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城北 “馬師”和他的2000多份判決書

(原題)西寧城北 “馬師”和他的2000多份判決書

和現在很多剛進法院的年輕人一樣,1988年,23歲的馬佔海帶著些許懵懂來到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人民法院工作。

30年過去了,馬佔海仍然在一間面積不大、佈置簡單的辦公室裡辦公,房間裡仍然放著一個臉盆架。法院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以後,操作電腦變成了每天的工作常態,馬佔海對操作審判系統也從不熟悉變成了“離不開”。盯著屏幕久了、累了,馬佔海就在辦公室裡洗把臉,再繼續回到電腦前。

同事們都說他是員額法官中的佼佼者、當事人眼中的好法官、同事身邊的“馬師”。現在已經是民二庭庭長的馬佔海共辦理案件2000餘件,30年來,伴隨他的有“先進工作者”“優秀法官”“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公務員”等榮譽稱號,但他最看中的,還是“辦理的案件無一錯案、無一上訪”的紀錄。

西宁城北 “马师”和他的2000多份判决书

5月24日,馬佔海正在接待當事人。

收案量猛增的背後必定是幹警辛勤的付出。

“累確實累,但每辦一個案件,心裡都很痛快,感覺是為百姓主持了公平正義。”這是馬佔海給出的答案。

“熱情執著,總是面帶微笑、語氣溫和。”“勇於擔當,一直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這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

“‘馬師’寫判決書寫得牆皮都掉了。”“經常看到‘馬師’在辦公室的小角落裡,從早到晚寫判決書。”張麗麗和李雪是庭裡的年輕人,她們現在都以“馬師”為榜樣。

在“馬師”身上學到的是什麼?是工作踏實的心,是對案件認真負責的態度。

有人說他“像一頭耕耘在審判一線的‘老黃牛’,默默無聞,勤勤懇懇。”他從未向組織要過待遇、講過條件。

剛進城北區法院的馬佔海被分配做執行工作,剛開始是騎自行車去找當事人,“那時候冬天常下雪,下雪了只能走,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馬佔海說,後來有了摩托車,那時城裡還有很多土路,出去一趟就滿身是灰。

2016年,馬佔海受理了一件保全案件,他帶著兩個法警到了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扣押挖掘機。高海拔讓馬佔海晚上睡不著覺,“覺得憋氣,頭昏昏沉沉的。白天日照強烈,皮膚都曬脫皮”。

那時馬佔海已經51歲了,他說,到高原之前沒有過多考慮自己的身體,只是為了當事人的利益。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順利。雖然協調了當地法院、公安局配合工作,但仍舊在路上被挖掘機的承租方集結阻撓。就這樣,馬佔海用了三天時間做雙方工作才調解成功,繼續趕路。

沒想到的是,到了青海省格爾木市又再遇阻撓。鬧事者最終被追究刑事責任,此後再沒人敢阻撓。

馬佔海說,被威脅、恐嚇都不害怕,只是因為“工作如此”。吃了十幾天夾生米,馬佔海瘦了好多。

2006年,劉娓娓就和她的“馬師”共事了。“他總是最先到單位,拖地、擦桌子、燒開水,甚至還幫我們年輕人打掃辦公室衛生。”劉娓娓說,馬佔海的這種奉獻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

城北區法院員額法官冶翾也說,馬佔海對年輕人的帶動性和示範作用很強,有好的案例會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交流觀點。

讓劉娓娓印象最深的,是馬佔海帶病工作的事。“2016年‘馬師’腳骨裂了,我們單位沒有電梯,他上樓很困難,卻還是堅持每天開庭。”劉娓娓說,庭審結束後,馬佔海還加班加點寫判決,把手頭的工作都完成後才去住院。

西宁城北 “马师”和他的2000多份判决书

馬佔海通過電話與當事人溝通案情。 ■關鍵詞:精緻、卓越

“不跟別人較勁,只跟自己較勁”是馬佔海的工作理念,努力把每起案件都辦成精品“鐵案”是他的工作目標,不馬虎、不隨便、不投機取巧,是他的工作精神。

全院第一起實現擔保物權案件由他審理,全院多次發回重審的案件由他審理……馬佔海在城北區法院創造了許多個“第一”。沒有時間寫判決書怎麼辦?馬佔海說:“那就加班寫啊。週末經常加班寫判決書。”

他迎難而上,調判結合,努力多辦案、快辦案、辦好案。有人評價他是創造了該院員額法官審結民商事案件質效的“北區新速度”。往往復雜的民商事案件中的疑難案件都會到馬佔海的手上。法律關係之複雜、當事人情緒之對立可想而知,但馬佔海從未推脫過。

“在辦案過程中,哪怕這個案子可以委託當地法院調查或送達,馬老師還是會自己到當地去調查情況。”李雪說。

閱卷、開庭、寫判決,週而復始,似乎他的世界裡只有各種法律關係、各類法律文書。“加班加點從來沒有抱怨過,也從沒喊過辛苦。”劉娓娓說,馬佔海從來不說,只是在做。

2013年3月,馬佔海又收到了一件棘手案件,這是一起電力公司的施工合同糾紛,共涉及17個項目,成為了17件案件。

“這17件案件的時間線拉得很長,票據特別多,庭前證據交換就做了5次。”最終在2014年9月,馬佔海完成了全部案件的審結。此後,5個上訴案件也維持了馬佔海作出的一審判決。

西宁城北 “马师”和他的2000多份判决书

馬佔海正在開庭。 ■關鍵詞:大愛、情深

在冶翾看來,馬佔海能讓當事人很有“安全感”。

2010年建設局進行鐵路項目徵收時,在未查明原房屋產權的情況下,拆除了77歲的薛老和老伴的房屋,並沒有對兩位老人進行安置。薛老一直通過不同途徑上訪要求補償,後被引導到城北區法院提起訴訟。該案由馬佔海承辦。

馬佔海多次帶著書記員到房產局、土地局調取原始登記證書。他發現,建設局出具的《拆遷安置補償協議》與《拆遷安置補償評估報告》中沒有薛老夫婦二人的簽字,拆遷安置工作中存在瑕疵。

在調解無望的情況下,馬佔海果斷依照相關法律判令建設侷限判決生效後十日內給付薛老夫婦房屋拆遷補償款。

幾年的上訪案件一朝得以化解。宣判後,薛老夫婦直言沒想到馬佔海會判他們勝訴,更沒想到自己還能拿到房屋補償款。

“‘馬師’受理的案子社會效果都很好,於情、於法、於理都很恰當。”劉娓娓說,馬佔海從來都是向當事人把事情講清楚,有可能的就告知救濟途徑,哪怕當事人有一些負面情緒,他還是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照顧當事人的情緒,和當事人溝通也很注意法言法語的應用。

吳家三兄妹因父母去世時遺留有一套房屋而糾紛不斷,2015年6月15日,吳某憲將自己的哥哥吳某沈和姐姐吳某燕起訴到城北區法院,要求二人分割父母遺留的房產並返還幾年的租金。

在法庭上,雙方火藥味十足,互不相讓。吳某沈和吳某燕在庭審中途多次憤然退庭。馬佔海抓住雙方當事人的親情基礎,進行耐心細緻地勸導。

經過數次溝通,為當事人分析利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雙方一起回到法庭上接受了判決,且沒有提出上訴。

“竭盡所能地付出”是馬佔海對自己的最高評價,盡力為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是他的責任所在,而沒有盡到責任的,就是對於自己的家庭。

“對家庭的照顧比較少,工作忙,常加班,沒有時間陪愛人逛街,平時也很少做家務。”馬佔海終於露出了“鐵漢柔情”的一面,他說,這是讓他覺得有“歉意”的地方。

西宁城北 “马师”和他的2000多份判决书

書記員李雪(左)向馬佔海遞交辦案材料。

我們所處的社會往往被歸結為熟人社會,親戚、同學、朋友各種關係環繞其中,法官也不能例外。一個案子起訴到法院,有些當事人總能通過七拐八彎的關係找馬佔海說情、送禮。這些說情者中不乏他的至親,也有他的老同學、老同事。

馬佔海當然是恪守清白做人、公正辦案的底線,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做一名“純粹的法官”。

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馬佔海在長期的審判工作中“不為情所困、不為權所屈、不為錢所惑”,由於他堅持原則、不徇私情,得罪了少數人。但正是因為他公道正派、秉公辦案,自然也贏得了許多當事人的好口碑。

馬佔海給自己過去5年的工作打了90分。10分扣在哪兒?他說,還要繼續加強學習,不能斷。

三十年如一日,馬佔海把自己的青春忘我地奉獻給了他摯愛的審判事業。他一直話不多,卻時常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就是“馬師”,此刻他也許正坐在小小辦公室的角落,用心寫著判決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