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鬱南縣傳統地方小食嗎?

都城腸粉

吃過鬱南縣傳統地方小食嗎?

主要是豬肉腸粉與牛肉腸兩種,其特點:肉味甘香、粉質柔紉、幼滑,加上醬料甜酸、香口、微辣,令人津津回味。在都城製作擺賣的有黎氏家族、廖氏家族、劉氏兄弟等。賣腸粉攤檔一般都是一邊蒸一邊賣,因為剛蒸出來的腸粉才鮮味可口,凍了便不那麼可口了。

都城鹹水油餈

吃過鬱南縣傳統地方小食嗎?

鹹水油餈軟心皮脆、甘香可口、油而不膩、健脾暖胃、有益正氣,因此深受都城人的喜愛。在附近縣、市,亦有口皆碑,人人愛食。

“鹹水油餈”的製作方法如下:第一,取純正糯米粉加適量冷水,適量精鹽和勻,用手將粉搓至軟熟潤滑,作包皮;第二,把花生、芝麻分別炒脆,搗碎,加入蔥花、適量精鹽作餡料,然後用糯米粉包皮加入餡料包成一隻一隻;第三,用鐵鍋將生油燒滾,然後把做好的糯粑放入滾油中炸至金黃色即成。

連灘大糠餈

吃過鬱南縣傳統地方小食嗎?

有其獨特的風味,連吃法也是比較獨特的。連灘大糖餈沒有固定形狀,即做即食,可按各人的要求加餡料。餡料有甜有鹹,有姜蔥、芋泥及肉沫蒜香等,按口味而加入。

連灘的餈史可追朔到明朝萬曆4年(1577年)。據傳廣東總兵張元勳剿平賊亂,派兵20萬,其中4萬兵駐南江連灘段(見張公行述錄),五營十哨。賊兵狡猾,出沒無常,為突襲賊兵,接報突擊出發,軍令如山,就算未吃飯也要立即行動。兵丁有糧而無法充飢,便用糧糧向土著村民換餈粑,因餈粑好保管,適合緊急作戰而未吃飯的士兵,深受士兵歡迎,村民們便製作好餈粑,專門在軍營給士兵換糧,給村民代加工成圓圓的餈粑,作軍隊的“乾糧”(這是連灘印餈的原始模式)。

連灘印餈

吃過鬱南縣傳統地方小食嗎?

連灘“印餈”與大糠餈不同,大糠餈現做、現食、現賣,不宜存放大久。而印餈比較實惠,做好後存放時間較長,攜帶方便,深受農家歡迎。“熱餈凍粽”,在吃的時候加熱,一樣象新鮮出爐、風味依舊。特點是“熱軟凍硬”,甘香可口,有天然的蕉葉、冬葉香味,是不可多得的綠色食品。

要做好“印餈”要先做好印。往往一條村裡有幾種餈印,按需要而相互借用。以前的“餈印”是用花梨木、膠枝木等名木雕制而成,花紋、圖案,多以如意吉祥、喜慶圖等居多。

做好印餈,首先要選晚造糯米,因為早造的糯米做出的餈沒有晚米的“韌”性,而且易爆口。選好米後打粉,過“細鬥”,然後,將米粉加水加油等鍋煮成“餈乸”,再用生米粉逐漸摻和,邊抒邊加,直到可用未做“餈撲”(講究搓工)餈撲成形後,壓扁、分條、再用有定位的竹尺印位,定好每個餈的份量切割,保證餈體厚簿均勻,再將分割的餈團壓簿,加進餡料,封好,再放進餈印輕壓,待餈印周圍豐滿後即可脫印,放在預先洗淨剪好的新鮮蕉葉或冬葉上,再用餈籃裝好,蒸熟“連灘印餈”即成了。

千官藤仔豆腐

吃過鬱南縣傳統地方小食嗎?

藤仔(又名百解藤),主要生長在我國江南地區的山坡上。其根、葉作藥用,能去風溼、止痛、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常以要和葉的鮮品搗爛敷治瘡毒。

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江南流行一種癤瘡,多發病於手、足部。當時千官當地有一民女陳氏,中年喪夫,年邁臥床的雙親及年少的幾個兒女都不幸患上了該病。面對手腳流膿的雙親,滿身癤瘡的兒女,陳氏整天以淚洗面,食寢不安。一日,陳氏在昏睡之中,迷迷糊糊見到一位鶴髮童顏的長者飄然而至,告訴她要醫好家人的病最好用百解藤搗米漿加小許石膏來食,即可免去煲、煎之柴火和時間,又可免去搗藥敷藥之麻煩,更可免餓充飢。翌日,陳氏按照夢中老翁傳授的方法上山找來藤葉搗米漿再加小許石膏拌之,奇蹟出現了,這些米漿藥汗即成了豆腐樣,煮來食之味道極佳,陳氏忙給家人食用。不到兩天,雙親及兒女癤瘡竟然痊癒。陳氏將這一方法毫無保留傳授給鄉親,令這一帶的民眾再無患癤瘡之苦,大家讚不絕口。

經過年復一年的流傳,這種食療一體的方法逐漸成為一種享譽當地的藥膳食品,製作也改用石磨將藤葉拌米磨漿的方法制作,當地的酒樓、食肆都作為一道美食端上餐桌,倍受眾多美食家的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