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甘肃庆阳有三宝:香包、剪纸和皮影。香包被称为“绌绌”或“耍活”,庆阳香包的技艺成分体现在香包表面的刺绣上,题材一般是花卉、游鱼、人物等,色彩鲜艳,手感柔软,造型各异,大小不一。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吉祥物,与节日同步,销售旺淡有别。成为非遗项目后,文化内涵转化为影响力资源,近年来吸引了当地众多妇女以此为业,无形中提高了各方面对非遗发展的预期。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连年有余香包

刘兰芳老师是庆阳香包绣的传承人之一,她的与众不同在于心态开放,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一定倾囊相授。开放的心态也促使她先于他人,参加高层次文化产业培训班和各地文化产业博览会,推广地域文化产品的同时,广交朋友,学习经验。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刘兰芳与外国小朋友交流

中国美院的师生帮助她设计了萌态十足的刺绣布偶,色调中性雅致,造型讨巧90人群,时尚气息扑面而来。对此,刘老师依然强调,自己喜欢传统的东西。她拿出一件件自己收藏的绣花肚兜,这些带有年代感的物件,品相良好,亲和力依旧。刘老师的工作室足有80平方米,青砖铺地,木梁支撑,桌面墙面柜子里,琳琅满目,刘老师的眼睛里透着辛劳和疲劳,体现了她对香包绣的热爱和专注。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刘兰芳 | 庆阳香包非遗传承人

谈及目前庆阳香包的市场情况,刘老师表示,并不乐观。非遗保护事业10多年来,各地非遗产品成为当地政府的形象礼品,相应的,各地政府逐渐成为非遗产品的最大买家。一肩挑的市场繁荣是难以持续的,“八项规定”后,非遗“市场”急剧下降,传人们一筹莫展。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小毛驴

非遗的活态保护话题下,创新虽不情愿,但进入不了现代生活,非遗终将永存博物馆,毕竟光讲故事不能当饭吃。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孔灯香包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颈椎枕红色

刘兰芳老师的香包绣产品很有代表性,创新发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鸳鸯锁香包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鸳鸯锁正面

一是产品的功能。香包里面的香有什么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功能?哪怕是驱蚊醒脑也行,没有实用功能的产品,光讲二十四节气的故事,现代人听不懂,90后只给你几秒钟,没时间听你说。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二是设计要创新。传统图案可以提取造型要素,提练抽象感,迎合主流消费人群的审美变化。色调混搭、造型简约、材料搭配等方面,都需要叠代出新。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如意蛇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五毒大螃蟹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阴阳蛙

三是营销模式问题。传统文化产品强调地域化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代营销提倡个人品牌,覆盖个人信誉和产品品质 ,使传统文化消费产品,从同质化走向差异化,纯手工艺产品、准手工艺产品、机械加工产品,各按其类,多元发展,对接多元消费,满足多元市场。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金玉满堂香包

四是跨地区销售问题。越是地域色彩重的产品越是局限性大,地域差异弱的产品反而可以跨地域销售,背后的逻辑是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问题,除非你入乡随俗,这样你就理解了为什么肯德基早餐要卖油条了。越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口号没错,实际使用起来,千万不能想当然,还是实事求是的好,对于产品销售来说,卖掉才是硬道理。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刘兰芳老师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是非遗再造再生的前提,固步自封的结果一定是井底之蛙。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向类似刘兰芳老师的非遗传人们致敬!她(他)们担负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在喜忧参半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水果套餐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大红方枕

”非遗”忧思录——非遗传人刘兰芳的故事

△小金瓜香包

如需联系设计师或者匠人 ,请给小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