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非遗:花丝镶嵌为何名列燕京八绝?

非遗:花丝镶嵌为何名列燕京八绝?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昌义

花丝镶嵌是指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堆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珍珠、宝石、玉,配以优质木、琉璃等高档材料制作而成。因花丝和镶嵌这两种独立工艺常一起使用,故逐渐合称为“花丝镶嵌”。在清朝,花丝镶嵌和景泰蓝、玉雕等八大工艺门类并称为“燕京八绝”。

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9岁的李昌义是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的传承人。虽然花丝镶嵌技艺盛况难再现,但年近古稀的李昌义从未停下手里的工具,一直伏案打磨手中金银直至成为心中完美作品。前半生苦练技艺,后半生用心传承,这门技艺在他心里始终放不下。

银丝上的荣誉

抗战时期,大批北京和江浙地区的工匠撤到大后方重庆,随之也带来了各种技术。花丝镶嵌就是这个时候在重庆落地开花。

1972年,23岁的李昌义由于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钳工技术被招进重庆金属工艺厂,作为花丝镶嵌工艺的定向培养对象。“工厂鼎盛时期,仅花丝镶嵌匠人就有200多名。”成为其中一员,李昌义心里充满了自豪。

拔丝是花丝镶嵌技艺的前期工作,在没有压片机的时代,全靠人力将金银捶打成块、揉搓成条,再通过丝板来回拉一二十次,直到将其拔成细丝。李昌义说,花丝最细可拉到0.14毫米。拉成细丝后,就要按照设计要求,运用掐丝、瓦丝、编辫儿等技术做出各种花活儿。其中最复杂的一项技术就是焊接金银丝。由于要求看不出一点焊接痕迹,火候稍没掌握好,产品就得报废,这就格外考验师傅的手艺,得有丰富经验和技术的双重加持,才能完成一次天衣无缝的焊接。

非遗:花丝镶嵌为何名列燕京八绝?

李昌义(右)正在工作室里指导花丝镶嵌技艺

在学习过程中,焊接时被火烫伤、油壶爆炸、不小心被硫酸烧伤等意外时有发生,但是李昌义从未想过放弃,依然埋头一方小桌,心里想的、手里琢磨的都是这门技艺。而他的勤奋刻苦也为他获得了一次赴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

非遗:花丝镶嵌为何名列燕京八绝?

进修回来之后,李昌义就和团队根据国画大师苏葆桢的作品,制作了“孔雀开屏大挂盘”银饰工艺品。这件作品还曾代表重庆前往美国参展,最后被一位收藏家收藏。1988年,李昌义将花丝镶嵌技术运用到立体造型上,将上万根细如发丝的银丝通过平填丝、堆垒丝、掐丝、绕丝等复杂工艺制作了白银摆件——宫船。这件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上荣获二等奖,最终也为李昌义赢得了“四川省美术工艺大师”的称号。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巴渝大地,金银市场一片繁荣,重庆金属工艺厂的订单应接不暇。李昌义成长为厂里技术骨干后,也开始尝试自主设计研发产品。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厂里创下了一年产值一个亿的纪录。

丢不下的“绝技”

到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之下,国外更先进的设备和设计理念率先进入沿海一带金银工艺行业,对重庆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传统金银加工行业经营状况日益艰难。盛况之下,谁也没有想到衰退会悄然而来。2004年重庆金属工艺厂破产倒闭,厂里原来的技术骨干和工人们纷纷转行,寻求新的出路。李昌义也面对该继续坚守还是另谋出路的艰难选择。

掌握花丝镶嵌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重庆金属工艺厂为流水作业,李昌义十年磨一剑,才掌握了从设计、打样、生产、完工全过程。从进厂之日起,这门技艺便伴随李昌义半生。“我舍不得丢。”他最终决定带着手艺南下,去行业最前沿的地方寻找花丝镶嵌的新土壤。

非遗:花丝镶嵌为何名列燕京八绝?

李昌义工作中

他先后在深圳、广州等地从事金属工艺品加工。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时,李昌义参与制作了圆明园“金玉大水法”足金全宝石微观工艺景观。这件作品耗时一年,共使用千足黄金60斤、新疆和田玉100余公斤、钻石4000多粒、翡翠205件等各种珍贵材料制作而成。最后这件精美绝伦的作品被一位收藏家用2.4亿元人民币购买。

在外地工作的这几年,李昌义虽然坚守住了他放不下的技艺,但他开始渐渐感到一种无奈。“在这些公司工作时,更多是按照公司和客户要求制作设计产品,自己的想法得退居其次。”从事产品设计研发几十年的他,在岁月中渐感时间紧迫。“再不做点自己想做的产品,就没时间了。”再加上对家乡的思念日益强烈,2012年李昌义回到了重庆。

困惑里的传承

回到重庆后,李昌义将重心放在了技艺传承上。他先在李家坪开了一间工作室,经过3年成熟运转后,目前已有20多名学徒。“那些孩子都做得很好了,我只是偶尔去看一眼。”如今李昌义将李家坪的工作室放心交给朋友打理,自己则专心守着今年2月才开始运作的新工作室。

新工作室在南山上,目前这里有4个徒弟。

山上的生活清净简单,李昌义乐在其中。白天带学徒忙完工作室的事情后,李昌义就到画室画画,7点半左右开始画到半夜12点。搬上山后,朋友之间的联系随之变少。李昌义开玩笑说:“我就是为躲他们。”原本工作室在山下,但是退休后的朋友常找李昌义一起打麻将、钓鱼等,给退休生活找点乐趣。既推脱不了,也没有兴趣,于是李昌义就干脆把工作室搬上山。山上的生活没什么干扰,也保证了工作的专注。

上山的背后,李昌义想的是让技艺如何“下山”。

花丝镶嵌有“三年零一载”的说法,意思是学会技艺至少要三年时间,那“一载”就看徒弟的悟性和能力了。李昌义曾亲自教过十五六个徒弟,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只有几个留了下来。学艺相对比较枯燥,且需要巨大耐心,再加上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工作环境,对于二十岁出头的徒弟们来说,山上并不是耐得住性子的地方。

为了留得住人,李昌义也想过不少办法。比如给学徒们包吃包住发工资。熟人介绍的孩子更能留得住,便托亲朋好友推荐。在新工作室一楼大厅,门口放置着给徒弟们配的4台电脑。他解释说:“以前徒弟们晚上喜欢去网吧打游戏,搬上山后出门不方便,便给他们配几台电脑,学习累了可以玩一下。”

学员流动性大、招人难一直是这门技艺传承的瓶颈。每年都在招人,每年也有徒弟离开。现在,重庆还有少数家庭作坊在坚持这门技艺,但是却没人有李昌义这么全面的技艺掌握程度。“我不干的话,这门技术在重庆就消失了。”目前,徒弟中还没有谁能完全掌握全套技艺。身边老友早已开始享受退休生活,李昌义却笑说自己退不了休。

小熊等4个年轻人都只有20多岁,他们是李昌义带的最后一批徒弟。小熊刚来两三个月,目前连工具都认不全,但因为喜欢,他希望能把花丝镶嵌一直做下去。李昌义说:“一个学徒平均要四五年才能成为熟手,我年纪也大了,没时间再带下一批徒弟了。”几年后如果能看到自己的徒弟开始带徒弟,他觉得那时就真没什么遗憾了。


本报记者:程卓 摄影记者:王加喜

非遗:花丝镶嵌为何名列燕京八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