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共有幾個皇帝?

吾心安處

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殺,南方又陸續出現幾個明宗室稱帝的小朝廷,一直到1662年。一共稱帝的是四位皇帝:監國不算。

第一位:弘光帝朱由崧,他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孫子,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殺了以後,和鹿肉一起做成了“福祿宴”。朱由崧後來被封為嗣福王。1644年五月,被馬世英、阮大鉞等軍頭擁立為帝,實權也掌握在這二人手中。清軍南下,1645年朱由崧被俘並押往北京,1646年被斬殺於菜市口。

第二位,隆武帝朱聿鍵,他是朱元璋一個被封為唐王的兒子的後代,1645年即帝位,據說很想有一番作為,但是生不逢時,大明王朝的腐敗無能繼續傳給了南明小朝廷,特別是掌握實權的鄭芝龍不思進取,只想自肥,1646年清軍攻入福建,朱聿鍵被俘不屈,絕食而死。

第三位,紹武帝朱聿鐭,隆武帝朱聿鍵的弟弟,隆武帝死後他在廣州被立為帝,不過很快失敗被殺,時間不過一個多月。他與在肇慶稱帝的朱由榔爭,因此同時並立,多被忽略不計,也的確無甚作為。

第四個,永曆帝朱由榔,他也是朱翊鈞的孫子,明光宗朱常洛的侄子,桂王。1646年被立為帝,直到1662年被殺,一共在位十六年。這十六年過得不消停,被清軍追的四處奔波,地盤越來越小,最後逃進緬甸。緬王在壓力下把朱由榔君臣交給追擊來的吳三桂,吳三桂把朱由榔用弓弦勒死在昆明逼死坡。1662年,大明統絕。


文綜史組

南明是指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北京城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後,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堅持抗戰的這一段時期,大概持續到1662年左右,這一點時期被稱作南明,而關於南明的截止時間,目前史學家還存在比較大的爭議,但是一般以1662年為主流學術意見。


在這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南明卻出現了三位皇帝和兩位監國,當然也可以說是四位皇帝和兩位監國。


弘光帝——福王朱由崧


崇禎皇帝的噩耗在1644年的四月傳到了明朝陪都南京,選擇一個合適的繼承人成了南京大臣們的當務之急。按照封建傳統和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訓》,論血緣親疏當屬福王朱由崧最為合適,他與崇禎皇帝都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親孫子,而且二人是平輩,所以朱由崧繼位當屬名正言順。


雖然東林黨人反對,但是朱由崧在關鍵時刻做出了對於他而言最正確的選擇,他選擇拉攏手握兵權的軍閥高傑、劉良佐和黃得功等人,最終在此三人以及他們的上司馬士英的兵力協助下,朱由崧得以在皇帝大選中勝出。五月三日,朱由崧在南京稱監國,五月十五日,正式登基稱帝,史稱弘光皇帝。


1645年五月初五日,清軍抵擋長江北岸,五月初九日,清軍渡江來到長江南岸,攻克鎮江。五月初十,弘光皇帝和馬士英得知消息後連夜出逃,後因叛徒出賣而被俘。1646年五月,清朝政府將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淓連同其他藩王一起秘密殺害。


魯王監國——朱以海


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後人,朱檀被封為魯王,到了明末時魯王王位傳到了朱以海的哥哥朱以派,但是朱以派的命不好,1642年清軍攻破山東兗州,朱以派自縊身亡,朱以海倖免於難,之後承襲了魯王的爵位。

1644年6月間,弘光皇帝即位,但是堅持了一年多時間就被南下的清兵擊敗,弘光皇帝被俘。朱以海在浙東一帶出任監國,並準備在第二年正式即皇帝位,但是此時一個尷尬的問題出現了,從福建方面傳來消息,唐王朱聿鍵已經先一步登基稱帝了,所以此時的魯王已經喪失了登基的正義性。

此後,心有不甘的魯監國與唐王的隆武政權之間多次發生摩擦,二者內耗不斷,反而抵消了抗清的實力,結果導致了隆武政權的失敗,魯監國也失去了自己的抗清基地——舟山,被迫逃到了金門島,依附鄭成功。

1661年,永曆皇帝被緬王交給清軍,吳三桂將永曆皇帝用弓弦絞死在昆明街頭,南明又失去了旗幟,急需有人登高一呼。一直跟隨魯監國的張煌言建議朱以海早登大位,但是此時的朱以海已經身染重疾,而且又得不到鄭成功的支持,所以即位稱帝的事情也就耽擱下來,結果第二年,朱以海就去世了,第二次、也是徹底的與皇位無緣了。


潞王監國——朱常淓

朱常淓是第二代潞王,他的父親第一代潞王朱翊鏐是明穆宗朱載垕的兒子,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弟弟,封地在河南衛輝。老潞王於1618年去世,朱常淓當年襲封潞王。1644年二月份,闖軍逼近衛輝,朱常淓決定棄城逃跑,逃到了淮安。

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苟延殘喘了一年多時間,就被清軍擊敗了,1645年五月南京城破,弘光皇帝出逃,最終在安徽被叛徒獻給清軍。明朝又一次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於是大臣們又想擁立逃到杭州的潞王監國。

朱常淓不得不“勉為其難地”於1645年六月初八日監國,但是朱常淓一點抵抗的意思都沒有,監國之後即派人與清軍商議投降之事,六天之後,潞王朱常淓即宣佈投降,杭州城失,城內和杭州附近一眾明朝藩王均被俘,潞王監國僅僅七天,也沒有正式登上皇位。


隆武帝——唐王朱聿鍵


隆武帝朱聿鍵,出身唐藩,承襲唐王封號,祖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到朱聿鍵這裡已經是第九代了,聽到這幾個數字,你就知道此君與皇位是無緣了。

1645年,弘光政權被清軍消滅,隨之潞王監國也只持續了幾天就投降了清軍,很多明朝藩王、宗室都在南京、杭州等地被清朝俘虜,押解北京,而朱聿鍵則逃到了福建。

國不可一日無主,正在福建的唐王朱聿鍵被手握重兵的鄭芝龍看中,被立為皇帝,改元隆武,史稱隆武帝。

由於隆武帝的坎坷經歷,使得他與其他南明藩王不同,沒有那麼嬌氣和懦弱,而且他在獄中吃過很多苦,也讀過很多書,所以他十分的英勇且有遠見,曾經建議聯合大順軍餘部抗清,試圖擺脫軍閥鄭芝龍的控制,與湖南何騰蛟以及農民軍會合,共舉抗清大業。

然而事與願違,由於清軍的快速推進,隆武帝還沒有實現他的戰略意圖之時,就因為鄭芝龍的投降,在汀州被清軍俘虜,被俘之後,隆武帝拒絕投降,最終絕食自盡,相當有骨氣。

隆武帝,唐王朱聿鍵的一生不可謂不坎坷,出身疏藩,原本與皇位無緣,又曾經兩次被投入監獄,性命難保,後來因為時局的變化,登上了皇位,也嘗試著挽回南明的頹勢,但是終究因為南明的內耗和清朝得當的策略,未能成功,儘管如此,隆武帝已經稱得上是南明最有志氣、最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了。


永曆帝——桂王朱由榔


永曆帝朱由榔也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親孫子,桂王朱常瀛的兒子,崇禎末年,朱常瀛在廣西避難,後來崇禎上吊自殺,江南和福建的弘光、魯王、潞王和隆武等政權相繼敗亡,大明江山也只剩下兩廣、雲貴等邊疆之地,桂王朱由榔則成了大臣們擁立的對象。隆武二年(1646年)在廣東肇慶稱監國。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佈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永曆元年。

但是永曆帝生性懦弱,並不能擔當重任,因此在他當政期間多次逃亡遷移,但是卻因為大西軍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連明抗清,使得永曆政權能夠持續十幾年之多,直到永曆十五年(1661年)永曆帝才在緬甸被吳三桂俘虜,永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絞死。


此外,還有一位紹武帝,在正史之中有的將其列為皇帝,而有的史書則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紹武帝是隆武帝的弟弟,名叫朱聿鐭,隆武帝朱聿鍵死後,朱聿鐭在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在廣州被擁立為帝,年號紹武,與肇慶的永曆帝相抗衡。紹武政權的壽命很短,同年臘月十五,李成棟導由福建攻入廣東的清兵混入城內,奪佔廣州,朱聿鐭自縊而死(一說被殺),結束了他為期一個多月的皇帝生涯,史稱“紹武帝”。


天涯看點歷史號

明亡以後,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先後建立了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政權,統稱為南明。

最早建立的是福王政權。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明中央政權的消息傳到江南後,明朝陪都南京六部文武大臣決計擁立新君,重建明王朝。1644年五月十五日,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政府,定明年為弘光元年。這個政權控制著農民起義軍兵鋒未至的江南廣大富庶地區,有五十萬軍隊,力量相當雄厚。

福王政權一建立,就打著“報君父之仇”的旗號,與起義軍相對抗。對於清朝統治者,則準備隨時與之妥協。六月,他們派兵部侍郎左懋第等通使致謝,“相約殺賊”。明使臣帶金一萬兩、銀十萬兩、綢緞一萬匹,作為酬謝清軍入關破“賊”的禮品。還海運大米十萬石、白銀五萬兩,犒謝吳三桂。同時提出,消滅起義軍後,清軍退出山海關,由福王政權重建明王朝。每年給清統治者進貢白銀十萬兩。清朝收下了南明的禮品,但拒絕了與之平分勝利果實的建議。他們扣留了左懋第,並部署軍隊,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師南下,攻打福王小朝廷。

福王政權根本不是清朝的對手。清兵南侵,警報時至,福王並不理睬。除夕,群臣進見,福王不樂,眾人誤認為他在為社稷擔憂,再三勸慰。結果朱由崧答道:“後宮寥落,且新春南部無新聲”,弄得群臣哭笑不得。朱由崧修建興寧宮,所掛楹聯是:“萬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幾見月當頭”。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南明統治者頹廢、空虛、腐朽的精神狀態。

這時朝中官員又繼續了明末的黨爭,作為政治上排除異己的手段,勾心鬥角,烏煙瘴氣。一些人指斥馬士英及他所引薦的兵部尚書阮大鋮為閹黨,上本彈劾。馬士英以擁立之功,指責他的對立面為東林黨,竭力殺逐。除此之外,馬士英等朝廷大員攬權行私,藉口籌集兵餉,興修宮殿,搜刮民財,賣官鬻爵。當時,南京街頭流傳民謠:“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吃酒。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福王的文武大臣中,實心為朝廷辦事的只有兵部尚書史可法。他出行不張傘蓋,吃飯不備兩菜,睡眠不解衣帶,多次上書,要求朱由崧臥薪嚐膽,報仇雪恨。對於清軍,他則幻想以黃河為界,共同鎮壓起義軍。後來,他識破清軍南下意圖,一再呼籲朝廷注意。朱由崧和馬士英卻置若罔聞。在這個腐敗的朝廷中,史可法孤掌難鳴。他的努力雖然博得一些人的同情和稱讚,卻無補於大局。

馬士英的專橫腐敗,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滿和反對1645年,武昌守將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帶兵直攻南京。馬士英調江北四鎮軍迎擊,江淮防線一片空虛。清軍乘機大舉進犯。四月五日,多鐸進攻泗州,渡過淮河。十八日,清軍到達揚州城下。史可法督師揚州,困守孤城,調軍隊援助,各鎮拒不聽命。清廷曾多次寫信給史可法誘降,史可法都嚴辭拒絕。這時多鐸又五次寫信給史可法,史可法都不啟封。十九日清軍攻城,史可史可法率領軍民抗戰七晝夜。二十五日城破,劉肇基領兵巷戰,全部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清兵殺擄十天,把這座繁華的城鎮變成一片廢墟。史可法被俘,多鐸賓禮相待,口稱先生,以高官厚祿誘降,史可法不屈犧性,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接著,清兵渡長江,到達南京。這時朱由崧正在夜宴,聞訊狼狽出奔,逃往蕪湖。馬士英逃往浙江。留在南京的忻城伯趙之龍、尚書錢謙益,率文武百官投降,跪迎多鐸進城。多鐸派兵進攻蕪湖,總兵田雄等獻出朱由崧,投降了清朝。朱由崧被解入南京,百姓夾路唾罵,往他身上扔磚頭瓦塊。不久,朱由崧被清軍處死。

清軍攻佔南京後,明王朝在浙江方面的殘餘勢力,擁立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就監國位。同時,福建方面,又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這時南明有了兩個並存的政權。

魯王監國,擁有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除了正規軍外,還有各地的義軍,擁有一定的實力。但這個小朝廷內部分裂不和,政治腐敗,尤其是和唐王的關係,雙方為了爭奪領導權,不僅不能共同對敵,反而勢同水火,給清軍以各個擊破的機會。因此,魯王監國的一年中,雖然擊退清軍,收復海鹽、乍浦等地,頗有一線生機,但終於敵不過強大的清軍,最後完全失敗。魯王本人逃亡各地,飄泊海上,後來只好投奔鄭成功。鄭成功是唐王手下的人,桂王政權建立後,他又遙尊桂王,接受桂王封號,所以對魯王以藩王相待。魯王只好取消監國名號,在鄭成功門下當一名食客,最後老死臺灣。

魯王政權中出現了一個十分傑出的抗清英雄——張煌言。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崇禎時曾中舉,明亡後,投筆從戎,參加了當時紹興一帶的抗清義師。魯王監國後,官兵部右侍郎。魯王逃往福建後,他在浙江繼續抗清鬥爭。1654年,曾和石浦守將張名振率領數百艘船隻由崇明入京口,抵達儀真,登金山,遙祭明孝陵。張名振不久死去,張煌言率領大軍駐紮天台,他整頓隊伍,軍勢大振。他又主動爭取和鄭成功團結合作。鄭成功由於派系門戶之見,對魯王手下的人有很深的隔閡,但張煌言以大局為重,終於使得鄭成功放棄成見,與張合作,並對張煌言十分敬重。1659年,張煌言和鄭成功聯合出師北伐,鄭成功以招討大元帥名義,請張煌言作監軍,共率領水陸大軍十七萬人,從崇明直破瓜州、鎮江,最後包圍南京。當時江南義軍紛紛響應,形勢極為有利。張煌言又西進安徽,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收復了徽州、寧國、太平、池州四府和二十幾個州縣。但由於當時戰略戰術上的一些錯誤,致使這次北伐終於失敗。張煌言從1647-1659年十三年間,先後出師長江發動了八次北伐的戰爭,以1659年這次北伐規模最大。失敗後,張煌言返回天台,他積蓄力量,準備待機而起。但不幸於1664年在一個叫懸山岙的孤島上,被清軍逮捕,不久在杭州被殺。他臨死時態度從容,看見杭州西湖的美麗景色,嘆息地說:“大好山色!”張煌言有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他所領導的東南抗清運動,與鄭成功的海上義師、西南李定國所領導的抗清隊伍,鼎足而立,是抗擊清軍的重要力量。

唐王名聿鍵,1645年在福州稱帝,改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年號隆武。唐王政權以天興、建寧、延平、興化為上游,汀州、漳州、邵武、泉州為下游,各設巡撫。福建的北部,自仙霞嶺而外,有一百七十處都設兵把守。在軍隊方面,編排操練,以十萬防守,十萬出征,井然有序。除福建外,唐王政權的領土還兼有兩廣、雲貴、湖南以及湖北、安徽、江西的一部分,很有光復的希望。唐王本人也虛心求治,頗有作為。但明王朝的腐朽無能,同樣地也為這個南明小王朝所承襲。唐王政權的實權,完全掌握在大軍閥鄭芝龍的手裡。鄭芝龍本是海盜首領,崇禎時接受招撫,官至都督總兵官,福王時封為南安伯。他擁有海上霸權,富甲侯王。唐王是他擁立的,所以又以開國元勳自居,跋扈囂張。在經濟方面,對人民殘酷剝削,多方榨取。唐王頒發的輕稅薄徭的詔書,完全是一紙空文。在軍事方面,鄭芝龍擁兵自重,置國事不顧。這樣一個小朝廷,當然是無法承擔領導人民抗擊外敵的重任的。1646年,清兵攻入福州,唐王從延平出奔汀州,被清軍所俘,死於福州。鄭芝龍降清。唐王政權只有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告終結。

唐王死後,同年十一月,廣西方面擁戴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曆王朝,即帝位於肇慶。這是南明建立的最後一個抗清據點。

朱由榔懦弱寡斷,昏庸腐朽,一生聞警即逃,顛沛流離。小朝廷內部,宦官專權,黨爭紛起。地方上則是軍閥割據,你爭我奪。桂王政權自始至終都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況,朱由榔先後在肇慶、梧州、桂林、全州、武崗、南寧、安隆、昆明、緬甸等地安身,他受權臣軍閥的挾制,最後被吳三桂在昆明用弓弦絞死,永曆王朝也隨之結束。

桂王政權先後延續了十六年之久,它之所以能夠苟延存在,主要是農民起義軍積極抗清和對它支持的結果。在統治階級內部也還有一些識大體,奮發圖強的官員支撐大局。這些官員中最有作為的是瞿式耜,江蘇常熟人,明萬曆進士。崇禎間官給事中,後官至廣西巡撫。他精明能幹,堅忍不拔,有著光復明朝山河的宏圖遠見,為了維護和鞏固桂王政權,竭盡精力。他主張整飭內政,主要是消除傾軋,團結一致,共同對敵。在軍事方面,他認為應聯合農民起義軍,共同抗清。在經濟方面,他廣開財源,辦理錢法、鹽政和屯田來籌措軍餉,以彌補經費的不足。經過瞿式耜的整頓努力,永曆朝廷一度不僅轉危為安,而且頗有恢弘的規模和氣象。然而,永曆朝廷內部極端複雜腐朽,外部強大敵軍壓境,已不是少數愛國志士的力量所能拯救。1650年十一月,清軍圍攻桂林,瞿式耜決心“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最後他和總督張同敞衣冠肅然地坐在大堂之上,被清軍捉住。清軍百般誘降,他們堅定不屈,在桂林的獨秀峰下慷慨就義。

桂王政權自始至終都是靠農民起義軍來支撐危局。李過、高一功領導的荊襄十三家軍,本是李自成餘部,他們在湖南一帶抗擊清軍,成為永曆政權的北方屏障。在湖北、四川一帶活動的夔東十三家軍,在郝搖旗、劉體純領導下,明亡後十餘年間,據守川湖邊區,阻擊清軍進入西南,從而保護了永曆朝廷。張獻忠餘部李定國領導的大西起義軍,更是永曆朝廷的最後支柱。李定國本人對桂王可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永曆王朝是腐朽的明王朝的繼續,它無力抗清,又對起義軍,採取歧視、分裂、牽制等手段,致使抗清鬥爭最後失敗。


苦茶庵

先是福王建立的弘光政權,然後是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權,唐王弟弟建立的紹武政權,最後就是桂王建立的永曆政權(其中魯王朱以海是監國並未正式稱帝,還有個潞王時間太短只有十幾天就投降了,因此不計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