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锦绣中华

只因有千年文化的传承

国粹再登场

与你相遇

与他相知

感召中华民族的再崛起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

被称为山西戏曲史上的“活化石”之一

一种以曲牌名命名的传统戏曲声腔剧种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简介

雁北耍孩儿,具有六百年的历史。与秦腔、昆曲齐名。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大同、怀仁、应县、山阴等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极具魅力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剧目保留了雁北原生态的乡野气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因剧种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喧嚣城市的浮华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久远存活。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历史背景

耍孩儿戏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它源于雁北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早期,演员皆系农民,农闲季节组织临时班社进行演出。据传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12年),这种班社曾遍布于桑干河两岸。咸丰五年(1855),雁北严重荒旱,大批农民"出口"谋生,耍孩儿戏亦随之传到内蒙直至黄河河套。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传承人

薛瑞红,艺名“小小飞罗面”,国家一级演员,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2008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雁北耍孩儿”代表性传承人。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现状

独特的演唱与发音方法、欢快火爆的打击音乐、取材广泛的丰富剧目、别具一格的剧种风格,使得耍孩儿这个古老剧种日渐为专家学者所瞩目。但由于资金、人员等诸多问题,“雁北耍孩儿”与我省其它剧种一样存在生存危机,尽快加以抢救和保护是当务之急。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发展前景

雁北耍孩儿曲调优美动人,主体唱腔为平曲子,唱腔粗犷豪放,表演程式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动作为主,歌舞并重,表演形式热闹活泼,剧目通俗风趣,内容充满浓郁的乡土风情,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于中国戏曲起源、发展、流行及生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剧种好,前景忧;空间有,人才疏乃当前写照。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一品一“非遗”——雁北耍孩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