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無忌
有這麼一首詩,初讀的時候你也知道他的千古名篇,但是隻是理解一下表面的意思。等經歷了人生的挫折之後再去感受這首詩,悲壯而蒼涼,這首詩就是《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年輕的時候被人稱讚:此子必為海內文宗。後來他也確實為唐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越過六朝詩歌,直接從建安文學之中吸收營養,將曹操詩歌的雄勁之風愛帶到了唐詩裡面。
且看全詩: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都是詩人的感受,沒有景物描寫,卻能讓人在字裡行間體會到一種蕭瑟荒涼的氣氛。
前兩句兩個“不見”暗示了環境,我們彷彿能夠看到一望無際的曠野之上僅僅矗立著一座幽州臺,點綴幽州臺的,是一片空曠與寂寥。
念天地之悠悠,一個念字表現出詩人思想的深邃,他一邊眺望望一邊思考。這個悠悠可以是詩人看到的空間上的遼闊高遠,既有空間上的,也有時間上的,那是歷史久遠以來賦予幽州臺的一種滄桑。此情此景,詩人心中的情感得到了釋放,於是淚水流了下來。
詩人寫這首詩的正值人生的低谷,他可能有一點沮喪,但是沒有頹廢,他將自己的獨孤寂寞之感、縱觀古今歷史的慷慨之情,化成了一副天高地闊、雄偉蒼茫的意境,這不是一個人的吶喊,而是古往今來無數懷才不遇之人的肺腑之聲。所以千百年後讀來依然悲壯,依然富有生氣。
後人拿陳子昂與杜甫並論:飄零憂國杜陵老,感遇傷時陳子昂。
登高發表感慨是古人經常做的。
阮籍登上楚漢古戰場,發出了:時無英雄,讓豎子成名
李白登上高樓,寫來了: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辛棄疾登上了健康賞心亭,寫下了:無人會登臨意
他們都是命運多舛的詩人,他們可以失落,但是不會沉淪。
陳子昂的命運也是非常坎坷,他曾經受到武則天的召見,因才氣而當官,一路升到拾遺。後來不做官回到家鄉,被縣令段簡索賄,又被送進監獄,死於獄中,年僅四十三歲。
當我們知道了他的生平,這首詩是不是更加具有歷史厚重感了呢?
詩書君
人生天地間,孤獨是常態,因此,孤獨也是古詩詞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在古詩詞中,我們能讀到各種各樣的孤獨,能體味到各種各樣的孤獨的境界,其中,將孤獨的感覺表達得最為深邃的,就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時間的孤獨,在時光的長河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唯自已一人獨立於此,而自已,也會很快被時光的長河淹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草沒了。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化為塵土,在時光的長河中,一個歷史的塵埃又能激起多大的浪花呢?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天地悠悠,是空間的孤獨。天地是何等的廣闊,而個人,又是怎樣的渺小。
一個人面對歷史的浩瀚,而對天地的悠悠,怎能不愴然而涕下呢?
西漢的「淮南子」有云:“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空間是宇,時間是宙,陳子昂的這首詩,包含他對整個宇宙人生的思考,寫出了一個人獨立於茫茫宇宙中最為深邃的孤獨。
清人黃周星在「唐詩快」中評此詩道: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據《周禮·夏宮》之記載,天下共分為: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和幷州九州。《周禮》中"東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又云:"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
幽州作為九州之一自古有之,自周武王滅殷興周之後,大封天下,封召公於幽州。
幽州的大致範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管轄,後幾度易名,隋唐時期,幽州的軍事地位逐漸突出,成為北方的軍事重鎮,於是被重新設置為幽州。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臺位於現今的北京大興.,又名“薊北樓”,也稱為"燕臺"。
幽州臺原本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專為招納賢才之用,因燕昭王曾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了大批的賢才,其師郭隗就是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而黃金臺招納而來的名將樂毅,更是連破齊國七十餘城,使之幽州臺名垂千古。然而在歷經滄桑之後,幽州臺早已不復存在,能讓北京人記住這座歷史古蹟的,也只有盛唐時期著名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為陳子昂曾任右拾遺,所以後世也稱其陳拾遺。
陳子昂是進士及第,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陳子昂是一位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詩人。面對武則天時期的弊政,陳子昂常常是直言進諫,但並不為武則天採納,武則天的霹靂手段世所共知,因此陳子昂曾一度以“逆黨”的罪名而下獄。即使是在陳子昂解職歸鄉之後,仍受人陷害,最終憂憤而死。
陳子昂作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現存的佳作有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展示了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通過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抒發了他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表達了他在理想破滅時的寂鬱心情。《登幽州臺歌》語言蒼勁奔放,極富感染力,即酣暢淋漓又餘音繞樑。
《登幽州臺歌》的大意就是“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溼了衣襟!”平心而論,武則天雖算不上是位千古名君,但作為“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承前啟後者,她的歷史功績還是有目共睹。
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阮籍在登上廣武城,觀看了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交鋒的古戰場後,也曾發出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感慨。而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堪稱是相得益彰,假如陳拾遺、阮步兵這對知音邂逅之後,不知會哭還是笑,但作為一名北京人,還是應該記住陳子昂和他的《登幽州臺歌》。
刀墓手札
燕國幾乎是戰國七雄裡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被強大的趙國、齊國擠在角落,中原的激戰很少有他的份。
燕昭王即位後,決意改變這一現狀。
他問計於郭隗:我欲廣招賢才,請問有何良策?
郭隗道:我給大王講一個故事。過去有君王想以千金求千里馬,有小臣自願擔當這個使命。三月之後,小臣回報說千里馬已死,他用五百金買了馬骨回來。君王大怒。小臣卻道,如此天下人都知道您有多捨得花錢求馬,自然會紛紛主動獻千里馬而來。
郭隗道:請大王以我為馬骨,尊寵我,則賢人不請自來。
燕昭王於是築“黃金臺”,在其上拜郭隗為師。不久,樂毅、鄒衍等天下名士紛至。
燕昭王再拜樂毅為上將攻齊,一舉攻下70餘城,堂堂東面霸主的齊國只剩即墨和莒縣兩地苦守,幾乎滅亡。
自此,“黃金臺”便成為天下士人心中被明主賞識、大展宏圖的一種象徵和一處聖地。
一千年以後,三十八歲的陳子昂隨軍北征,眼看大軍一敗塗地,而自己屢屢進諫卻無人聽從,他提出自己率領一支先鋒前去打開局面,也被拒絕,反而因此被降職處分。
他惆悵失意、心灰意冷,登上這座已經被稱作“幽州臺”的古蹟。極目四野,邊地開闊,古臺今猶在,而前賢不再來。當年的燕昭王、郭隗、樂毅都已湮滅在奔湧的歲月裡,彷彿那尊賢拜相的傳統也已一起消逝。只剩他獨自一人登臨這座孤獨而又沉默的聖地,前不見虛懷納諫禮賢下士的古人,後不見從善如流求才若渴的來者,天地浩大,古今悠悠,卻無處安放滿腔熱血和一顆報國之心。一種強對比下巨大的無力感向陳子昂襲來,如何能叫人不愴然淚下。
兩年後,因父喪,失意的陳子昂辭官回鄉,又四年,剛過不惑之年的他遭人迫害,枉死獄中,報國之願終成夢幻。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先看詩人寫下這首詩的背景。公元696年,契丹王李盡忠、孫萬榮叛變,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武攸宜輕率少謀,出師不利,致使前軍覆沒。陳子昂滿懷熱忱,向武攸宜進諫,並願“乞分麾下萬人以為前驅。”。但武攸宜以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幾天之後,他忍不住再次進諫,武攸宜一怒將他貶為軍曹。詩人接連受挫,報國無門,此時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
再看這首詩的形式。這首詩屬於“騷體”,源自《楚辭·遠遊(一)》“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作者聯繫自己的身世背景,使這首詩意境更加蒼茫遒勁。整首詩是詩人心聲的自然流露,不講求形式,沒有羈絆束縛,卻更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最後看這首詩的內容。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集中表現了一種孤獨情緒,這種孤獨感情緒,表現在政治上即是報國無門,他的遠大抱負無人理解,不遇知己而產生的孤獨。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首詩著眼於時間,感嘆自身的生不逢時,前代的明君賢士不復見,後來的明君賢士也來不及見,只見茫茫宇宙,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簡直不是詩,而是詩人發自靈魂深處的呻吟與喟嘆,是詩人鬱憤不平的生命的呼喊!
日新錄
“登幽州臺歌”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詩,卻深刻地表現出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其詩語言奔放有力,短小精悍,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幅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浮現在讀者眼前...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瀚無垠的宇宙及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烘托主題。第四句飽蘸情感,凌空一筆,把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粘貼到畫面的主頁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使作品神韻飛楊,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全詩前後句法參差不齊,音節抑揚變化,相互配合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因此能成為經久傳誦的千古名篇。
琴韻悠揚43810185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也說
自古文人詩多情,
可知軍中男兒雄。
子昂幽州臺兒歌,
悲愴泣鬼驚天鳴。
陳子昂是一名軍人,軍人站在古戰場的幽州臺,肩負的使命,面對種種的困難,自然有軍人的情懷。不是一般文人說的感慨萬千。今天也依然如此。一般人怎能體會到陳子昂的所想呢?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個軍人的責任。為了祖國的疆土,為了民族的存亡,有多少男兒前赴後繼,拼死殺場。冒著風雪雨露,無論白晝黑夜。親愛的朋友,你能在詩中體會到,或尋找到一絲的感覺?前不見古人,古人是誰?我記得毛主席有一句話,說“成千成萬的先烈在我們的前頭英勇的犧牲了……”古人是那些為了祖國,為了民族生死存亡英勇倒下作古的人。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爭戰幾人回。後不見來者,也依然是像江河,像日月星辰一輩接一輩,自有後來人。天地悠悠,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英雄輩出。他們為祖國,為人民一代接一代湧現出無數的英雄……。驚天地,泣鬼神。獨愴然而涕下。抗美援朝英雄兒女王成“向我開炮!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向我開炮!”悲壯嗎?蒼涼嗎?能體會到軍人的情懷嗎?
我想,陳子昂的這首短短几句詩,千百年來,倍受推崇,正是有他高尚的軍人情懷。為祖國,為人民,不計較個人得失。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站在那裡。無論是風霜雨雪,荒漠戈壁。至於遭遇的種種不公,但對於一名軍人,無愧。夠了。
李金田11
這是首將孤獨寫得大氣磅礴的詩。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今河北省,又名稱薊北樓,屬古燕國國都。
悠悠:長久遙遠。
愴chuang四聲:悲傷。陳子昂:出身優越,慷慨任俠,凜然正氣。696年,陳子昂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因意見不合,降為軍曹,登上幽州臺,一曲短歌抒幽憤。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橫空出世,一語驚人,極言天地之大,歷史亙古。
古人是誰?在古燕國國都,曾經為國家大業招攬人才的燕昭王。
何為來者?自然是後來居上賞識人才的賢明君王。
這一句是牢騷悲憤之語,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慷慨悲涼,天高地迥反言個體之渺小,生命之短暫。
為何愴然流淚?天高地闊,於天地間的人如何渺小匆匆,人類置身於歷史長河的孤獨,又何可悲,如何言說,更何況功業無成,碌碌無為!
這一句是悲痛傷心語,無所作為,生而何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詩人要的是得人賞識,有所作為,才不枉浩蕩歷史中走上一回!
登高望遠,極目廣袤,是滿腹才華,一身抱負的君子不甘沉淪的清高,孤傲,悲涼,是煢煢孑立於天地間靈魂的孤獨。
寫孤獨的詩太多,然而孤獨得天地悠悠,天長地久,恐怕首推這一首,因詩人將個人命運進行了超越時空的思考,在我們看來,已有了哲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