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寵壞?稍不如意就哭鬧?其實爸媽從嬰兒期就做錯1件事!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小朋友:

父母總是給他們各種零食、玩具、滿足他們看動畫片的慾望,不如意,就大哭大鬧;

他們總是會出現粗野的行為,說別人壞話、大人、嘲笑、傷害他人,屢教不改;

爸媽過分保護孩子,讓孩子沒有展現自己的機會,爸媽卻覺得理所應當......

可能“被寵壞”的孩子還會有千奇百怪的表現形式,我們嘗試給這些被寵壞的孩子下個定義:他們霸道又黏人、不會體諒別人、叛逆而極具破壞性、不會與人合作、不懂得感恩和知足,什麼事情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就會以尖叫、哭鬧來表示抗議!

孩子被寵壞?稍不如意就哭鬧?其實爸媽從嬰兒期就做錯1件事!

面對“被寵壞”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應對?

很多爸媽為防止寵壞孩子,對孩子的一些非理性的要求,不做絲毫讓步。以為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知道了父母的“原則”,也就不可能被寵壞了。但,往往這些孩子,性格發育不會特別完善,他們對於自己的想法總是極度渴望實現和被認可,很容易走極端。

其實,孩子被寵壞,根本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不自信、有些情感未能得到滿足。通常,這個根兒,是在嬰兒期就埋伏好了。

孩子被寵壞?稍不如意就哭鬧?其實爸媽從嬰兒期就做錯1件事!

寶寶剛出生,很多爸媽會認為“這麼點兒個小屁孩兒,他們懂啥”,認為寶寶除了吃就是睡。而哺乳期寶寶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寶寶就會變得焦躁苛刻。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寶寶就會對自己的不舒服感到憤怒,進而形成急躁的性格。

如果寶寶對於安全感、好奇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因此產生一種無力感,於是會更加努力的維持自己的自主能力。

這樣的孩子,在嬰兒期就會以哭鬧的方式來引起爸媽的注意,再大一點,他們會以挑戰爸媽的權威、發脾氣、欺負別人來獲得安全感。

孩子被寵壞?稍不如意就哭鬧?其實爸媽從嬰兒期就做錯1件事!

對於嬰幼兒,爸媽不要簡單粗暴的去禁止,大吼大叫、粗魯的禁止和懲罰並不能起到一丁點作用。爸媽應該及時滿足寶寶的基本需求,同時給予寶寶足夠的愛撫。面對寶寶不合理的要求,爸媽應該溫柔的、耐心的告訴寶寶,那些東西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哦,並且持續多次的告訴寶寶,這就是原則和底線逐漸形成的過程。

當寶寶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停哭鬧的時候,媽媽一定要堅持住自己的原則,耐心安撫的同時,要充分理解寶寶的這種不舒服。但媽媽更要堅定的讓他們知道,即便理解他們,媽媽也不會輕易改變主意的!媽媽要把理由充分的講給寶寶聽,一次不行可以兩次、三次。但也不需要次數太多。

及時滿足寶寶的合理需求,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堅持底線和原則,充分的理解和安撫,儘量清晰的解釋,從小如此應對,寶寶成長髮育更健康,爸媽也不會再“寵壞”孩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