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毅資本合夥人楊瑞榮:醫療不是贏者通吃腫瘤基因檢測市場空間大

遠毅資本合夥人楊瑞榮:醫療不是贏者通吃腫瘤基因檢測市場空間大

過去近半個月裡,原本沉寂許久的基因檢測行業,因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的一句話,及美國公司一筆3億美元融資,又重新回到了話題熱度榜上。

在5月28日的貴陽數博會論壇上,汪建提出,華大基因對員工的要求是“活到100歲”,“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不允許患心腦血管疾病”。這句話一時之間流傳甚廣,且飽受爭議。再往前推一週,美國癌症檢測創業公司Grail Inc.於5月21日晚間宣佈,已完成高達3億美元的C輪超募融資,其中不乏藍池資本、CRF Investment、紅杉資本中國等海內挖知名投資機構,可見該領域也受投資機構持續關注。

縱觀基因檢測行業的發展史,其自2015年高潮過後,2017年市場新進入者漸少。但這並不代表該市場已走向成熟,實際上基因檢測行業整體仍處初期階段,許多細分領域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測序技術本身也在向前走,還會帶來新一輪熱潮。基於這些背景,我們認為該行業有以下問題值得關注:

1.在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巨頭已經上市或處於領先位置的情況下,基因檢測行業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2.繼無創產前篩查之後,下一個可能產生獨角獸的基因檢測細分領域是什麼?該領域後進者是否還有可能突圍?

3.對基因檢測中游服務商而言,向上遊設備、試劑生產環節延伸的空間和可能性有多大?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遠毅資本合夥人楊瑞榮,其在醫療健康領域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曾為北極光創投合夥人、蘭馨亞洲投資總監。具體訪談內容如下:

. 01 .醫療不是贏家通吃

Jingdata:過去一年直到現在,基因檢測新成立的公司遠少於2016年,是因為後進者不太有機會了嗎?

楊瑞榮:基因檢測行業其實還處於早期階段。基因檢測真正開始發展其實是在2012年前後,前十幾年都很緩慢。一方面測序成本沒降下來,另一方面應用層面沒找到。現在基於二代測序的服務公司已經很多,但技術本身是不斷往前發展的,比如三代測序也許會走得更快,進一步降低測序成本,又會有新的機會。

Jingdata:在二代測序應用層面,華大基因和貝瑞基因已經上市,還有一些接近上市規模的公司,那市場留給初創公司的空間還有多大?

楊瑞榮:華大和貝瑞主要收入來源是無創產前篩查,後面還有安諾優達、達安診斷、博奧生物。你可以看到一個相對細分的應用市場,就能帶動這麼多上規模的公司出來,改變傳統產前篩查手段,抽一管血就能篩查唐氏綜合徵風險。更何況基因檢測還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在腫瘤、遺傳病這些領域,市場規模要比無創產前篩查要大得多,肯定還會有更多公司跑出來。

醫療市場從來不是贏者通吃的市場。現在如果再去投入做無創產前篩查,小打小鬧已經成不了氣候,因為市場格局基本穩定了。但腫瘤領域還在發展,逐漸地每個癌種都會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這方面除了華大等頭部公司,創業公司裡面有比較突出的燃石醫學、世和基因,還有專注癌症早篩的基準醫療,專注腸道微生物菌群方面的銳翌生物等。美國腫瘤領域比較受關注的創業公司有Grail,剛剛宣佈完成C輪融資。

也不是說有了這些公司就能把腫瘤基因檢測做好了,腫瘤本身非常複雜,種類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很大。比如每個癌症出來都有靶向藥,都能基於基因測序做伴隨性診斷。癌症這種疾病本身也在不斷進化,市場是不斷在發展的。

Jingdata:看起來腫瘤會成為在無創產前篩查之後,又一個競爭比較激烈的基因檢測細分領域,那你認為這些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什麼?

楊瑞榮:主要是兩個層面,技術優勢和市場渠道優勢。從技術上看,基因測序技術源頭都是Illumina、Life Technology這些公司,這是底層技術。基因檢測公司更獨特的技術其實在應用層面,比如Pannel的設計、鹼基甲基化測序的設計上。而且除了前端技術,還有後端生物信息的解讀也很關鍵,因為測序會產生海量數據,結果出來以後是否解讀是否準確,這是有很大差異的。

另外是市場渠道方面的優勢。渠道能力越強,收集樣本越多,解讀樣本的能力會越強,進而再促進應用層面的技術。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比如美國的Grail技術上很領先,但在中國市場上不見得比基準醫療更有優勢,因為後者能依託中國市場,和科研機構的合作,獲得更大樣本量。

. 02 .投資機會在哪?

Jingdata:除腫瘤疾病領域之外,臨床級基因檢測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領域?比如遺傳病或者微生物測序?

楊瑞榮:目前市場上有的遺傳病基因檢測產品,基本基於比較明確的機理和成熟技術,誰都可以做,所以差異化不明顯。遺傳病分好幾千種,市場規模加起來也足夠大,但比較分散。另外目前大家的風險意識還沒那麼高,支付意願可能不會特別強烈。不像腫瘤,患者支付意願比較強烈。

腸道微生物等微生物測序是更大的天地。我們知道基因組學的發展,得益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而現在基於微生物的宏基因組學研究也很多,已經驗證發現微生物和人體疾病之間存在很大關係,這又會是一塊大的市場。微生物被視為“人類第二基因組”,可以想象這塊空間有多大。

Jingdata:那科研級基因檢測和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前景如何?從投資的角度來講,目前你會關注這兩個細分領域的創業公司嗎?

楊瑞榮:科研級市場受科研經費限制,不會爆發式增長。就算用於新藥研發,能做新藥研發的公司也是有限的,而且基因測序只是新藥研發投入的一小部分。不過如果有比較多的資源,還是有機會的。像藥明康德旗下的藥明明碼,依託藥明康德的資源,很瞭解藥企的需求,所以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藥企研發的基因測序需求。

至於消費級基因檢測,原來我一直認為還不到時候。也許再過三五年,隨著測序成本不斷降低,可能會出現好的商業模式。但這個時間可能會比我預料的要快,測序成本降低速度已經遠超過摩爾定律,成本一旦降下來,就有更多應用可能。同時,消費者對這方面的消費慾望還是比較旺盛,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種檢測不是特別能有真正醫療方面的指導作用。

其實消費級基因檢測最後還是要為臨床診斷打基礎,這是大數據積累的過程。單純檢測酒精代謝能力,能不能喝酒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消費級基因檢測要回答的問題是,這些檢測結果對消費者有什麼醫療級別的指導意義。

Jingdata:你提到商業模式的問題,那對於基因檢測行業來說,商業模式的核心應該是什麼?

而且這些數據對臨床的價值要經得起考驗,不斷驗證越來越達到臨界點。現在基因檢測行業很多細分領域的數據解讀,還不到這麼高的準確性和精準度。同樣的檢查結果,不同公司可能有不同的解讀,同樣的解讀醫生判斷也不一樣。

. 03 .上游延伸空間有多大?

Jingdata:我們注意到除了提供基因檢測服務,在跨國巨頭壟斷的上游設備生產環節,也有些國內頭部公司和創業公司開始進入,畢竟這是目前基因檢測行業的命脈。但國內公司能和這些跨國巨頭抗衡嗎?

楊瑞榮:大家都被測序儀和配套試劑卡住脖子。現在二代測序儀國內有幾家企業在做,但只有華大旗下的華大智造,通過收購掌握了二代測序的核心技術,其他一些廠商的測序儀前幾年就已經上市,但市場佔有率很小。設備生產出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的試金石是市場上有沒有人用。還有些公司是和Illumina等跨國巨頭合作,但核心技術還掌握在人家手裡。

Jingdata:那試劑生產是否相比較設備更容易取得突破?

楊瑞榮:很多公司會自主研發試劑來降低成本,但只是一些非核心的測序試劑,只能降低一些成本,很難靠試劑賺錢。核心試劑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測序儀生產廠家或者其他跨國公司比如安捷倫手裡,因為質量有保障,銷量大也可以降低成本。試劑對檢測結果非常關鍵,所以很多大的檢測公司更換試劑的意願可能不太高,哪怕試劑佔到了成本的三分之一。

Jingdata:但設備、試劑生產是現在基因檢測產業鏈當中回報率最高的環節,向上遊延伸對基因檢測服務商來說是不是仍然很重要?

楊瑞榮:設備、試劑肯定拿走了大部分利潤,但如果基因檢測服務商對下游用戶渠道有很強的控制力,肯定也能獲得很大的經濟回報,只是通俗地講賺錢賺得更辛苦一些。也不排除未來隨著基因檢測應用的範圍越來越廣,市場滲透率越來越高,會促使更多廠商進入上游,打破壟斷格局,那個時候可能設備、試劑生產回報率會往下降。

Jingdata:你認為未來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逐漸推廣,還會帶動哪些新的產業和技術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