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當下的銀行定性

社會發展是驅動銀行業轉型的引擎。如今,誰都感受得到全面小康的腳步聲,以及國家領導人堅定的決心和部署。

1.為如今的銀行定性:小康型銀行

小康是國民財富的俗稱,小康社會的銀行當然是小康型銀行,具有小康時代的金融特徵,躋身中等發達程度國家的銀行。

(1)17年來從溫飽型銀行走到小康型銀行。

社會大轉型使小康金融需求噴湧而出,推進銀行完成了大轉型、大發展。從2000年至2017年間,隨著GDP從 9.9萬億元增加到 82.7萬億元,銀行業總資產達到 244.5萬億元,增長了十幾倍,奠定了小康銀行的基礎。

從歷史過程看,溫飽型社會的銀行只有溫飽型服務功能,特徵是規模小,產品單調,無須差異化服務,缺少電子化服務與管理手段;當社會告別溫飽走向富裕,這類服務顯然過時了。一切因財富而變,隨著2020年小康型銀行漸行漸近,顯露它時代的真容。

(2)小康型銀行的形態。

未來的目標有兩站,第一站是全面建成小康型銀行,第二站是建設現代化的銀行。小康型銀行的形態是:

服務對象是人均一萬美元國民收入水平的國民,其中有4億多中產客戶;服務主題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服務內容是多元化、多層次、多樣化金融需求;服務市場是擴展到全球化、國際化;服務手段是信息化、綜合化、多渠道、網絡化、金融化。

如何去細化?去實踐?一切寄希望於創新轉型,早部署才能贏在戰略上。

2.小康型銀行的主要矛盾是發展問題

21世紀前十年銀行成功實行公司治理制度,調整完善經營關係,實現了股東以市場方式控制資本,企業改革基本完成。未來銀行經營要緊跟經濟的發展轉型,變得更為急迫、更加重要。

股改不能替代發展,無法解決發展問題。銀行現代企業制度理順了股東、高管、員工等基本關係,保障以市場方式規範運營,但公司治理替代不了銀行對社會、對客戶業務服務方式的進步。發展屬於生產力的範疇,銀行生產力表現為經營力、服務力、競爭力,始終是第一位的,中西方經營的差距不在股權制度,而在業務經營能力。如果不能超越,由金融積聚的社會矛盾會殃及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

3.未來銀行轉型的任務

我國已成功實現了兩大歷史性跨越,即經濟總量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跨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這些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銀行:第一,銀行業完成了企業制度改革;第二,2013年起四大銀行躋身於全球銀行業第一梯隊,走向綜合化經營;第三,開始向現代化銀行轉型,目標是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商業銀行。

(1)要調整對個人客戶的服務關係與方式。

國家富強、國民富裕豐富的金融需求,必將推動銀行發展創新和定位轉型。溫飽型銀行是蒼白單調的,銀行無米之炊,客戶缺少聯想;小康型銀行是豐富多彩的,富有的客戶使銀行左右逢源,所有資管和理財的熱點都將湧現出來。

重點是如何適應富裕社會的生活方式與財富規律,客戶質量與結構的提升,使銀行亟需創新模式,去篩選、培育新的客戶群,提供個性化產品與服務,只有調整關係才能穩定客戶、擴展經營。

(2)要調整對政府、對企業的關係。

在國際化、市場化進程中,銀行經營與政府管理的矛盾會更突出,表現在:一是非國企公司變得強大,逐步佔據主要份額,各種經濟成分發展的產融矛盾在推進銀行轉型;二是更多企業走向國際化、全球化經營,產生社會管理、公司經營與國際運作的各種金融需求,需銀行改善經營方式。因此,只有調整關係才能適應並獲得機會。

(3)經營方式與管理機制需要深化市場化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對經營方式的探究從未停止過,市場化進程很長,社會在漸進式轉型,財富在逐步積累,銀行經營方式依然漸變,緊隨著社會特徵逐步成型。2020年是個關鍵點,美歐經濟金融變數大,新時代中金融變數難測,政策調整定會頻繁,轉型積累的風險不斷溢出,爆出的某些風險不可避免衝擊進程。因此,銀行任務很重,未來三年十分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