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从“西津古渡”走向“城市山林”

“一水横陈,冈连三面”的地貌为兵家之争

“水漫金山”的故事谓家喻户晓

南北文化在这里经过一次次碰撞后相互渗透

这一方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土地,名作“润州”

古人有云“润州到处皆幽绝,最爱城南古竹林”

今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润州非遗那些事

01

《润州非遗》

新书首发式暨非遗项目展示活动

6月7日下午,在第十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由润州区政协主办,区教育局和区文体局承办的《润州非遗》新书首发式暨部分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在和平街道文体公园举办。区政协主席蔡文龙参加活动并致辞。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此次活动紧紧围绕“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一方面向现场来宾和观众推介《润州非遗》新书,另一方面对润州区剪纸、泥叫叫、秀山号子等部分非遗项目进行了现场展示。这既是对非遗文化的大力宣传,也是润州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蔡文龙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科学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他号召,相关部门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润州人看得到历史,记得起乡愁;要以非遗项目为载体,充分挖掘放大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感人故事,展示他们对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执著精神;要以创新发展为己任,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促进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开拓润州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天地。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副主席高亚明、倪南成、张春平等领导出席活动

02

润州作为镇江的主城区

其悠久的历史成就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留下的的精神财富

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细数润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了解多少呢?

省级

蒋乔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胎记,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民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

蒋乔地处宁镇山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镇江近郊,金山脚下,与焦山、茅山毗邻,从而培育出瑰丽多姿的蒋乔民间故事,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的各个门类。

论传说,这里有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风俗传说等;论故事,这里有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还有寓言、笑话等;在乡镇的历次文艺采集活动中,这里有像《白蛇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茅山祖师的传说》等大量异文;论域内的山水、地名、风物方面的传说,这里更是地方文化瑰宝,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品。

省级

马灯阵舞

马灯阵舞又称“马灯舞”、“跑马灯”。是在喜庆的日子表演的一种活动。

嶂山马灯源于清代嘉庆初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起因是当地山林中的松树遭松毛虫侵害严重,为祈求风调雨顺、山村太平,庇佑五谷丰登、子孙兴旺,而由村民自发兴起的一项传统民俗舞蹈活动。其独特性在于人马合一,装饰物鲜明,场次非常丰富,阵型变换迅速,极具观赏价值。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披上“战袍”

跳起马灯阵舞

华墅马灯阵中有舞、跳中有唱

花担花船纷纷上场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市级

燕子窝山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奏自由 。

山歌犹如一种精神寄托,把幸福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燕子窝山歌是山村的劳动歌曲,由清代河南省罗山县移民迁徙到镇江韦岗燕子窝后,将带来的山歌与这里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相交融演变而来,至今有150多年历史。燕子窝山歌包括田歌、船歌、农事山歌、花名等近10类、200多首歌谣,并附带有自成特色的狮子舞,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语言生动,又用方言传唱,极具特色。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市级

秀山号子

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它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其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秀山号子又称“南乡田歌”,是秀山村民在田间插秧、车水、打麦时传唱的一种民歌。源头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时期。秀山村地处镇江西南,东接新区,南望丹徒,有良好的的自然生态环境,又传承着农耕时的乡风习俗。它用鲜明的乡土地域特征,将音乐带入人民的生活中,起到了统一劳动节奏、消除劳动疲劳、激发劳动情感、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作用。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市级

剪纸

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代有些地方有“女红”之说。

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动人的故事。

“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剪纸是纸上的镂空艺术,是一门在人民大众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逐渐锤炼得愈加完善的手法。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市级

燕子窝狮舞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华各族民间舞蹈之一,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燕子窝狮舞是燕子窝山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由一大一小两只狮子表演,大狮两人配合,小狮一人独舞,有狮子翻滚、窜桌子、玩板凳等基本舞蹈动作,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表演,表现村民乐天知命的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燕子窝狮舞狮村民在春节、元宵、庆典等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因此深受百姓喜爱。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区级

扎花灯

花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

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润州的“金山彩灯”是将编扎、裱糊、剪纸、雕刻、书画,以及多种材料、工艺、装饰等糅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特征是以竹木作架,红色丝绸、布料、纸张等均可作为灯衣。它的制作题材广,品种多,制作讲究,融入了中国绘画和古代建筑的美学理论,艺术表现力极强。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区级

泥塑

泥塑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中用黏土塑制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品。自石器时代以来,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到汉代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两汉以后,特别是唐代,该艺术达到顶峰。现今,泥塑艺术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即可观赏陈设,又可供儿童玩耍。

03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润州区对其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视

体现在推动保护理念、保护方式、保护路径的创新发展上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领略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非遗传承人和编写人员一年精心打造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