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太極拳的獨特性:健身、防身統於一體

論太極拳的獨特性:健身、防身統於一體

籠統上說,健身和防身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比起其他體育運動或搏擊術,太極拳的獨特之處不在其外在運動形式,而在其內在價值,即將健身和防身二者的統一性最大化,將其對立性最小化。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功能上“安康一體”。古人祝福不說“身體健康”,而說“身體安康”,因為:只“安”不“康”,“安”不得長,只“康”不“安”,功虧一險。說白了,很能打,沒人惹得了你,很安全,但自己把身體搞壞了,這種安好的狀態也難得長久;反過來,身體很好,很健康,但一旦遇險,白瞎了一個好身體。第二,機制上,太極拳之所以能健身,乃是因為其遵照了大自然“陰陽平衡相濟”的恆律,而陰陽相濟平衡恰是太極拳最根本的技擊理念,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拳術和運動的根本之處。歷史上長期“文”“武”兩分,直到幾百年前,由於火器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戰場武技流入民間,使得春秋以前的“文武一體”再次出現(春秋以前沒有專門的文人和武士,那時的“士”都是文武兼修的)。知識分子們對於大自然規律的偉大總結——陰陽平衡相濟的太極哲理才逐漸運用到武術當中,逐步產生了太極拳術並逐漸成熟。太極拳創始之初充其量考慮到在練得功夫的過程中不傷害身體,並無單一健身功能的考慮,其健身價值是在實踐當中被逐漸發現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恰是太極拳的技擊性帶來了其健身性,準確說恰是太極拳獨特的技擊性或技擊的獨特性帶來了其獨特的健身性,沒有獨特的技擊性或技擊的獨特性,就沒有依附其上的獨特的健身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即便有,那已經不是太極拳的健身性,而是另外一種運動的健身性。而太極拳獨特的健身性,因為與大自然陰陽平衡相濟的普遍規律相合,具有其全面深入的特效,是一般體育運動所難以具備的。

太極拳之所以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和廣受推崇,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將健身和防身統於一體的獨特之處。面對太極拳,將健身和技擊對立起來、割裂開來的態度將帶來兩種結果:要麼拋而棄之,去改練其他搏擊術,因為太極拳不是最快練出搏擊能力的。要麼變而化之,僅保留太極拳“慢速”“圓轉”“流暢”等運動表象,而將太極拳陰陽相濟的功能性內核逐漸抽棄。因為單一追求健身,往往自然而然地丟棄對抗練習,甚至丟棄最起碼的推手練習。而太極拳陰陽相濟的功能性內核只有在大量的、長期的對抗和推手實踐當中才能得到保障和檢驗。練少了都不行,更何況不練?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公園裡的太極拳愛好者,儘管明明知道自己不能擂臺搏擊,但還是要推推手,原因是他們想要的是太極拳的健身,而非“太極操”的健身,因為哪怕僅就健身而言,他們知道其間的差別。

讓我們以學者的智慧和眼光來重新認識、傳承和發揚太極拳術,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先人們留給炎黃之孫的珍貴寶物,眼看被別的民族學去而自我標榜,自己國人卻罔顧無視,甚至對之要麼歪曲扭造,任意打扮,要麼嗤諷譏笑,肆意踐踏。哀哉,痛哉!

張長念,出生於1980年6月,安徽蕭縣人,武術博士,首都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中華太極康復協會副理事長,太極療創始合夥人,海峽兩岸傳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武術協會市場開發委員會委員,孔子學院總部武術培訓與研究基地信息部副主任,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忽雷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

主要從事武術、傳統太極拳、太極推手等技術課及武術史、武術導論、武術英語等理論課教學及研究。融會古今中西武術,自創了速成太極拳功夫的“十二功法”訓練體系,在近兩年內培養學生獲全國及北京市太極拳、太極推手冠軍。 多次受邀或被選派赴澳大利亞、荷蘭、挪威、德國、法國等國教學。

迄今在各級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發表武術及太極拳研究論文80餘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體育總局社科、北京市社科6項。出版譯著及編著4部。多次參與北京奧運會武術比賽、世界傳統武術節等比賽組織或裁判工作,多次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武術節目錄制,介紹太極拳養生與技擊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