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会

慈禧太后与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会

慈禧太后与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会

□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尤慧君 山西师范大学 王永明

摘 要:在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会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中,清王朝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期国际田径运动,如跳高、跨栏受到清朝各界人士喜爱和追捧。早期国际田径运动能成功引入到中国,慈禧太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生不少奇闻趣事,闹出了不少笑话。

关键词:慈禧太后 早期 国际田径运动会

慈禧太后,人称清朝“无冕女皇”,独揽晚清政权达47年之久,对早期国际田径运动成功引入国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7。在当时,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对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了解少之又少,使得慈禧太后和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之间,涌现了不少奇闻趣事。直至两次鸦片战争后,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用于战场的武术等已经无法和西方列强对抗,均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逐渐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成功引入国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慈禧太后和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会的奇闻趣事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是清朝时期掌权达47年的统治者,也是继武则天之后的另一位女性。然而,早期国际田径运动成功引入国内,和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流传了不少奇闻趣事。

光绪年间,大清帝国被邀参加国际田径运动会,当时人们对田径运动的含义一点都不了解,也便派不出专业的运动员[2]22。于是,光绪帝便向慈禧太后寻求帮助。慈禧太后便派了马弁和戏班里的武生前去参加,并自信能够拿到两块金牌。就这样,清政府便派了两名运动员,一名是慈禧的马弁,他参加的是100米跑比赛;还有一名戏班武生,他则参加跳高比赛。当时,国际田径运动会的第一个比赛是100米赛跑,比赛开始前,慈禧的马弁便做好了准备,他缓缓摘下顶戴,脚穿薄底快靴,同时将腰带紧了紧,慢条斯理地走到100米起跑线后面,准备着传旨。而此时,发令员一声“各就各位”,运动员们均开始单腿跪地,做好了要起跑的准备动作,而马弁却丝毫不动,询问之下才得知,清政府只会说“圣旨下”才能够开始。无奈之下,发令员只得又说“圣旨下”,他才慌忙跪下。只见发令枪一响,各国运动员均开始跑出之后,马弁才奋起追赶。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训练时,他所训练的项目就是追赶。提及这一点,就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光荣事迹”,那就是他一直训练追赶慈禧太后的千里马。而在此次赛场上,他追赶的不再是千里马,而是追赶人。他看到各国运动员的穿着均十分简单,就连鞋子也带钉子,而他本人却是光底靴子、马褂、灯笼裤,跑起来十分不便,便十分着急,使出所有力气拼命追赶,结果越急越追不上。当他马上追上前边的运动员时,看到那名运动员快要达到终点,眼前顿时一黑,直接摔了出去,没想到头上的鞭子恰好甩到终点线上。就这样,裁判长便裁定中国赢了,这种结果却使得各国均不服,说裁判有意偏袒中国。而裁判长解释说,国际田径规则中有规定,任何部位触及终点线都视为达到终点,而头发实属于身体一部分,同样可视为达到终点。所以,中国拿到金牌是符合国际田径运动的规则。而在跳高的比赛项目中,戏班武生参加了比赛,由于戏班武生本身比较擅长侧手翻前转接至后空翻,轻松越过了1.90米的横杆,赢得了金牌。这种跳高方式引发其他各国运动员的议论,认为比赛不公。而裁判长则解释说,国际田径运动比赛规则没有规定用什么方法或者姿势越过横杆,只是规定越过横杆即为有效。就这样,戏班武生摘取了另一枚“金牌”[3]81。从这则奇闻趣事中,人们不难发现,清政府时期,人们对于国际田径运动会还不够了解。正因如此,才使得清政府逐渐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的道路,将早期国际田径运动成功引入到国内。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太后又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推动了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发展。

二、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早期国际田径运动发展的意义

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加之西方文化不断引入国内,引起慈禧太后的关注,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出现,使得清政府大力兴办新式军队,聘请洋教练对士兵进行训练,选派留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深造。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逐渐在国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当时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产生深远影响。

直到19世纪80年代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出现以及戊戌变法的产生,都给予清政府一定影响。清政府逐渐将西方先进的文化作为思想武器,尤其是西方体育运动的教育,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国门不断对外开放,一方面不少外国人开始在国内兴办教会或者基督教青年会,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实施掠夺。在这种背景下,国内诸多人士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质疑。但当时清朝的实际状况和慈禧太后执政,使得早期国际田径运动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打开了特殊的大门。所以,从西方文化传入清朝的时候,不少具有进步思想的国人便借助此机会学习西方优势,比如,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洋务派通过兴建军事学堂,创办出具有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体育训练,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注定了国际田径运动必将经历一个相当艰难而又漫长的历程。

三、慈禧太后引入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会的条件

慈禧太后时期,也就是清朝末年,国际田径运动会已经被逐渐引入到国内。因此,早期国际田径运动会主要通过编练新军引入西方军操、派出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以及增加体育课程等多种途径,将早期国际田径运动逐渐引入到国内。

1.通过编练新军引入西方军操。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洋务派逐渐开始编练新军,当时聘请的教练就是洋人,教练主要训练士兵正确使用洋枪或洋炮的方法以及洋操的练习。由于这些洋教练在训练过程中,训练方式多样,其主要还是以英国的军操为主要训练内容,这些军操的活动有效提高清政府士兵的战斗力,这一点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得到了重要体现。直至甲午战争后,慈禧太后命人聘请别国教练训练新军,而此时训练的主要内容则以德国兵操为主,其中像单双杠等体操,同样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也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建立军事学堂训练兵操。慈禧太后执政期间,为培养大批新式军队人才,特意命洋务派创办军事学堂,比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都是比较出名的军事学堂。而这些军事学堂的教练均是聘请国外的一些教练,为士兵的训练设置了诸多体育课程,其中包括击剑、拳击等搏击项目,还有跳高、跳远、跨栏等田径项目。由此可见,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引入,为清政府更好地学习西方田径运动奠定了基础。直到1899年,由基督教青年会发起,且由北洋大学堂主办的“学堂联合运动会”,有效推动了国际田径运动会在国内的广泛发展[4]51。

3.派出留学生前去海外学习。慈禧太后执政期间,为更好地培养军事和工业人才,特命洋务派选派青少年前去日本以及欧洲国家学习,待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为清政府引入更多的国际田径运动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田径运动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比如,清朝末期留学生詹天佑,他在留学时期就组织业余训练队,参加校内的各种棒球、田径比赛。学成归国后,他将西方体育项目传入国内,为推动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4.体育课程的增加。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奏定学堂章程》就是借鉴了西方体育中的先进思想,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封建统治者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体育教学体制,才能不断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于是,在次年,清政府便下诏让全国各地官员上书并讨论国家改革方面的问题。直到《奏定学堂章程》的公布,使得教育课程中有了系统的革新[5]24。基于此,清政府又创办了大批新式学校,使得早期国际田径运动得以开展,其中常见的有跨栏、跳远等,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和早期国际田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给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深远影响。慈禧太后执政期间,随着早期国际田径运动逐步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通过积极学习西方知识优势,尤其是军操的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清朝军队的作战能力;通过建立借鉴西方军事学堂的体育训练活动,为清朝军队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提升了清朝军队的作战能力;通过派出留学生前去海外学习,将国外先进经验引入国内,这也是早期国际田径运动在国内得到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推动了早期国际田径运动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通过体育课程的增加,使得学制得到有效改革,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体育项目,这项举动为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5。总之,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是早期国际田径运动引入国内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变革。在慈禧太后执政末年,早期国际田径运动吸取了诸多国外的先进思想,在国内更是得到广泛传播。尽管如此,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就整体而言,慈禧太后推动了早期国际田径运动的传播和发展,对于未来国内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龙.清末官办新学体育课改革探源[J].兰台世界,2013,(36).

[2]丛书编委会.中国历代体育史话[M].新会计,2010,(1).

[3]张敏芳,安晶晶,崔琳.清代体育之研究[J].搏击,2013,(4).

[4]王庄林.慈禧与中国早期体育轶趣[J].金秋,2008,(3).

[5]赵明.清朝末年西方近代体育的引进[J].兰台世界,2012,(21).

[6]洪静.新记《大公报》体育新闻传播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尤慧君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王永明为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