緣因素。

2、南宋君臣離心,而清朝上下同心

雖然南宋被認為是傳統意義上的正朔,但是卻幹了很多不正經的事。比如當時很多北方的漢人不堪忍受金國的統治,選擇南下南宋效力。這個群體被稱為“歸正人”,著名詞人辛棄疾就是歸正人的光輝代表。

但是南宋對歸正人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一眼,更不要說委以重任了。由於根深蒂固的“在敵人陣營呆過就一定不是好鳥”的觀念,歸正人在南宋備受歧視。

朝廷不重視也就罷了,地方官僚還處處為難,終於導致歸正人歸而復叛,比如鎮守襄陽的呂文煥處處為難歸正人劉整,終於導致劉整帶領水軍投降忽必烈,一下子逆轉了宋蒙的力量對比。

從歸正人的待遇就能看出當時南宋內部的矛盾有多麼激烈。反觀清朝,一切好像和諧了很多。

1644年清軍入關後,根據形勢發展,清朝編制了八旗漢軍。和滿族以及蒙古族的騎兵不同,八旗漢軍是以步兵為主,並配置數量可觀的火器,是八旗軍中的攻堅力量。

因為清朝善於籠絡人心,並且將八旗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八旗軍中無論民族,都能死戰。在第一次對陣噶爾丹的烏蘭木通之戰中,清軍中的漢軍就是用火器轟開了噶爾丹的“駝城”,取得了烏蘭木通之戰的勝利。

而且,當時的清朝,對蒙古各部政策也不盡相同,在對付漠西的噶爾丹時,對漠南的察哈爾和漠北的喀爾喀是極力拉攏的,這保證了清軍能夠以多打少。相比之下,南宋面臨的,是一個尚未完全分裂,軍力強悍的蒙古汗國。

所以說面對蒙古,南宋和清朝的歸宿完全不同。

很多人說清朝之所以能夠取勝在於清軍擁有了大量的火炮等火器,而噶爾丹沒有。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事實上噶爾丹的身後一直有沙俄的身影,為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侵略目的,沙俄為噶爾丹提供了很多新式的歐洲火器,在技術上和清軍相差不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其實很簡單,從雙方當時的現實情況和實力就可以得出結論。葛爾丹控制著當下新疆北部及其周邊,實力遠不如鐵木真時期,東部蒙古已經歸服清朝,從實力來講葛爾丹遠不如鐵木真。

清朝是比宋朝控制的疆域和人口要多得多的政權,軍事實力強大,從努爾哈赤開始就形成了強大的軍事思想和文化,整個上層建築較為迷信武力,加上數億人口和強大的社會生產能力,不是南宋那個爛透的政權能比的。

從這些因素分析,清打不贏才沒有天理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