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的天安门城楼:由这个十八岁少年设计,享受一品官俸

如今,天安门城楼早已成为我们中国的象征,在中国国徽中它是绝对的主角,69年前也是在这里,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六百年前的天安门城楼:由这个十八岁少年设计,享受一品官俸


其实,“天安门”是清朝满清贵族取的名,建造者却是大明王朝,那个时候天安门还叫“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计者蒯(kuǎi)祥不过是个刚刚十八岁的少年:在封建社会,优秀杰出工匠技师往往为皇家而服务,蒯祥的父亲蒯富便是这样,因为高超的技艺担任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在现在莫过于全国木工协会会长了,儿子蒯祥自然而然要接下这门手艺,果不其然,在蒯富告老还乡后,儿子便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决议迁都北京,除了迁发人民充实北京,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建造皇宫——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全国木工协会会长,蒯祥自然属于第一批迁发的人员,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作为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就是他第一件作品!

六百年前的天安门城楼:由这个十八岁少年设计,享受一品官俸


四年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天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永乐皇帝看后称呼蒯祥为"蒯鲁班"。。。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总高34.7米,基本贴切黄金比例0.168,这就是蒯祥的设计结果,他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其几何原理掌握得相当好,榫铆技巧在建筑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其关键在于主柱和横梁之间的合理组合。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如此巨大的工程在他一人的指挥下,四年完工,如此精确,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六百年前的天安门城楼:由这个十八岁少年设计,享受一品官俸


明末,天安门被焚毁,1651年重建,除了一些空间上的优化以及大小的变化,与蒯祥没有什么不同;1969年底因为原建筑损毁严重,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然而还是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

可以说,还是依照蒯祥的设计图——值得注意的是,在1969年这样初步现代化的时代,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用工达2700多人,总共耗时112天,可想而知当时工程的艰难辛苦。。。

六百年前的天安门城楼:由这个十八岁少年设计,享受一品官俸


不过,作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天安门仅仅是他一个作品,北京皇宫(1417)、皇宫前三殿、长陵(1413)、献陵(1425)、隆福寺(1425),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裕陵(1464)等都是他的作品,因为这些贡献,他从一个一名工匠,最终被封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

不过,他依然是个手艺人,虽然身居二品官,但他始终谦逊有加,不慕名利,老年时主动辞官隐退。。。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八十四岁的蒯祥去世,静静地葬于他的故乡太湖之滨,和其他名利场上的同僚相比,蒯祥幸运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