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除凉拌、做汤,烹制佳肴外,还可以制作酱油、海带酱、味粉等

海带:以海为家的含碘冠军

汪鹤年

海带除凉拌、做汤,烹制佳肴外,还可以制作酱油、海带酱、味粉等

小时候,看到母亲泡发的海带像是长长的、暗褐色的飘带,总感到好奇。母亲告诉我,它是长在海里的草。于是,我记住了海带。

其实,我们许多人对海带只是一知半解,连我们的老祖宗都会常犯迷糊。比如,古人习将新鲜的海带叫作海带,晒干的海带则称之为昆布;又比如,平常所称的海带,一旦写入医家的处方便成了昆布。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往往不分彼此,通常所说的海带,实际上成为海带、昆布的通称。

但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上,海带为海带科海带属植物,昆布则为翅藻科植物。它们之间实际上只是“堂兄弟”的关系。

海带,是一种在低温海水中生长的大型海生褐藻植物,因其生长在海水中,且柔韧似带而得名。又有海菜、海草、海带菜、江白菜等别名。可分固着器、柄部和叶片三部分:固着器叉形分枝,用以附着海底岩石;柄部短粗,圆柱形;叶片狭长,带形。藻体橄榄褐色,干后为暗褐色。成熟后革质呈带状,一般长2~6米,宽20~50厘米。海带生长于水温较低的海中,一般生长于大干潮线以下1~3米的岩礁上。自然生长的分布范围,我国限于辽东和山东两个半岛的肥沃海区。人工养殖已推广到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其收获期从5月中旬延续到7月上旬。海带属还可分为海带、长海带、褐藻、糖海带、狭叶海带、掌状海带、皱海带等30余种。

海带除凉拌、做汤,烹制佳肴外,还可以制作酱油、海带酱、味粉等

昆布为藻类植物翅藻科昆布的藻体,又名海昆布、黑昆布、面其菜、掌叶昆布、木履菜、鹅掌菜、五掌菜等。藻体暗褐色至深褐色,革质,体高30~100厘米,叶片羽状分裂。昆布为暖温带性种类,生长于水肥、流急的低潮附近或自大干潮线至7~8米深处的岩礁上。夏、秋二季采捞,晒干。昆布属若细分则可分为昆布、鹅掌菜、五掌菜、喇叭鹅掌藻等,我国只有一种鹅掌菜,主要产于浙江渔山岛和福建平潭、莆田一带。

海带除凉拌、做汤,烹制佳肴外,还可以制作酱油、海带酱、味粉等

海带和昆布采收后,一般都是晒干备用,故多以干制品行销于市。质量以色棕黑、干燥整齐、无杂质、质细而肥厚者为佳。

海带除凉拌、做汤,烹制佳肴外,还可以制作酱油、海带酱、味粉等

除食用外,海带还可以制海带酱油、海带酱、味粉。从海带中提取的钾盐、褐藻胶、甘露醇等,还可用于酿酒、医疗等领域。

海带的食用在我国始于何时,很难确指。不过,成书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的《尔雅》中已称其为“组”,并有这样的诠释:“组似组,东海有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今青苔、紫菜皆似纶,此昆布亦似组,恐即是也。”因此,有专家认为:后一个“组”字,指用丝织成的宽带子;前一个“组”字,指海中形状似“组”的海草,即产于东海的海带之类的海菜。可见,早在汉代,海带就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海带除凉拌、做汤,烹制佳肴外,还可以制作酱油、海带酱、味粉等

三国时期,海带的药性已受到医家的关注。《吴普本草》中对其就有“酸咸,寒,无毒”的记述。

晋代,海带已成为人们的常食之物,并常见之于文人的吟咏。西晋郭璞《江赋》中即有“青纶竞纠,缛组争映”之咏。西晋左思《吴都赋》在提到当时吴地的物产时亦有“纶组紫绛,食葛香茅”的叙述。

南北朝时期,生于今朝鲜的海带也开始运入中国,成为人们的常馔。《本草经集注》“今惟出高丽。绳把索之如卷麻,作黄黑色,柔韧可食。”从其产地及其特点的描述来看,陶弘景所说的昆布,应是海带。

为治病的需要,隋人常生食海带。隋代医家崔禹锡《食经》云:“治九瘘风热,热瘅,手脚疼痹,以生啖之益人。”

主要生长在南海的昆布,也开始受到唐人的关注。《本草纲目》引唐医家陈藏器《本草拾遗》就有这样的描述:“昆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其细叶者,海藻也。”《新唐书·北狄传》在罗列渤海国的 “俗所贵者”时,亦有“南海之昆布”的记载。

当时,昆布也已成为海滨百姓的常食,因尝到强身健体的甜头,人们开始向北方人推广此物。不过,北方人似乎还不太适应此菜。唐初孟诜《食疗本草》便有此记载:“海岛之人爱食,为无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传说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病皆生,是水土不宜耳。”

但海带却为北方人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宫廷中的常食。《本草纲目》引唐玄宗亲制的《广济方》中就记载了凉拌海带的制作方法,并认为是消食下气的佳品:“用高丽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斛,煮熟劈细。入葱白一握,寸断之。更煮极烂,乃下盐、酢、豉、糁、姜、橘、椒末调和食之。仍宜食粱米、粳米饭。极能下气,无所忌。海藻亦可依此法作之。”

因需求量较大,出产在今朝鲜海域的海带,开始大量输往中国。五代李珣《海药本草》“昆布”条中所引前人《异志》,就留下了这样的记述:“生东海水中,其草顺流而生。新罗者黄黑色,叶细。胡人采得搓之为索,阴干,舶上来中国。”

海带除凉拌、做汤,烹制佳肴外,还可以制作酱油、海带酱、味粉等

海带之名,始见于宋代。《本草纲目》引宋掌禹锡等编著《嘉祐本草》就说:“海带,出东海水中石上,似海藻而粗,柔韧而长。今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医家用以下水,胜于海藻、昆布。”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将海带与昆布明确地区分开来。

《本草纲目》更明确地将海带与昆布分条叙述,其中在叙及昆布时就明确指出:“昆布生登、莱者,搓如绳索之状。出闽、浙者,大叶似菜。盖海中诸菜,性味相近,主疗一致。虽稍有不同,亦无大异也。”

不过,尽管自宋代后,人们对海带与昆布已有了明确的区分,但在习惯上,人们仍将其混称为海带。

清代,广东亦成为重要的海带产地。屈大均《广东新语》就说:“有海带,亦薄而长,或散条,或结绳缕,或如短马尾,黑绀色。”文中描写的这种情状,在今人看来都是相当熟悉的画面。

海带食用前,应当先洗净之后,再用清水浸泡2~3小时,中间换几次水。然后将浸泡的水和海带一起下锅做汤食用。这样可避免溶于水中的甘露醇和某些维生素被丢弃不用,从而保存了海带中的有效成分。在烹调时,为保证海带鲜嫩可口,用清水煮约15分钟即可,时间不宜过久。

海带除凉拌、做汤,烹制佳肴外,还可以制作酱油、海带酱、味粉等

海带既可凉拌,又可做汤,还可配用其他蔬菜、肉食制作出味道不同、风格各异的佳肴来。如海带粥、海带冬瓜苡米汤、海带绿豆糖水、多味蔬菜丝、焦熘海带、蒜茸海带、麻辣海带、生拌彩丝、辣拌四丝、糖渍海带、凉拌芝麻海带、海带排骨汤、蚝豉海带汤等,就是最常见的海带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