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中國詩詞大會”就是一個記憶大賽,在人工智能的今天,這類比賽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定慧堂

這樣體量龐大的巨無霸問題,好比牛頓的上帝之手的懸疑天問一樣,沒有統一場的。何苦來著?

因為兒時鸚鵡學舌幾首,因為國學的民族情感,因為與生活說不清的關聯,起初還是很讚賞董卿的探索之旅的。看了幾期,驚歎於這樣功利的時代,還有那麼多的熱愛者,特別感動的,是可愛的小盆友們的那份純真的表達!在民族文化領域,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離我們漸行漸遠漸無書的時候,搞得近乎面目全非的時候,一份民族歷史的回憶,一份祖宗文化的美感,一份美好未來的憧憬,一份業餘生活的添加,對於大眾而言,只要發自內心,發自喜愛,發自學習,自得其樂,也沒啥不好的。並非要當生存飯碗,要當生活工具,且非要與智能較個能力的高下立判,那又有什麼關係啊!個人的事。快樂就好。

僅此一點,他,同類的思路,實在企圖建功立業,卻沒什麼詩意。海德格爾會說,回家吧,你還是和AL為鄰吧。


宋培林71578079

當下,詩詞大會被調侃為背詩大會,原因在於節目的內容僅是比拼記憶力而已,而背詩不過是詩詞文化最為無關緊要的環節,因此冠以[大會]頭銜實在不妥。




節目或許有考慮過加入詩詞創作環節,但衡量之後便發現難度太大,主要在評委方面

可以這麼說,如今有話語權又懂詩詞鑑賞的學者實在鳳毛麟角。別看大部分教授談起古詩頭頭是道,多半是拾前人牙慧,歷來名詩都有註釋借鑑,而讓他們點評今人寫的作品,卻說不出所以然。

會寫詩之人不一定會評詩,但是會評詩一定是會寫詩之人

其次,節目要請專業的權威學者,或許還可以辦到,但創作環節存在不可控的因素,這對節目而言才是最忌諱的。說到底,詩詞大會的本質是娛樂節目,作為主辦方肯定不會為了效果追求風險。因此我們看這節目的時候,只需要抱著娛樂的心態即可。

數落詩詞大會之後,還得提它的正面意義。誠然節目只是背詩比賽,但也激發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熱愛,這對於復興詩詞文化是有幫助的。也許不久之後,會出現真正的寫詩大會。



接下來再談人工智能的問題

之前人工智能寫詩的噓頭可謂賺足眼球,乍一看足以亂真,細一品卻紕漏百出,不過是一堆詞藻的堆砌而已。

假如和詩詞大會聯繫起來,試想一下,普通人能背誦下大部分古詩,我們就覺得已經很了不起,出現一點失誤,我們也可以理解;換做人工智能的話,即使能背所有的古詩,我們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稍有差錯你還能接受嗎?

我們對待物與對待人的標準,還是有差別的。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我們的生活或許會變得更加便捷,但科技再強大,也有沒辦法取代的東西。



例如題目提到的[飛花令],是古人之間增加感情的文字遊戲。即便機器能記憶海量詩詞,但誰會和機器比賽記憶能力?你會和人工智能談感情嗎?


詩詞補習班

 

   類似彭敏(2015年《中國成語大會》總冠軍;2017《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亞軍)這樣具有超強的背誦能力的“背誦機器人”,讓她在《詩詞大會》中脫穎而出,會有一定的示範效應。在此類節目的推動下,很有可能會推動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國學熱以及父母們要求孩子背誦古詩詞的潮流。越來越多的父母及孩子加入到背誦古詩詞的大軍中,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對弘揚和傳承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十分有利有利。

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深層的自信和成熟,依賴供給於它的文化支撐。顯然,中華民族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是自信的,並以力壓群芳的成就顯示出恢弘的外在氣度。尤其是在古詩詞方面,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等等。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我們的生活中幾乎已經沒有詩了。關於這一點,我在《怎樣把我國詩歌文化推進輝煌時代?》中進行了詳細分析。那個“詩言志、歌永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詩詞文化盛會,至今令我們神往!反觀現在,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快樂,似乎只有從物慾和金錢中獲取,面對先人,你,我,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們,我們情何以堪!

  好在有《中國詩詞大會》這個好節目,點燃了一把誦讀古詩詞的熱火,喚醒了許多人對詩詞的熱愛。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近幾年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揮了新作用。這些電視節目大多以文化競技為主要內容,通過設置賽制、選擇有趣的節目風格,吸引觀眾參與互動。特別是備受好評的“飛花令”,這個源自古人行酒令時的文字遊戲,“雲”、“雪”、“月”、“夜”,經過電視節目後讓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媒體平臺,成了選手間你來我往、叩人心絃的對擂。當一句句優美的古詩詞在選手之間“對答如流”時,很多網友、也包括我自己,忍不住感嘆:“真想時光倒流回去重新好好再學一遍!”

  實際上,每一期節目播完,那些選手登上熱搜,圈粉無數。他們在那些粉絲的眼裡,絕不是“背誦機器人”,而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偶像。一些整天與遊戲、動漫為伍“宅男”“宅女”們,也成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忠實觀眾,有的甚至也開始誦讀詩詞了。

  另外,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百人團”的選手,也都是經過過關斬將選拔出來的詩詞高手,他們每個人對古詩詞的熱愛,都能演繹出一個動人的故事。

  而王立群、康震、蒙曼等教授、學者組成的嘉賓陣容,以“幽默”、“風趣”、“平易近人”、“滿腹經綸”的形象,極大地增加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含金量。

  為了增加傳播力,節目還特別設計了朋友圈小遊戲,吸引年輕人曬出自己的“詩詞功底”。


貢果3

這事兒得先搞清一點:詩詞是詩詞,“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國詩詞大會”,不能混淆。之所以要先提這個,是因為很多回答將二者混為一談,張嘴就是傳統文化。但按我的看法,“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跟傳統文化的關係少得可憐。

中國古詩詞極美,在我眼中可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罕有的精華,比那些帝王將相、三綱五常、厚黑與制衡、改朝換代的殺戮,還有至今仍紮根於許多人心中的腐朽觀念強太多太多,畢竟,這些東西離現代文明太遠,甚至是中國步入現代文明過程中的極大阻礙。詩詞乃至古文,也是培養語感的極佳渠道,孩子多讀,確實可以培養審美和語感。

但請注意,我只贊成多讀和自然而然的記憶,不贊成硬背。像讀詩如此風雅的事情,如果變成一種背誦任務,簡直是悲劇。

可“中國詩詞大會”恰恰是這樣的悲劇。它只是一個看起來很有文化的綜藝節目,實則就是一個記憶大賽。

不是我小看記憶力這種能力,自古以來,記憶力就是人類學習的重要倚仗。中國古代的教育就以背為主,四書五經,可暫時不求甚解,但務必背得滾瓜爛熟。即使是近現代學人,不少“大師”也是以記憶力見長。黃侃就是一例,錢鍾書的各種掌故也多半和超強記憶力有關,比如連某句話在某本書第幾頁都能記住的“神話”。前不久去世的李敖,做學問是野路子,最大的長處也是記憶力。

但你不得不承認,在當下這個時代,記憶力固然有用,但相比學習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它真的變得不再重要。

這就好比以前的老司機,如果他能記得城市裡的所有道路,會得到無數讚許與肯定,如果他能記得省內各種國道省道縣道的路線,那就更管用了。這種能力甚至會給他的工作帶來許多幫助,比如領導要出門,單位要活動,他也許就會因為這種能力成為司機的首選。

但在當下,再能記路的老司機,也比不上一個手機。只要你有手機,會用導航,天下大可去得。

我曾經說過,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許多工種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收銀、財會等,受益的是那些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領域,也就是強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領域,如藝術、文學和設計等。從這個角度來看,通過閱讀詩詞提高審美絕對是好事,詩詞在人工智能時代反而有了更重要的地位。但如果把詩詞變成體現記憶力的工具,那恰恰是背道而馳。


葉克飛


作為一個文化人,作為一個詩詞愛好者,我談談我個人的看法,不代表《頭條》,不代表大家!

《中華詩詞大會》是在什麼背景下開播的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火我不知道,是否有繼續堅持下去的必要我不知道!反正我沒有完整地看過一期,因為看不懂!但儘管如此它並不影響我對古典詩詞的愛好,也並不影響我偶爾也寫上兩句!


在任何文化的學習研究承傳過程中,我最反對的就是死背硬記!我認為那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它的根和魂熔鑄不了你的血液裡,即使把全中國的詩詞都背完也沒用!如果瞭解不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命門門所在,即使把《全唐詩》倒背如流,並不等於你就是一個氣死李白不讓杜甫的大學士大詩人!

說起背功古人也許比我們更厲害,反正《唐詩三百首》我是背不下來,說讓我背個十首八首也許我們背出來,再多了不敢說!甚至有的詩和詩人都沒聽說過!這是不是是一種悲哀和悲催呢?個人認為也未見得!個人認為背不是能耐,寫方見功底!我認為《中華詩詞大會》應該改版背詩為寫詩,也樣就精彩了有看頭有看點了,否則對普通百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大概我背不出的東西有一半以上的觀眾也背不出來吧!



個人認為詩詞的普及承傳絕不是背一背那麼簡單!我們要逐首逐句地去解讀:要知道這首詩詞是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作者的心境是什麼?作者要表達什麼?這樣才能深入到我們的骨髓和血液裡!這些東西搞清楚了,還用去背嗎?否則我個人認為它就沒有存在和繼續下去的必要!(申明: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個人和團體!)


冀之筆

《詩詞大會》成了記憶大賽,大約確實是跑太偏了,又似乎實在是沒啥大不了。

經典詩詞,中國之美。作為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豈能不見識一番?見識傳統詩詞,當然不僅僅是會背誦。但《詩詞大會》畢竟是一檔電視節目,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用記憶競賽為切入方式以增加節目的娛樂性和觀賞性,卻也無可厚非。況且,記憶也並非不重要哦。

對於古典詩詞,記誦無疑不是目的,只是一種形式,我們要領略的,實是詩詞中蘊含的意味:高、古、深、遠、長、雄渾、飄逸、悲壯、悽婉,或優遊不迫,或沉著痛快。詩詞是人在感情平抑後所寫,我們讀之,確有節制情緒的作用,而要理解詩詞中的真意,還須處處替古人著想,這便是所謂詩能陶冶性情,這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但是,實質和形式是分不開的,記誦與領略是一體的。我們要了解、欣賞古典詩詞,首先得面對它本身。面對它,何如記住它。最重要的涵泳它、體味它,與記住它並不矛盾。當然,當你確有所得,大可忘了它,所謂得意而忘言者是也。竊以為,

博聞強記是一種美德,欣賞體會是一種修養。

而所謂人工智能,只是一種技術。人工智能以大數據為基礎。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像人那樣思考。因為人的大腦中神經細胞及其玄之又玄的連接方式,人工智能難以模仿。人工智能的海量信息並不等同於人的記憶,因為人的記憶是和人的思考合在一起的。人的記憶裡,藏著曾經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愛過的人,還有曾經讀過的書,背過的唐詩宋詞……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精神、氣質、行為方式、生活態度。

所有的記憶,鑄成每個人獨特的人格。沒有記憶,就沒有人格。


天下何思何慮

題主問的是混賬話。照你那意思,在人工智能發展的今天,凡是靠記憶的事情都沒有意義,是嗎?




照此推理,因為有人工智能,漢字不必記了,也不必背古詩了,數學乘法口訣都不背了,英語單詞也不需記了。。。此邏輯行嗎?

你可能會狡辯,漢字、乘法口訣都要用,要考,所以記憶有意義,而詩詞大會上的對於大多數人沒有用,就沒有意義。你用不到的,別人未必就用不到;你不喜歡的,別人未必就不喜歡;你不懂的,別人未必就不懂。說得太客氣你可能也不懂,那就反過來說,別人研究的,你沒見過;別人懂的,你不懂;人家認為有意義的,你體會不到那個意義。原因在哪?你太low!




眾所周知,“漢字聽寫大會”“詩詞大會”等賽事,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而設立的,節目播出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評價,引起了廣泛的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反響熱烈,好評如潮。殊不知今天看到個“沒有意義”的觀點,如此素質,的確叫人無語。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理應得到傳承。當普通人看站在滕王閣上看美景,只能感慨“真美呀”的時候,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給人多少瞎想?當普通人登上泰山之巔,感慨“好高呀”之時,一句“會臨當絕頂,一覽眾山小”有多少壯闊之感?當普通人對人生獲得成功後,感嘆“我真了不起,我還要努力”時,詩人的一句“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飽含多少英雄豪邁之氣?。。。





普通人不會懂詩人的情懷,知識淺薄者不會懂《詩詞大會》的用意。自己啥都不懂,還要瞎嗶嗶,只會是自取其辱!


文軒閣

當然有其存在的意義。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們的部分工作與行為,但不能幫助人們理解與傳承歷史文化的真正內涵。舉辦中國詩詞大會的意義並不在於誰背的多背的好,而在於重新喚醒我們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人工智能或許可以代替人們做“飛花令”這樣的遊戲,只要程序設置合理不存在漏洞,甚至會比人類做得更好更強。但是,中國古詩詞裡面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不會內化到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與肉裡,也不會隨著歲月的積澱而更有力量和韻味。

人工智能所執行的命令是根據程序而設定,是機械的,沒有溫度,沒有感情。惟有那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詩句經過自我閱歷和知識儲備的加工與解讀,才會化為自己的東西,才會變成自我成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才會成為中國文化與其它文化別具一格的精華所在。

古詩詞的意義,不在於死記硬背的記憶比拼,而在於文化的傳承與靈魂的滋養。人工智能可以記憶世界各國文化裡面的詩詞歌賦,卻不能讓其成為每個人心靈裡屬於自己理解的東西。這就像吃別人嚼過的飯,沒有味道,沒有味蕾的刺激,沒有心靈上的滿足。

這個世界,我來過,我看過,我讀過,我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體驗,才會化為自己的東西,才會有生活的意義。


此箋

比賽只是形式,詩詞大會的目的,是傳播詩詞,影響大眾去欣賞傳統詩詞之美,是文化傳承。

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覺得這沒意義,那沒意義。但你真的思考了嗎?

有的人覺得數學沒意義,因為畢業後,生活中很少用到。但是,你學習數學的過程,鍛鍊了你的思維,培養了你的邏輯。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你說它沒意義?

我們現在之所以覺得很多事沒意義,主要是太功利化了。

很多事都拿金錢來衡量,這就有些偏激了。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就是生活。但,生活的意義不止在於活著,可以苟且,也可以適時的享受。享受春風,享受細雨,享受柴米油鹽外的片刻安寧。

詩詞可以激發很多人潛意識裡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世間人情,喜怒哀樂的敏感。

很多人又會說,只會背有什麼用?有句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的多了,自然就懂了。

這不是句空話。我原來背過大概四百首詩詞,很多都是讀了很多遍,然後理解的。

當你背多了詩詞,你的情感也會被潛移默化的變得豐富,這種感覺很微妙,不是一句有意義沒意義能說的清的。

另外,世俗點說,背幾首詩,當你在寫一些東西時,拿來用,可能會讓看的人眼前一亮,沒準能給你帶來好運。

至於,人們常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不是背詩就可以的,是要有各方面的綜合知識才可以。但,多讀詩,肯定也會有不一樣的氣質。


有南塘

網上經常有嘲笑老外數學不好的段子,真的不好,假的不好不知道,但中國大多數人的算數是不錯的,那怕是邊遠地區的農村,受教育程度很低的人群。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數學啟萌的九九乘法表。有計算器後,我們教育還沒把它扔掉,才給了我們一點潮笑老外的資本。九九表靠的是滾瓜爛熟的記憶,直到條件反射式的說出答案。不能說這不是複雜計算,對普通人就沒用吧?



計算機是越來越強大了,強大到己經變成人工智能,可以玩人類最複雜的遊戲,還天下無敵!也可寫出平仄壓韻的古體詩,讓人瞠目結舌。於是乎有了題主所問。

人類在這個地球上作為生物個體,各方面並不突出和強大,我們不如鳥在天上飛,不如魚在水裡遊,不如大象的力量,不如獵豹的速度……但人類最終成為地球的統治者,正是人類擁有更高端的智慧,會創造和使用工具。

計算機是人類發明的工具,無論再先進,再智能,也只能把它定義為工具,人類才是主人。如果因為工具的先進而讓我們產生依賴,使人類自身的智慧產生退化,那霍金的恐怖預言就很快會實現。人類不是會更舒適了,而是會被奴隸。甚至連被奴隸的資格都沒有,因為除智慧外,人一無所長。結果是被消滅。



也許有人會說,人類只需要少部份的精英掌握高智慧就行了,一般人只要享受成果就行。那請問如何保證公平?付出智慧的人和享樂的人公平嗎?不公平會怎樣?別在這兒說給付出的人錢就行!錢只是實現目的的一個媒介,不是終極目的。

以上是社會學的一些問題,回到詩詞大會。

中國古詩詞是中國特有的文字藝術,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瑰寶,是其它國家和民族不具有的文化遺產。其韻律、意境和對自然,人生的描繪和感悟,是隻有被三千年文化哺育下成長的中國人才能瞭然於心,融會貫通的!作為央視,做這樣一檔節目,應該大大的給一個贊!

比賽只是種形式,看節目的觀眾也不只是看一個結果,而是徜徉在詩詞的海洋中去享受,去體驗。至於題目簡單卻不好定義,會的就簡單,不會的就難。不是專業類欄目,就不要苛求了。總在說太簡單,太淺的人,有賣弄炫耀之嫌,倒是顯得自己太膚淺了。就算你都會,也可溫故而知新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