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20年來,GDP沒怎麼增長?

CATIA汽車內外飾設計

主要原因是因為它過去發展太猛了,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泡沫,日本從60年代開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GDP的增長率也高達10%。但是到了90年代初,日本經濟出現了泡沫崩潰,崩潰出現的第一大問題就是房地產價格的暴跌,跌到了50%,其次就是產能過剩。

後來日本的企業就全部抱團,實施相互合併的手段,比如日本鋼鐵公司原來有67家,他通過合併只剩下3家。銀行原來有67家,通過合併也只剩下三大主力銀行。

修復泡沫經濟日本用了10年。

然後就是日本的GDP增長率一直處於零增長或2%的低增長率,反觀我們都是以10%以上的高速增長,但是也要保持警惕!


草根大熊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大國。1968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西德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第二;1979年日本GDP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為10115億美元;1987年日本經濟總量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後直到2010年日本經濟總量倍中國超過。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其經濟增速開始持續低迷,有的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時至今日,已經過了二十多年,因此被人稱為“失去的二十年”。

說日本20多年來GDP沒怎麼增長並不為過。日本經濟發展的頂峰在1995年,當年日本的經濟總量為512.5萬億日元。以美元匯率計算,為54548億美元,而當年美國的經濟總量也僅76640億美元,日本的GDP相當於美國的71%。而到了2016年,日本的經濟總量為537.3萬億日元,二十多年過去了僅增長了4.83%。以美元匯率換算為49396億美元,比1995年還要少。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721億美元,而美國為193906億美元,日本的GDP已經下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

為何日本20年來GDP沒什麼增長?在筆者看來,首先是政策上的失誤。1985年日本在美國的迫使下與美國、英、法、德等國家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導致後來日元大幅升值,出口競爭力下降,房價和股價在幾年時間裡大幅飆升,而在此過程中日本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也有失誤,導致後來經濟泡沫破裂。

其次日本當時已經高度發達,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而且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嚴重,此後1997年又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2011年的大地震、海嘯……這些都沉重的打擊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日本錯失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大潮,全世界二十強互聯網公司中都被中美兩國瓜分,而日本卻沒有一家上榜。互聯網經濟深刻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比如我們提出的“互聯網+”戰略,杭州依託互聯網科技迅速崛起這些都是證明。

當然也不能說二十年來日本沒怎麼發展,日本很多產業都轉移到了中國、東南亞等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日本在海外擁有鉅額資產,據說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1.8倍,也就是說,日本在海外還創造了一個“資產日本”。日本的經濟實力還是非常的強大的。

世界上也有也有一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強國經濟出現了衰退。比如:

英國

法國

德國

意大利

西班牙


錦繡中源

首先,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扶持下,從1955年至1968年,幾乎都是以同期世界最高的經濟增速飛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東亞經濟奇蹟。此後一直至21世紀初期,日本都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一直到2010年GDP被中國超越。日本經濟在輝煌了40多年後,最終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光芒下暗淡了下來。

日本經濟發展的頂峰是1995年,當年日本GDP為54548億美元,美國GDP為76640億美元,日本佔美國GDP比重達到了最高峰的71%,人均GDP日本更是美國的1.6倍。

日本GDP騰飛的時候,據說東京房地產總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這讓美國感受到了極大的危機,因為美國對外貿易長年逆差,導致美國政府預算赤字逐年擴大,而日本則是順差。於是1985年美國聯合英、法、德等幾個國家,以維護世界經濟平衡為由,迫使日本簽訂著名“廣場協議”。

簽訂廣場協議後的三年時間裡,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換250日元下跌到1美元兌換120日元,換言之,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之後日本國內的房價、股價等以GDP增速的兩三倍幅度急劇增長,最終導致日本經濟泡沫形成。

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日元的持續升值,股價地價等急劇暴漲,日本經濟泡沫最終破裂。日本經濟在1995年達到頂峰後的20多年裡,陷入長期的衰退之中,GDP一直徘徊在4-5萬億美元左右。而到了2017年,美國GDP已經接近20萬億美元,中國GDP也達到了12萬億美元以上,對比之下,日本經濟更顯蕭條。


其次,21世紀以來,日本經濟錯失了新經濟發展的浪潮,這個新經濟就是互聯網經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21世紀是互聯網世紀,互聯網科技是21世紀目前為止人類最為突出的技術變革。互聯網產業影響深遠,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器,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當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能爆發出巨大的經濟能量。

日本傳統工業十分發達,但是沒有經歷互聯網發展的洗禮,使得日本品牌缺乏國際競爭力,日本雖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但是已經被中美兩國越拉越遠。自從2010年日本GDP被中國超過後,到了2017年後,日本GDP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或美國的四分之一。原因就是美國作為新經濟發展的領跑者,中國作為追趕者,兩國的互聯網產業十分發達,推生了多個互聯網巨頭公司,引領國內傳統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發展,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下,中美兩國的GDP總值佔世界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遙遙領先包括日本在內的其它國家。中美兩國作為互聯網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已經瓜分了世界最大互聯網公司的前十位,即使放寬到榜單前二十位,也是中美兩國佔絕大多數,佔了19位。


互聯網產業對促進一個國家的財富增長如此突出,若不抓住,就必定遭歷史淘汰!

日本經濟這20多年來,經歷了“廣場協議”的慘痛,錯失了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大潮,導致國民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經濟倒退,也就不足為奇了,再加上日本國內老齡化的嚴重影響,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完全看不到日本的未來!


不如隨風

每一個國家都有發展的頂峰,日本自二戰結束後,在亞洲抓住了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發展機遇期和國際上美蘇對峙,無暇顧及具體民生工業,大力發展了自身的經濟產業,並帶動了社會的巨大發展。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後開始從發展的頂峰時期進入了結構調整期,這個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經過多年的領跑後,日本的發展進入了低潮,主要表現在電腦硬軟件差距大,硬件絕對是好用、方便、成熟。而軟件顯得很跟不上時代。能生產高精尖的配件,但是產品的集成自主品牌比較差,例如手機、PAD、等內部電子元器件相當一部分是日本製造,但是自己的相關品牌卻毫無新意,我在日本街頭就看到大量的日本人在使用華為手機。其實想一想最近這二十年此類相關產業是世界上發展和普及最迅速的產品,然而日本在這方面卻還是大大的落後了,這和當年隨身聽稱霸世界時僅隔了不斷的時間,蘋果、華為已經是世界級大公司了,索尼和松下好像倒是成了日本品牌公司。這或許是日本在新時代發展乏力的部分原因。


老陳參謀長

主要是日本的工業結構有問題,太偏重於工業製造了,錯過了這一輪互聯網發展的大好良機。

有人說,日本失去的20年是因為房價崩盤,我認為根本不對。

美國經歷的經濟危機比日本要多得多,最近的08年次貸危機也是美國引爆的,為什麼美國沒有深陷經濟危機中?

主要就是因為美國經濟發展得好。

從1995年左右開始,互聯網大潮開始席捲世界,美國的代表企業有雅虎(最早的門戶網站),亞馬遜、谷歌、facebook,這都是乘著互聯網東風發展起來的。而微軟雖然一開始沒跟上時代,但是後來及時轉型,總算是也分到一杯羹了。而蘋果公司則是受益於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我們中國也崛起了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但是日本卻幾乎錯過了這一時代。這是日本經濟遲遲沒有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倫理君

日本GDP增長率最高的是2010年,當年GDP增速為4.7%,其餘年份增速都在3以下,2009年增速竟是-5.5%,2014-2016年GDP增速分別為0.0%、0.4%、1.0%。

曾經無限輝煌、家喻戶曉的日立、東芝、NEC等這些日本品牌,如今在中國市場上幾乎已銷聲匿跡,其在國際市場上已是全線收縮,日本品牌的衰弱,也是日本經濟日漸衰退的縮影。究其原因,政局動盪,房地產泡沫,人口老齡化,財政赤字,政府債務沉重等諸多因素都難逃其責。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GDP增長停滯的具體原因。

首選,領導人頻繁更迭所導致的政局動盪,與刺激經濟增長失敗所導致的政策失誤。

92年開始,日本政府採取的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措施,促使在96年日本經濟出現了復甦跡象,此時正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措施力度以穩固經濟復甦勢頭,但當時的橋本內閣卻錯誤地斷定“日本經濟按自身規律恢復的轉換期已結束”,斷然決定於97年將消費稅率由3%提高到5%。日本國民因此增加了9萬億日元的負擔,佔GDP60%的個人消費立刻出現疲軟,加上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日本經濟又再次出現了蕭條跡象。之後,政府雖然想利用公共財政助推經濟復甦,但已被沉重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無力迴天,使日本經濟難以再實現持續的自主性增長。

近年,日本政局動盪,領導人頻繁更迭,政局的不穩定,也導致政策根本無法徹底貫徹與實施。

那第二點,就不得不提日本的房地產泡沫了。

“泡沫經濟”對日本經濟最大的傷害並不是90年代初的不動產價格迅速下降,而是在於之前的房價地價飆升,提前透支了大量國民投資。

日本的儲蓄率一直很高,一直維持到了上世紀80年代。至80年代末,日本的房地產市場突然地價飆升,當時投資房地產的日本企業和民眾也隨之多了起來。很多人認為,投資坐地升值的房產收益明顯要高於投資其他行業(這種狀況有沒有很很眼熟)。同時,投資於房地產用於長期對外出租,則更受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青睞。據說東京的房子之前公允價值值5000萬日元,泡沫破裂後只值1000萬日元。相對於貸款20年工資的錢好不容易買了一套房,結果轉年只要4~5年的工資就可以買了,資產大幅縮水,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損失,縮水掉的資產其實也是銀行的資產, 那麼多錢就白白的蒸發掉了。

第三點,就是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老齡化問題直接導致日本逐漸喪失了經濟創新能力,人口總數減少,人口紅利枯竭。

按照國際標準定義,當一國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過20%,即進入“超老齡化”。日本是全世界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截至2013年10月,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4。2012年,日本成人尿布市場零售額首次超過嬰兒尿布。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由一名老人照顧另一位老人的“老老護理”家庭,已經超過了日本家庭總數的一半。無法參與工作的老人不僅組成了強大的“分母”,拉低了日本的人均GDP增長,更是增加了市場整體的運行負擔。

日本並沒有抓住信息產業革命的浪潮,從而錯失了很多產業轉型的大好時機。

信息產業主要是指互聯網以及圍繞互聯網的相關產業,日本在這波浪潮裡沒有及時轉型。眾所周知,日本經濟結構高度依賴於傳統制造業,比如汽車、電子元器件、鋼鐵、機械製造等,知名像企業豐田,本田,佳能,索尼等。在90年代互聯網這波大潮來臨時,日本正值泡沫經濟破裂時期,導致政府和銀行,沒能為新的互聯網時代的起步提供充足的投資資金。相比80年代以前日本製造業的霸主地位,在信息產業革命裡幾乎沒什麼亮點之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巔峰與低谷永遠都是交替出現的,這是萬物的自然發展規律。日本當然也不例外,當年站在山巔上的日本,要想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則必然要先從自己的山上下來才能去登上別的高山。


度小滿金融

這是個巨大的誤導與誤解。這是當年GDP至上時我們用於自我鼓舞與抬高自己的段子。

當年我們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時,國內媒體吹吹打打,不亦樂乎,而日本風平浪靜。

因為除了GDP外,還有GNP。前者是國內生產總值,後者是國民生產總值。真正核心與要害則是後者。

打個比方,某村引進外資建了家工廠,村民都在裡面打工。當年該廠利潤500萬,村裡特高興。這500萬就相當於GDP。但是這工廠是外資興建的,500萬利潤得分給外商300萬,只有200萬分給村裡。分給外商的300萬是外國人的GNP,200萬才是村民的GNP。

這些年日本人在幹嘛呢,全球投資建廠,資金都去了國外,自然GDP不高,但是日本一點都沒窮下來,他們在外國賺得笑彎了腰。這是一種經濟殖民。


金陽光細碎陽光

有朋友認為日本的GDP不在日本島上,我表示認同。論真實的GDP很可能仍然是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只是經濟重心不在島上,算不得日本的GDP了。資本金融的金球化,日本島上的投資潛力已經挖盡,遇到的是日本老齡化,人口減員化障礙,房地房泡沫被刺破,日本一夜間生出了一大房貸的窮人隊伍來。企業只能紛紛外遷,尋求廉價勞動力。有人曾經講過,日本資本相當於島上的十五個日本資本,其中在美的資本自然是大頭了。是依據產業的科技實力進行佈局的。最苦最窮的人是島上之人,但人均消費不會低於美國水平的。所受的影響是觀念上的,不再生育了,實體的外遷勢所必然了。本人認為,日本島當下是一隻不沉的消費娛樂遊輪。不產財富,只增消費。不可被假象所矇騙了,他的生產力水平擺在那裡。國人應居安思危,人均收入格局上,中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的隊伍裡,二個一百年時,才可中等發達。從經濟角度思考,我們需要的是聚天下英才,發展科技。


李198588733

GDP是什麼?國內生產總值。日本人口沒有太大變化,國內生產那麼多賣給誰去?再說日本的人力成本高老齡化嚴重,所以很多的工廠都遷到東南亞了。GDP怎麼會高?

但GDP就代表一切嗎?日企在海外市場的總資產已經超過國內了。

人口有限消費能力有限GDP到一定程度自然沒有辦法繼續增長,只能往海外擴張。


風神水晶

應該說日本在國內把自身全方位資源幾乎都發揮到了極致,很難再有提升了,不過日本應該找到了其它的拓展路線。日本各方面底子都很厚,這樣的日本自然是有信心有能力的,所以說和日本合作沒有做不成的事,日本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