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一清朝石寨,修建者自称明太祖后裔,日军连攻三天也打不下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在河南省郏县的朱家洼村,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古寨,寨子里全都是用红色条石筑成的堡垒在建成后的100多年里,这座石寨抵抗了数次外敌侵入,其中包括太平军、捻军和各路土匪,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人的炮火,古寨仍然安全无事。这实在令人心生疑问,这座寨子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炮弹都打不下来?

河南有一清朝石寨,修建者自称明太祖后裔,日军连攻三天也打不下

▲河南郏县临沣寨

要想说清楚其中的奥秘,还要从清朝道光年间,在这个偏僻的寨子里,出了个名叫朱紫峰的人,其祖上乃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一世孙、晋王朱求桂。朱子峰自幼苦读,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并顺利通过,逐渐做到了盐运使(正三品)的位置。虽然盐运使的官阶比起总督巡抚差得远,但他们经常和盐商打交道,还肩负着为宫廷负责采购物品的重任,所以这是一个人人眼红的职位,很容易就能捞取油水。

任职没几年,朱紫峰就积攒起了一大笔财富。不仅是自己发了财,朱紫峰还授意让兄长朱紫贵、朱紫云转行做盐商,自己则提供相应便利,使得二人也很快挣下了偌大家业。随着日渐富裕,三兄弟有了新的忧虑——由于郏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很容易遭到匪寇劫掠。为防止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宝被人抢去,朱家三兄弟便商议修建城寨来保护这些财物,再修建一个大宅院供家眷亲族居住。

河南有一清朝石寨,修建者自称明太祖后裔,日军连攻三天也打不下

▲清代盐商会馆旧址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朱紫峰耗费重金从外乡礼聘了一位老师傅主持朱家大宅和寨子的修建。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这座寨子才算是初步建成,定名为“临沣寨”,其成本高得令人咋舌——光是长达1100米的石城墙就花去了330万两白银。走进就这个寨子,会看到整个村落被红色石墙严密围住,外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形。哪怕是站在寨门口向里望,也你根本看不到村里的街道,这是因为村内道路与村外道路呈120°夹角,而且还故意设置了大量丁字形死胡同,敌人一旦闯入,就将面临着巷战。

河南有一清朝石寨,修建者自称明太祖后裔,日军连攻三天也打不下

▲临沣寨石门

此外,为了更加有力反击敌人入侵,朱家三兄弟还在寨子的不同方位设置了炮楼,一旦任何方向有敌人入侵,其余方向都可以同时集中火力进行支援。当然,朱家大寨内部的设计也颇费心思,比如朱家大院就如同四面封闭的瓮城,衔接着各类狭窄曲折的甬道和12道关口,敌人即使闯入寨内,也压根不可能进入朱家大院,从而确保了众人的绝对安全。

河南有一清朝石寨,修建者自称明太祖后裔,日军连攻三天也打不下

▲登上临沣寨内的阁楼向下眺望

最后,为防止敌人从墙下挖地闯入,工匠们在墙底铺设了厚达17层的红石地基。倘若宅院真被敌人攻破,朱家人也不必着急——院内的水井里预留了3条通往寨外的地道,平时住满水,关键时刻按住一块石砖就能将水排进,跳进井里即可逃脱。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来到临沣寨,想将其攻下作为军事要塞,结果连攻三天也毫无进展,无奈之下只得转道去了临近的鲁山县。

河南有一清朝石寨,修建者自称明太祖后裔,日军连攻三天也打不下

▲侵华日军剧照

然而即使是如此坚固的寨子,也差点儿没能挺过50年代。那个时代,全国各地都在疯狂拆墙的运动,河南当然在这方面不会落后,不到两年便拆到了这个寨子。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众人的计划,考虑到寨子排水设施畅通、能够防洪,寨墙这才被保留下来并留存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