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之前,要先弄清楚這兩件事!

過年在家的時候,七媽拿出她一個大包,裡面裝的都是錢和紅包,拿出來讓我幫忙規整,數數有多少錢。

那些都是我們過去一年過年過節的時候,給她的紅包以及一些零散的現金,數下來,也有好幾萬的現金。這絕對可以作為鼓勵二胎的宣傳片。開個玩笑,想當年讀書的時候爸媽每到交學費的日子就愁的不行。

七媽說她搞不懂把錢存銀行裡面那些,除了社保卡以外,她都沒有一張正經的銀行卡。但是經常看我寫的文章感覺很棒的樣子,想把錢放我這讓我幫她打理。

但是我也不是一個能隨便幫別人管錢的人,即使我媽也不例外。投資理財之前我要先對她有個基本的瞭解。

一個是她的風險承受能力如何。即她能承受多大的虧損。

另外一個就是她的資金可以投資多長時間。也是她最快什麼時候需要用到這筆錢?

在投資過程中,風險、收益、以及流動性(投資時間長短)是三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因素。

風險,通俗的說,就是能接受的虧損大小。不同的投資者風險偏好是不同的,對風險的感知是不一樣的,因此對應的投資規劃也會有所不一樣。

收益,即我們投資回報的大小。

流動性,有兩個層面的理解,第一個就是資金和投資產品之間相互轉化的時間。另一個層面就是投資的鎖定期能有多長。

舉兩個例子,之前說過在支付寶上發現另一款收益率比餘額寶還高的貨幣基金。餘額寶收益率在4%左右的時候,那隻基金的收益率能達到4.5%甚至更高。但是真實體驗過程中,該基金的取出時間比較長,花費將近一天半的時間,而餘額寶卻可以5分鐘到賬。這就是流動性第一個層面的意思。再說一個例子,銀行存款裡面,兩年定期永遠都會比一年定期的年化收益要高一些。同個理財平臺裡面,鎖定期長的年化收益率都會比鎖定期短的產品高。這就是流動性第二個層面的意思。

投資理財過程中,最常被提及的一句話就是收益越高,風險越大。股票和債券相比,股票的風險相對大很多,而同時收益也比債券高不少。過去一年的時間裡面,真正實現上漲盈利的股票只有30%不到。而投資債券只要持有到期就能獲得一筆利息收入,虧損比股票低很多。

與此同時,投資債券可能獲得的最高收益僅為債券利率,或是債券溢價帶來的不到5%的收益率。而股票的投資就有可能獲得超過10%以上的收益率。但是如果,把投資股票的週期拉長,虧損率會隨之下降,平均收益率也會提高。

這三者就像是固定周長的三角形,此強彼弱。也是我們做投資規劃之前不可以忽視的重要因素。

這三者的關係定律就是:

1.風險越大,收益越高。

2.流動性越差,收益率越高

我們希望可以找到一個高收益,低風險,流動性好的產品,但是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從這三者的關係中,可以看到你最多隻能求得其中兩者,不可能三者都具備。(隨手打假,如果一個產品給你承諾高收益,低風險,流動性好,多半都是圈錢的。)

巴菲特追求的是以犧牲長期流動性換取穩定的收益,用拉長投資週期的方式來降低風險、提高收益。而索羅斯則以短期高風險獲得高收益。

可見,連大神都做不到三者兼顧,何況是我們呢?

以此來說說,為什麼推薦小白做長期的基金定投而不是盲目的進入股票。股市有高收益的誘惑,而且流動性也很好,隨時買入,T+1賣出(港股和美股是T+0)。佔據了兩者優勢之後,那麼風險這一頭當然不能兼具,隨之而來的就是高風險。而高風險的背後就有可能面臨大虧損。

但如果,你多點耐心,選擇基金定投,犧牲長期流動性,讓時間幫你平滑風險,風險降低從而獲得一個穩定的收益率。

對於股市投資,我也是更偏向於做長線的價值投資,而不是短線投機。

短線投機過程中,流動性強,高收益,那麼風險就不低。而如果選擇一隻基本面好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用犧牲長期流動性的方式來獲得穩定回報。比如我之前和大家說到的一種投資方式,選一個基本面好的高股息公司投資。(換種方式投資,股票也有不錯的收益)

幫人理財還是自己理財之前,要先弄清楚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資金投資的時間。這樣才能找到相對平衡的產品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