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拿腳練功習拳十八法


太極拳,拿腳練功習拳十八法

一、一般來說,區分兩腳虛實的標準,一是以承載體重的多少來分虛實,二是以吃勁的大小來分虛實。比方說對練弓步守樁,對方雙手推按我胸還沒用力推過來時,作為弓步的前腿屈膝承載體重較多,後腿伸直承擔體重較少,所以此時的前腿腳為實,後腿腳為虛。當雙手推按我胸已用力推過來時,後腿腳的吃勁卻比前腿腳要大,前腿腳的吃勁是小於後腿腳的;所以此時的後腿腳不是為虛,而是為實;前腿腳不是為實,而是為虛。

二、我在河北永年縣城與鄭子太極拳傳人交流太極拳練習中,他說:太極的一切都必須按照太極拳經裡要求的“由腳而腿而腰”,從腳底湧泉帶動,由腳底根勁出發。拳論裡面有“內氣流經湧泉入地生根”之說,腰的動由腳下湧泉之根帶動,所以太極拳名家鄭曼青說:“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

三、我在浙江溫州西隱寺與釋傳宗法師交流太極拳練習中,他說:從腰胯松沉到腳時,用點意念聽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之勁,在腳下起著關鍵作用,使松沉更靈動到位且反彈令丹田生根。可調下沉到位,腳底不扎死;可調上反彈,瞬間有沉彈之感。

四、太極拳明師馬長勳在《吳式太極【南湖傳習錄】》書中談到站樁時說:“站來站去,周身的勁都松到腳上去了,身上越站越空,越站越輕。松來松去,人就剩腳掌在這兒了,這個東西你就用得著了……‘其根在腳’,你腳下必須有東西,你腳下沒根,你要‘發於腿,主宰與腰,形於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勁。”

五、虛腿之腳提起不蹬地的,謂之“提腳不蹬”;倘若虛腿之腳提起蹬地,則易蹬出浮根橫力的拳病。以腰胯帶動虛腿之腳落地是輕靈無聲的,謂之“落腳無聲”。

六、如果練了一段時間的太極步還是走不好的話,那麼不妨試試用身子來走太極步的法子。在練時忘掉兩腳,忘掉兩膝和兩腿,彷彿就骨盆拄在地上,最大限度地減少兩腿兩腳的自主用力。動起來發揮脊柱和腰的力量,通過兩胯傳遞到地面,再感受地面的反作用力怎樣作用到兩胯。這樣走起來,你會感覺大不一樣。

七、在發勁時,弓步後腳跟是不宜滑動的 ,要腳跟不動扣腳尖,正如老練家所說的“定根收腳尖”,否則叫“丟跟”。

八、步法與腳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比方說,邁步前先將實腿胯根微內收,這一側的腹部充實,坐穩在一腿,穩定重心之後,再把另一虛腿走弧輕靈的邁出,這就是“動步時重心定,定步後重心移”的行步之法。腳掌位於腳的中間與前端,在太極拳運動中前進與後退維護重心上,腳掌起作用較大。如腳掌虛實掌握不夠,容易產生前俯後仰,易被對方拿起。因它所佔地面積大,進攻與防守都起主導,與腳跟密切配合。腳跟是全身重心之根源,太極拳運動在一般情況下,腳跟多數不可離地,與腳掌配合,維護身體平衡穩定。

九、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的腳於地之轉動,是以實轉腳跟的軸心轉動,主要目的是練出腰胯跟腳的聯動。前輩說:以前楊家練太極拳是以追求功力為主,為達到練功的需求,又有加強技擊的功能,練拳時就用實轉腳跟來移動重心。實轉腳跟的練法有什麼好特點呢?1、實腿腳跟碾轉能使下盤穩固,入地生根;如果在泥地上打拳,會在地上留下一個個圓形的腳印,前輩稱之為“落地梅花”。2、由於沒有後坐,所以能很快地做到勁起腳跟,並可使勁力連綿不斷的轉動。3、重心不後移,立即原地轉變方向,可使身法變化較快,動作敏捷。4、有助於提高腰腿的功力,老練家說:“實腿腳跟轉就相當於練活樁”。5、諸如“單鞭掌”的虛腿腳跟帶動貼地的腳掌一起碾轉,既能強虛腿腳的弱勢,又能很快使腳下由虛變實。實轉腳跟是活的“柱子”,值得注意的是:1、隨著腰胯的轉動,髖骨尖、膝尖、腳腳要始終上下同一方向,謂之三尖相對。腰胯左轉多少,實腿腳就隨著往內碾轉或往外碾轉多少。在腰胯的帶領下上下一起轉動。2、轉腳跟要配合松腰松胯,轉腳時鬆開踝關節,以腳跟入地為實、腳掌貼地為虛的轉動。初學者若沒有松腳踝與腳下分虛實的功夫,可將腳尖稍微抬起的用腳跟來轉動。也可以說,實轉腳跟是分兩個階段訓練的。

十、腳下無根,是身上不整。但是腳死紮在地上,成了硬根,就會困住了自己。比方說坐公共汽車,你不能腳死踏著,一剎車,站不穩的失重跌出去,因為腳下硬根造成身上變僵。腳底要活,身上才活。欲腳底要活,先要腳踝有勁,才能換步又穩又快。然而腳踝和胯是有密切關聯的,腳踝有勁,直接傳給胯,上下就能很快貫通了。

十一、步型的腳,技術要求是平鋪於地面,就像貼在牆上做掛鉤用的那種吸盤一樣吸住地面。腳怎樣平鋪地面呢?一是腳趾不要用拙力力抓地弓足背,腳趾關節鬆開,腳趾上的肌腱松得能夠柔順彈活。二是腳跟也不要橫力撐頂。三是以腳下大拇指領勁帶動腳內側往下松,儘量貼地。四是放鬆腳踝,腳下入地生根,運化活動在於轉搖腳踝。

十二、發力的真正不傳之密是步要過人、身要過人、手要過人,步要過人,前腳要超過對方的後腳,你的步要把對方掀起來、趟出去;身要過人,把自己的重心砸在敵人的重心上,要把敵人砸倒、撞飛;手要過人,要把敵人打穿、打透,打的是後腦、後心,而不是臉、胸。

十三、練習太極拳的有識之士講究有雙重含意的“聽勁”,一是耳聽、眼觀及周身肌膚觸覺、覺察,二是心靈、神經系統的感知。聽勁訓練有四個段段層次,第一個是以手聽勁,第二個是以脊聽勁,第三個是以腳聽勁,第四個是先賢所說的“耳聽背後”。其中就有以腳聽勁的訓練階段,手一搭,勁順著脊柱,就到了腳底。力的傳導,用不了一秒鐘,腳底就很快有消息了,怎樣應對,全憑腳底運化。

十四、曾有初學弟子問我:是以腰胯領動四肢還是腳指揮手?比如“左摟膝拗步掌”,從意識引導動作精準的說,首先是松腰胯,接著下沉到腳底,謂之腰胯領動下肢;最後是以上傳勁和地面反座力一起推動左手的摟膝和右手發出推按勁,謂之,腳指揮手。再如“攬雀尾”的捋勢,左手隨松沉到左腿腳底之勢卸人勁力入地而不作用於我的捋化勁,也是謂之腳指揮手。

十五、“下面指揮上面”語出鄭子太極拳的“下面指揮上面,裡邊指揮外邊”這句話,鄭子太極拳的傳人對此解釋:“下面指揮上面”的“下面”指腿腳,“上面”指手,每一動均由腳心湧泉先發動,以氣貫串每個關節由下往上催動;“裡邊指揮外邊”是這樣的意思,在內是氣,在外是形,每一動也是由內氣催動外形。

十六、相傳恩師林墨根以前跟雅軒公學拳三、五得時候,遇到有些師兄的沉勁化不開,請教雅軒公問是什麼原因?雅軒公指著林師的胸口答:“把勁收到身上。”一、二年過後仍困惑不解,有一天,林師向雅軒公討教:“弟子反覆試驗,終不得以收勁上身,是何原因?” 雅軒公將手杖往林師腳上一戳了接著說: “問題在這兒,要勢勢留心用意,得來全不費功夫。”要知這一戳是帶了透勁的,點在腳背痛在腳心。次日,林師與他師兄推手,師兄使出沉勁來勢威猛,林師接勁時覺得腳心昨天被師父戳點得還隱隱作痛,便心掛那裡。說來也怪,任憑師兄力猛勁迅推來,林師腳下如生了根那般沉實,接勁後手起掌落,把師兄輕鬆發了出去,當時感覺全身通泰舒暢。林師方才體悟到師父的點化:迎接對方來勁時,意念想到腳上。亦有拳家對此說是“把對方來勁收到腳”。

十七、為啥有些太極拳愛好者的勁路不貫通?原因那是手腳沒形成動作關係,腳是腳,手是手,連不成一起。內家拳有句諺語:“手聽腳的”,意思是指手上的動作聽從腳下的指揮。腳怎麼動,手就順著變化,腳指揮手,才能整體變化,人就變成動態一體。手聽腳的,也是移動槓桿的事兒,這叫隨機紮根,這樣有利於借人力,也有助於借人力。手腳貫通了,才能“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十八、會松腳才能輕靈,倘若不會松腳,推手中就容易讓人摸到腳根而拔根。化勁時既要放鬆腰胯的靈活變化,又要放鬆腳下的陰陽變化才會收到更好的功效。

文章首發:武道網(www.chinawdao.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