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手機用戶76167782075

有句話說的好,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要來考慮,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的嗎?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新唐書》、《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這幾部權威性較高的史書入手,來看看唐玄宗之子肅宗是如何登基的。這幾部史書對於當時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時,玄宗被迫幸蜀,當時的太子也即肅宗隨行,行至馬嵬之時,當地父老肯請太子留下來討伐逆賊,在這樣的局勢之下,玄宗繼續西行避賊,太子則率兵留了下來到北邊參與戰事。當太子率兵到達靈武之時,裴冕、杜鳴漸等大臣進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於多次推辭之後最終接受,在靈武登基,是為肅宗,在這之後,才將消息傳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後才命人將冊書送到了靈武。

由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玄宗的遜位、肅宗的上位實際上很大可能並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讓”出皇位的打算,那麼在命肅宗北上討賊之時就該有所表示,而史書的記載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肅宗即位是一件先斬後奏的事件,肅宗先於靈武登基,此後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無奈之下只能認可,繼而幫助肅宗把該走的流程走完。關於這一點,《新唐書》表現地很明確,內稱:“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己亥,上皇臨軒冊肅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可見,唐玄宗並非於安史之亂後主動冊立肅宗的,“讓”出皇位一事無從談起,是一個偽命題。

而肅宗之所以能順利策劃登基,與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權威的跌落有關,安史之亂的爆發實際上與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關的,耽於享樂、所託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權力實際上已經被架空,被肅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國家人文歷史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很快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帶領皇親國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長安。走到馬嵬驛的時候,軍士譁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被縊死。第二天,當唐玄宗率領人馬準備繼續西行的時候,當地百姓出來阻攔。唐玄宗猶豫很久,最終留下太子李亨“宣慰父老”。後來,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就是唐肅宗,尊李隆基為上皇天帝。

圖注:馬嵬驛軍事譁變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並不知道李亨已經即位稱帝,還一直以皇帝的身份發佈詔令。當來自靈武的使者告訴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後,李隆基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四天之後,李隆基宣佈:“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標誌著李隆基正式讓出皇位,承認李亨的皇帝地位。

圖注: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讓出最高權力的。那麼,李隆基為什麼會讓出皇位呢?


第一,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雖然李隆基在位期間唐朝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被盛世掩蓋的各種危機都顯現出來。潼關失守後,“百官朝者什無一二”。李隆基宣佈要御駕親征,也沒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隨李隆基的人紛紛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責李隆基的種種失誤。馬嵬驛軍事譁變後,李隆基親自出面“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隆基喪失了軍心民心。


第二,在混亂的局勢下,李隆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個人的威望團結全國的力量,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太子李亨。馬嵬驛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國忠。他堅決不肯留下,而是讓李亨留下撫慰人心。結局是“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李隆基在“使人偵知”這樣的情況後,說了兩個字:“天也。”又派人對李亨的隨行軍士說:“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輔佐之。”

圖注:唐肅宗李亨畫像


第三,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敵當前,李唐政權最需要的是團結。當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後,儘管心裡有諸多不情願,但還是例行公事般地頒佈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和《皇帝即位冊文》,相當於是後補了讓出皇位的手續。如果李隆基得知李亨即位後仍然不肯放棄皇權,那麼李唐政權將會“天有二日”,出現內訌局面,使安史叛軍從中得益。

綜上所述,李隆基讓出皇位是在特殊形勢下對既成事實的認可,是一種被動的然而卻是正確的選擇。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卷三十四

秦泉主編:《中國歷史之謎》,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研習社

從馬嵬坡兵變開始,唐玄宗已經被架空,支撐局面的是他親封的兵馬大元帥李亨,即後來在靈武稱帝的唐肅宗。

唐玄宗是在四川得到兒子稱帝並尊奉自己為太上皇的消息後,才發文書表示認可的。因此,從來沒有讓位一說。

要說唐朝,的確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朝代,父子母子兄弟之間皇帝輪流坐,太上皇最多,二進宮的皇帝最多,怕老婆的皇帝最多。

1.太上皇。

很不幸,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因玄武門之變開了當太上皇的頭,結果他的子孫爭相效仿。首先是李旦被兒子李隆基拱成太上皇,接著李亨把李隆基遙奉為太上皇。不急,後面還有補充。

2.二進宮的皇帝。

歷史上二進宮的皇帝並不多,唐朝一下子出來李顯和李旦兩兄弟,他們都是武則天所生,可謂難兄難弟。雖然都兩次上崗,但真正掌權沒幾天,顯哥哥被老婆毒殺,旦弟弟被兒子打了土豪。

這還沒完,唐昭宗李曄也是牛人,不但當過太上皇,還有兩次登基的履歷。這業績,史上總共4位,一個晉惠帝司馬衷 ,一個明英宗朱祁鎮,還有就是李旦和李曄。這四位履歷雖好,日子真是難過,沒什麼好羨慕的。

3.怕老婆的皇帝。

男人怕老婆,在現在是美德,但在古代就是悲劇,尤其是當皇帝的人,只要怕老婆,就基本定型為昏君或亡國之君了。這一點,在唐朝得到很好的證明。

第一證,李治與武則天。

李治本來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大唐也就在他執政期間版圖最大,是名副其實的大唐。

可是,自從讓武則天當了天后,李治就淪落為昏君,如果不是顯哥哥和旦弟弟替他守了幾天店鋪,李治就是亡國之君。

第二證,李顯與韋后。

由於李顯與韋后共過患難,所以李顯對老婆比較放任,說啥就是啥。沒想到,韋后會越來越飛揚跋扈,直到給李顯戴上綠帽子。

僅僅是戴綠帽子也就算了,韋后跟老武家的人一商量,還是讓李顯當武大郎吧,於是毒死了李顯。

第三證,李隆基與楊玉環。

李隆基是靠政變上臺的,本來很強勢,本來也不怕老婆,還曾兩次把楊玉環趕回孃家。

事情就壞在把人接回來了,楊玉環通過這兩次經歷終於明白了,這老頭根本離不開她呢,於是更加胡攪蠻纏,而楊家的人更是雞犬升天,禍亂朝綱破壞經濟,直到搞出了安史之亂。




有文化氣息的歷史號,有軍事氣質的文化號,歡迎關注頭條號軍緣鑫播客。

軍緣鑫播客

唐玄宗並不是主動讓出皇位的,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之後,長安的陷落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唐玄宗倉卒之間,帶著禁軍一路西逃。這個時候玄宗有好幾個選擇。

一是去太原。河東地勢險峻,有精兵強將。唐玄宗去了太原,可以背靠太行山,威脅叛軍後路;

二是去朔方。朔方軍是邊防軍,久經沙場。在朔方安行在,就意味著玄宗要兼任前敵總指揮,直接和叛軍決戰以收復京師;

三就是入蜀,成都天府之土,劍閣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如果是四十年前的那個雄才大略的李隆基,毫無疑問會去太原或者朔方,精神抖擻的和叛軍一決雌雄;但是做了幾十年太平天子,李隆基已經沒有當年的勇氣,反而堅持入蜀。

客觀上說,入蜀是膽怯的選擇。因為蜀地進去容易出來難,一旦入蜀,就喪失了對外界的控制,如果真的是安史叛軍消滅了忠於唐廷的勢力,單靠劍門關又豈能獨善其身?如果能的話,劉禪就不用投降了。

所以太子李亨在跟隨玄宗入蜀的過程中,決定要脫離父皇的控制,他也耍了一點小聰明,沒有直接說自己要去朔方,提議說自己要組織軍隊,就地反擊奪取兩京。玄宗當然應允。封李亨為元帥,但是同時讓各皇子分典天下兵馬以分其權,相當於太子就是一個光桿司令。都已經到了這個時候了,玄宗還在耍權術,相比這個時候太子已經非常的有怨念了,更嚴重的是,這讓唐帝國有了分裂的隱憂,尤其是永王李璘在經營江南,在試圖模仿司馬睿建立東晉的故事。

事態緊急,在脫離了玄宗的控制之後,太子馬不停蹄的趕到朔方。為什麼是朔方呢?因為唐朝制度,節度使正職都是親王遙領,而李亨遙領的正是朔方。加上朔方擁有當時唐朝最強的軍隊,由忠於唐朝的郭子儀和李光弼統帥。

到了靈武,也就是朔方節度使的所在地之後,李亨就即皇帝位,同時遙尊玄宗為太上皇。這個時候木已成舟,天下人都看到了玄宗逃跑到蜀地,而太子還在堅持奮戰,人心所向,不問可知。唐玄宗後來也是迫於形勢,不得不承認了肅宗即位的合法性,並非是心甘情願。

恰恰就是因為玄宗和肅宗的這種隔閡,讓肅宗只能自立為皇帝,喪失了合法性,必須要早立大功來鞏固自己的位置。於是肅宗不聽李泌良言,讓肅宗放棄長安和洛陽,直搗叛軍巢穴徹底消弭禍亂;反而只能急功近利,不惜借回紇兵塗炭中原,只求快點收復兩京。從而讓戰爭持續很久,最終讓河朔三鎮永久的從唐朝分離了出去,成為了事實上的國中之國,也買下了晚唐藩鎮跋扈的伏筆。

所以玄宗和肅宗父子不和,間接的導致了唐朝後期的衰弱乃至於覆亡。家和萬事興這句老話,真的應該說給玄宗聽聽。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其實唐玄宗並不願意讓出皇位,只是沒有辦法了,很多人都說到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聲望一落千丈,對於他能不能框扶社稷,再興盛唐已經有很大懷疑,其實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其實從唐朝的建立以來,皇室之間的爭鬥一直到玄宗朝都有存在鬥爭,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逼父,後來登基之後又殺子,再到高宗武則天,後來的中宗等,皇室的安穩一直都存在問題。包括李隆基本人對兒子也是很防範的,所以在安史之亂後出現這樣的局面很多人也能接受,玄宗自己本人也明白這點。

第二,身體原因,當時的唐玄宗年事已高,身體不如從前,面對天下大亂的局面已經沒有年輕時的精力去應對了,這也是很多大臣擁戴李亨的原因,畢竟他兒子比他年輕,能夠有精力帶領大家處理很多事情,而且唐玄宗經歷過馬嵬坡之後自己估計也有點心累,可能也有點想放棄了。

第三,現實情況,當時李隆基放棄長安一路敗退,還是有很多人心中不滿的,因為本來感覺是可以一戰可以收拾的局面,而且唐朝以來對外都是勝利的局面較多,很多人都靠這個博取功業,可是你什麼都不幹,又自毀長城,放棄國都,給天下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認為他沒有能力掌握國家了。

第四,就是責任問題了,唐朝經歷這樣的大亂,唐玄宗是要負很大責任的,而當時太子繼位也是名正言順,況且還更年輕有精力處理這些複雜的局面,能承擔起這樣的責任,這樣的交接也是很順暢合理的。


霧之心

先糾正一個錯誤,唐玄宗不是退位,而是當了太上皇。很多人說唐玄宗是因為楊貴妃之死才讓位的,其實真相另有隱情!唐玄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孫,他開創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可惜愛美人不愛江山,後期寵幸楊貴妃,重用楊貴妃無能的哥哥楊國忠當宰相,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倉皇出逃。等到了馬嵬坡,太子李亨率領禁軍將領發生譁變,要求殺死楊貴妃和楊國忠,不然就停止進軍。唐玄宗沒辦法,忍痛殺死了楊貴妃和楊國忠。這樣一來,唐玄宗父子兩就沒辦法共事了,於是李亨就帶了一批人走了。之後平定安史之亂的工作都是太子李亨在做,不就李亨就在宦官和將領的擁護下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像唐代名將郭子儀、李光弼都是李亨提拔任用的。



這之後唐玄宗實際上就被架空了,等到李亨把唐玄宗從四川接回來以後,唐玄宗基本屬於被軟禁的狀態,類似於李世民對李淵!


慕良論史

並不是讓出皇位,而是被逼無奈之下的選擇。

安史之亂後,潼關被攻破,唐玄宗帶著妃嬪、太子等人出長安避難,走到馬嵬坡的時候,軍隊發生譁變,殺了楊玉環、楊國忠等,然後唐玄宗繼續去了四川避難。而太子則去平叛去了。其實太子剛到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的時候,他就稱帝了,而尊李隆基為太上皇。然後這才開始平叛。平叛完了,李亨繼續做皇帝,把玄宗也接回來做太上皇。

所以,李隆基是迫不得已成為了太上皇,兵權都不在他手裡,太子平叛聲望也要高過他,沒辦法。


倫理君

如果他聰明,如果他兒子真正有超越李世民的,他就避免安史之亂,他就不會任由楊家和安祿山之輩把天朝(中國真正天字第一號的位子源自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摔下塵埃,毀了華夏的歷史機遇:帶世界走向昌盛光明!

如果早止住歪風,大唐之花,世界第一美人楊玉環就死不了!第一佳人虢國夫人可能嫁往日本,從而成為日本排名笫一的女天皇!

歷史無情,盛年不再,交出實權,可保性命!他逃安史之亂時李已皇權受到挑戰,來自軍隊,班師回朝後面對野心勃勃的政治力量,只好識趣退位,當天上皇!

武則天無甚失誤就得讓位,何況他這一老不中用,只會壞事之人!

很奇怪,從大唐開始。,女人天下影響中華女子成了世界上最,最了不得的光明!


George

長安城門,倉皇的人群,不斷奔走,大隊的車隊,猶如長蛇,川流不息,無數的御林軍護送著皇帝的鑾駕向西逃竄。

一路上所有的怨念憤恨,漸漸在御林軍中生根發芽,慢慢累積到極點,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所有人心中萌生。

我們是偉大的大唐帝國子民,我們是最驕傲的御林軍,為何會在這裡落荒而逃,一切的罪魁禍首是誰?

一個人開始高聲大喊,鏟妖妃,除奸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萬,所有人的喊聲震懾整個營地。

大帳中的唐玄宗,頓時懵逼。眼看著旁邊,淚眼婆裟的楊貴妃,和屈膝跪地的楊國忠,他無奈的說,我該怎麼辦?

兵諫的腳步聲正在漸漸臨近,帳篷內所有人的心懸著,隨著鐵蹄聲漸漸臨近,偉大的大唐皇帝李隆基,自問,難道是我做錯了嗎?


可是我做錯了這些我也不會要我最愛的女人去承受。

軍士們不由分說,根本不聽皇帝的勸解,對原來的君王,現在的罪人,鞠躬一禮之後,就將楊氏姐妹啦出帳外。

一聲嬌喘,一聲慘叫,刀下的亡魂又多了兩個。(楊國忠,楊貴妃被殺)

繼續趕路的士兵並不在意皇帝心理,而我們偉大的皇帝,此時此刻,卻在帳篷中瑟瑟發抖。

路程還在繼續,悲傷還在持續,皇帝的內心波濤洶湧,從長安城破,慌亂出逃,到馬崽坡下,貴妃殞命。曾經的風光無限,變成現在的稀索蕭條,自我懷疑在心中生根發芽。

罷啦,罷啦,也許我已經不再適合領導這個國家。

風華漸漸消失,膽氣漸漸磨滅,心灰意冷的唐玄宗,面對跪地希望他能停下逃串腳步,保護臣民的百姓。

羞愧的低下了自己高傲的頭顱。

看著腳下所有人,他將目光投向自己的孩子太子李亨。


悲傷的說道,孩子,父親老了,這一切我已經無法承擔,從今天開始,你就是大唐帝國的領導者,你要彌補我的過錯。

隨後轉身,對所有人深深一禮,繼續西行,留下自己的孩子抵抗這一切。

月餘後,他的孩子唐肅宗李亨登基,並尊稱父親,唐玄宗李隆基為上皇天帝。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一事件的自我解讀,我個人認為,唐玄宗李隆基最終放棄皇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心中失去了信心。

因為兵諫,他失去控制軍隊的信心。

因為大臣反對,他失去對於臣下控制的信心。

因為百姓的懇求,他拋棄了他們,他失去了天下萬民對他的敬仰。

因為失去最心愛的女人,他覺得已經生無可戀。

一個失去所有信心的人,他是無法重新振作,並帶領這個帝國重新奮起,他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放下了自己的權利。


阿斗不傻

讓出皇位是無奈之舉,唐肅宗登基的勝利,就是唐玄宗晚年悲劇生活的開始。二人間的政治較量也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必然產物。唐玄宗皇位的讓出主要是通過馬嵬驛兵變、李亨靈武即位、誅滅永王李磷、遷太上皇於京師等幾個步驟逐漸實現的。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全稱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因此,也被稱為“唐明皇”。

他是28歲即位,71歲因為安史之亂而退位,做了太上皇,78歲去世。他在開元年間(713-741)把唐朝帶入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創造了"開元盛世";又因其任用奸佞,沉迷酒色,昏庸無能,在天寶(742—755)末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幾乎傾覆唐朝江山。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安祿山的叛軍攻勢迅猛,倉促組建的唐朝官軍節節敗退,潼關失守後,已做了45年皇帝的李隆基倉皇之中被迫離開長安,帶著楊貴妃西逃成都。御駕途經馬嵬坡,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被譁變的兵士所殺,唐玄宗被迫讓楊貴妃自縊。

而當時承擔抗擊叛軍重任的皇太子李亨已經在將士的擁戴下在肅州靈武宣佈即位,他是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根據祖制,遙尊遠在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既成事實。此時,肅宗雖說已經稱帝,但是地位還不穩固,唐玄宗在四川還掌握著一部分力量,各地諸王也躍躍欲試,窺視中原。為了確保皇位,他之後決定先收復長安,執意南下,花費很大力氣才收復長安、洛陽,並迎還了因逃離京師失去民心被迫結束自己統治的李隆基。



在北方戰亂膠著之時,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磷在江陵起兵,在江淮等地擴充實力,肅宗得知後,讓其去四川參見玄宗,李磷拒絕,意圖割據,隨後,肅宗調集南方各部對付李磷。李磷的行動遭到各方勢力的聯合抵抗,757年2月,在雙方的軍事較量中,李磷兵敗身死。

此時,平定安史之亂並未取得最後勝利,唐肅宗在位期間,中原各地也是反覆爭奪,直到唐代宗時期,叛軍才被徹底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