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與潮州人的媽祖文化

媽祖是民間傳說的護海女神,在全國乃至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信奉媽祖的人甚多。媽祖信俗已於去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地域不同,對媽祖的信仰和尊稱也有不同。天后(媽祖)實有其人,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州嶼人,一般認為她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她擁有一身好水性,又能洞察海上險情,長大後,她誓不嫁人,舍小我而濟蒼生,在海上搶救遇險漁民和商人,被人們稱為神女、龍女,後在一次救險中不幸為颱風捲走。人們不願接受林姑娘遇難的事實,認為這樣菩薩心腸的人應是天上之神,於是當地百姓為她修祠,紀念這位海上救星。自宋至清,歷代皇帝先後48次給媽祖疊獎褒封,使媽祖的神格愈加崇高,很快就從莆田外傳至全國和世界各地,成為了頗具世界影響的海神。由林姑娘而為夫人、為妃、為天妃、直至天后。沿海一帶的天后宮(媽祖廟)也越來越多,媽祖被當成了海上保護神。天后宮成為海上及外交通史的重要物性。

天后宮與潮州人的媽祖文化

潮人有不少的先輩是從福建莆田移居來潮定居的,因而對媽祖也就倍加愛戴、倍加景仰,特別是林氏宗親,幾乎全都信仰媽祖。此外,潮屬地區的華僑眾多,僑胞們漂洋過海,不僅都希望能得到媽祖保佑平安,而且把信仰媽祖當成尋根問祖,眷戀家園的情感紐帶。這也是潮屬地區信仰媽祖的人和媽祖宮廟眾多的一個原因。

天后宮與潮州人的媽祖文化

潮屬地區地處沿海,江河縱橫,舊時有不少人靠出海捕魚為生,或者從事水上航運,還有不少人是鹽民或水上居民。先輩們在未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對於變幻莫測的天氣總是感到束手無策,很難應付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特別是颶風的襲擊,因而都希望能有一位神祗,來保護從事水上作業的人和水上居民的安全,而媽祖正好洞曉天文氣象,熟識水性,知醫理,懂卦爻,且平素見義勇為,熱心扶危濟困,拯救遇險船隻;特別是雍熙四年(987年)為救海難而捐軀後,人們經常見到她身著紅裝在狂風惡浪中閃現於船的桅杆上導航,或乘著席子,浮游於海面保護出海船隻,以至遇險的船隻化險為夷。於是,人們便尊稱她為“通靈神女”。後來,還傳說她為出使船隊護航,協助官兵捕獲海盜,幫水師將領驅逐澎湖海域的殖民主義者,助鄭成功的艦隊順利進入臺灣鹿耳門港等等。媽祖的無私奉獻、救急扶危、行善濟世、慈祥博愛、護國庇民及救助海難的神力,讓潮人格外崇拜,即從莆田請來媽祖的神像和香案,立廟祭祀,特別是漁民和從事航運的人普遍都在船中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媽祖保佑平安,這就是潮人信仰媽祖的起因。潮人的媽祖信仰從什麼時候開始,尚未有確鑿的記載,但從有關文獻進行分析,大約是肇興於宋元時代。


天后宮與潮州人的媽祖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