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帮亲、邻帮邻 300家黔城超市,老板都是同村人

在贵阳市白云区、花溪区、云岩区以及地州市等城乡接合部,只要你留心观察均会发现,这些地方都会出现门头以红色装饰为主格调的超市,这些超市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黔诚超市”。

“‘黔诚’寓意超市的发展‘前程似锦’。”在白云区经营黔诚超市的老板罗乾龙解释说,从2009年开始,大方县光华村的吴光付在贵阳市城乡接合部开的第一家“黔诚超市”以来,短短8年时间,村民们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如今已经有近300家黔诚超市在全省“开枝散叶”。

事实上,光华村距离贵州大方县城60公里的地方,这里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曾是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的贫困村。而如今,几乎三分之一的村民通过开办超市,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经常跑货运 有了经验他开了第一家超市

一进他们开的超市大门,100多平米的空间里,香烟、大米、茶叶、文具、日用品,各类货品摆得整整齐齐,墙壁上,五六个摄像头齐刷刷地对准着各个通道口。

在超市另一侧,房间里,一股长期密闭、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这个不到20平米的老房子,兼具了卧室和厨房两种功能。在这里,张艳夫妇已经住了一年多。

亲帮亲、邻帮邻 300家黔城超市,老板都是同村人

张艳在超市门前打扫卫生。

超市开在哪里,他们就住在哪里。在外打拼的这8年时间,张艳夫妇辗转在贵阳三分之一的区县开过超市。

当提及“黔诚超市”的发展历程时,张艳夫妇坦言道,这要从“领头羊”吴光付(姐夫)说起。

张艳回忆说,姐夫吴光付在16岁时就离开光华村外出务工,后在贵阳市给一家超市开货车,常在贵阳三桥批发市场跑货运,久而久之,便熟悉了超市经营的门道,于是他便萌生了开超市的念头。

2009年,吴光付用积蓄在贵阳城乡接合部开了第一家超市。由于货品齐全、价格亲民,再加上信誉好、服务周到,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第二年便盈利10多万元。

一个帮一个 300家超市全省开枝散叶

张艳说,姐夫吴光付开超市赚钱后,有一天,姐夫和姐姐知道他们也在贵阳打拼,而且过得非常艰辛,于是,姐姐和姐夫开始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一起跟着开超市。

“我们没有经验,肯定做不来。”张艳说,由于当时夫妻俩确实没有资金和经验,婉言拒绝了姐姐和姐夫的好意,没想到的是,最后姐姐和姐夫向他们承诺,决定手把手教会他们为止。就这样,想到有人带路,他们便向银行贷了款。

那段日子,吴光付夫妇俩为了帮助张艳夫妇,从挑选门面、进货、摆货以及贴价等所有流程,均是手把手地教,后来,直到超市走上正轨后,吴光付夫妇俩才放手离开。

同样,由于超市开在白云区曹关收费站附近(城乡接合部),租金低,加上货品齐全、价格亲民,次年,张艳夫妇一样盈利10多万元。

亲帮亲、邻帮邻 300家黔城超市,老板都是同村人

张艳夫妇在自己的超市。

有一天,村民王元兴特地前往张艳夫妇开的店里打扑克,后来看到生意如此红火,他也心动了,也想开一家超市。

“想开就开呗,我们帮你铺路。”罗乾龙说,他父亲罗光贤是光华村村支书,一心想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这些年来,父亲一直告诫他们,一旦找到了致富之路,不能忘了村民们。就是因为时常记住父亲的话,当村民王元兴来求助他们时,他们义无反顾地答应了。

后来,张艳夫妇俩“照搬”了其姐姐和姐夫的方法,带着王元兴四处找门面,当门面找到了,又帮其到三桥批发市场进货,当得知王元兴资金不够时,张艳夫妇俩则凭借自己的信誉,帮助王元兴赊账,也正因为有了张艳夫妇俩的帮助,王元兴的超市才得以开业。

次年,王元兴和张艳夫妇俩一样,大家一样赚了个盆满钵满。

尝到甜头后,王元兴又发动了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照搬”张艳夫妇俩的方法,继续帮助他身边的亲人。

慢慢的,城里开超市赚钱的“财富传奇”在光华村一下子传开了,从“打工者”摇身变为“小老板”,村民们羡慕不已,很多人盘算着,这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很快,光华村便掀起了一股“亲帮亲、邻帮邻”的热潮。在罗乾龙、张艳、王元兴等几个“元老”的帮助下,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贵阳,选准城乡接合部开超市,生意都红红火火,超市也越开越多,截至2017年底,光华村的200余户村民(全村900余户,不到3000人口)在全省开了近300家超市。

抱团发展打造品牌 希望“黔诚超市”走得更远

事实上,随着超市增多,光华村人的超市生意一度出现下滑趋势,这促使村民们寻找新的突破。

当看到下滑趋势愈演愈烈后,罗乾龙、张艳、王元兴等“元老”合计着,要做大做强必须得抱团发展、打造品牌。于是,大家商量决定,统一将超市命名为“黔诚超市”。

除此之外,光华村人的超市在城市能够迅速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大方县大山乡信用社的支持。

王元兴回忆说,记得在2010年,他的贵人罗乾龙萌生开超市的念头时,也是由于资金不足,找到父亲罗光贤想办法。当时,他父亲找到了大山乡信用社贷了5万元。

亲帮亲、邻帮邻 300家黔城超市,老板都是同村人

王元兴在自己的店里。

就这样,光华村通过联保贷款的办法解决了资金困难。之后,罗乾龙贷了5万元,张贵旭贷了10万元,贾明亮等人也贷了款,加上各自的积蓄,光华村在贵阳城郊的第一批超市才得以出现。

据了解,后来,光华人在贵阳开的“黔诚超市”就有80多户在大山乡信用社贷款,贷款余额1100多万元,占该社贷款总额的六分之一。

即便是超市达到了饱和状态,为了追求更规范、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吴光付、王元兴等协会主要成员仍特意去省外学习好超市的先进经验,取回了一份27页、有近千条细则的“管理经”。因为大家目标一致,旨在抱团发展、打造品牌,让黔诚超市走得更远、更稳。

他们的身份 不再是打工者而是超市老板

据悉,2015年8月21日,在大方县领导的关心下,在县工商联的指导下,在省城开超市的乡亲们返回大山乡,成立了大方县大山乡商会,而在商会上登记的超市,已经有了400余家,其中,仅仅光华村就占了近300家。

“如今,光华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开起了‘黔诚超市’,一改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真正走上全面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在王元兴看来,开超市致富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他还透露,就算村民们只开一家小型的黔诚超市,一年也能赚个10多万。据了解,光华村的黔诚超市已经发展到近300家,按照每个超市平均赚10万元计算,每年就可以带来3000多万元纯收入。

“目前开超市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有的甚至已经在贵阳买了房。”看到村民们均走上致富道路,王元兴感到非常欣慰。与此同时,他还透露,现在大家也都把孩子和父母从村里接出来了,孩子们不仅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可见,在这8年时间里,光华村的村民们,在一茬接着一茬涌入城市时,他们的身份不再是“打工者”,而是黔诚超市的一名“老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