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功高盖主的7朝元老,权倾天下,但父亲墓被盗后却选择不出声

常言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辅佐君王建立不朽功勋者,大多都不得善终,一般为统治者效劳的人,权利和地位到达一定高度后就会被统治者抛弃或被杀掉。

这几乎成了功高盖世者不能走出的一个怪圈,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个人,是功高盖主的7朝元老,权倾天下,儿子女婿也都为朝中高官,但皇帝却对他不猜疑,得以善终,他就是唐代名将–郭子仪。

他是功高盖主的7朝元老,权倾天下,但父亲墓被盗后却选择不出声

郭子仪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起始于武则天时期的武举第一名。于是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国家几近覆灭,正当这等用人之际,郭子仪被拉出来,封了个朔方节度使,奉旨讨伐叛军。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又收复云中、马邑,开通东陉关。

他是功高盖主的7朝元老,权倾天下,但父亲墓被盗后却选择不出声

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就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年,他又带军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并加封为代国公。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郭子仪凭什么?经历七朝,却屹立不倒的郭子仪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然而更多的是凭他的一身正气和圆润,处理与皇帝、同僚、敌人、小人之间关系的圆润。

他是功高盖主的7朝元老,权倾天下,但父亲墓被盗后却选择不出声

“伴君如伴虎”,郭子仪能够“虎口余生”,得益于其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用如今的话来说,他是个高情商的人,他分得清主次,摆得正位置。

据说,郭子仪家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没有人把手,老百姓想上老郭家串门,比上公共场所还方便。家人们深以为不妥,他的儿子更觉得这样会面上无光。郭子仪解释说:“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一旦惹出怨恨,别人罗织罪名,诬告不义之事,就很难说清楚了。现在让它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虽有人想进谗言,但都在眼皮底下,谁能挑出什么毛病?也只有这样,郭家才能安安稳稳,继续为陛下效忠。”

他是功高盖主的7朝元老,权倾天下,但父亲墓被盗后却选择不出声

其实皇帝也并不是没有猜疑过郭子仪,但他用自己的忠心消除了皇帝的猜疑。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人盗了,很多大臣和证据,都证明是宦官鱼朝恩干的,皇帝知道后,怕郭子仪因为此事谋反,就召其入宫,试探一下他的口风。

郭子仪见了皇帝之后,听闻此事,马上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我带兵打仗这么久,从来都是严格要求士兵克律守己,不能挖掘别人祖坟,今日我父亲坟墓被盗,大概是遭了天谴了,不是人为吧!”这一席话,说的皇帝立马放下了戒心。身为七朝元老,能在父亲墓被盗后却选择不出声,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

他是功高盖主的7朝元老,权倾天下,但父亲墓被盗后却选择不出声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统帅、做同僚、做丈夫、做父亲、做敌人都几近完美,实在称得上是人臣的典范、军人的楷模。

他是功高盖主的7朝元老,权倾天下,但父亲墓被盗后却选择不出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这样评价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人生至此,复有何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