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茜:“成功”使用说明书——致渴望成功的你我

陈文茜:“成功”使用说明书——致渴望成功的你我

文茜与刘若英共同探望儿童病患她是真正的“明星”,一个对明日仍充满渴盼的星辰,希望还有明天!再一个明天!再一个明天!《我害怕成功》这本书中收录的内容,离儿癌病房的孩子们都非常远,但我希望它近一些。我们多靠近他们一些,因为他们的无常境遇,因为他们的坚强,我们会更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对那些孩子而言,“长大”都是奢侈的愿望,何况“成功”?至于什么叫“失败”,他们字典里没有这个词汇,因为那代表的不是我们俗世功名利禄中的任何状况,它指的是“死亡”。一切的结束。人成功了,人性往往就成了“成功”的俘虏,被欲望、名声、无止境的身份追求圈禁、禁足了。但人不可能永远“成功”,成功是一条钢索,它只是在一个对的力学比重上,两侧锁头绑得够紧的前提下,你平衡侥幸地站在成功钢索上。如若忘却其危险,不理解其侥幸,甚至免不了成功时“忘了我是谁”,把自己吹起了大泡泡,“成功”随时可以将你肢解、撕票。

陈文茜:“成功”使用说明书——致渴望成功的你我

选自书中,文茜对话台湾舞蹈家林怀民人“成功”前该累积什么?这本书籍记载了许多人对自己生命坦诚的回忆。童年的逃难、童年的叛逆、童年母亲的身教、创业时的艰辛、必要时停下来、再出发,之后再无所惧(例如林怀民)。书中特别收录了中国最有民间影响力的女企业家张欣。她十四岁,经历了“文革”,告别了父亲,奔至香港投靠妈妈。没有母爱的渴望,只要求母亲给她一个可居留的身份。抵港第二天即当起纺织厂女工,没和他人比命运、比家世、比衣裳、比亲情、比叹息……一切愿望,卷起袖子,当女工,存够了钱,离开这机械般的人生状态,勇敢寻梦。终于,工作了五年,毫不迟疑买了一张One-way ticket,前往伦敦,在乡下找到半工半读的机会,一切靠自己。剑桥大学毕业,没有时间凑上徐志摩“再见康桥”的文艺诗意,直奔华尔街工作。她的命运一切必须靠自己,所有浪漫的慢歌、哭剧,都与她无关。关于那一段岁月,回忆起来,张欣只有一段话:“每天卖炸鱼和薯条,晚上剩下包回家吃,现在再看了,就想吐。”

陈文茜:“成功”使用说明书——致渴望成功的你我

选自书中,文茜对话SOHO中国CEO张欣瞧!生命是多么可贵的礼物。有人没有机会长大,留下悲伤的父母在病房里偷偷哭泣;有人花时间抱怨、虚耗无用之事;有人在小酒馆里学习半导体,成为国际级企业家(张忠谋);有人走过多年寂寞后,撑下来,尽情挥洒(李敖、李安、侯孝贤)。与《我相信失败》不同,这一本《我害怕成功》更多是企业界与文艺界公认的“成功人物”。但他们的人生在成功之前、成功过程中、成功之后,皆充满了波折。李安是许多人最感动的故事之一,他自小是一个在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中不够“成功”的例子,但也因此把大半生命蹲在低点,观察人性的幽微,因而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有了特殊的情感,终而表现于他拍摄电影的叙事柔情。

陈文茜:“成功”使用说明书——致渴望成功的你我

纷扰的岁月在每个人物身上都会刻下不同的负荷或启发,走不出来的是负荷,跨越的是启发。而耽溺其间的,往往得到的是傲慢后的苍凉。懂得悲壮学习面对命运挑战的,“挫折”不过是另一篇“启示录”。 生命是一册绘本,它成为什么色彩,画笔在你自己手中。这是李敖一生追求的态度,绝不向时代投降。 如果一个儿童癌症病房的孩子,都能微笑面对生命倒数,不向生命轻易投降,请在你的生命画本上,也画上最温柔、谦卑、爱或者勇敢的色彩及图案。(此文为陈文茜大陆版新书《我害怕成功》序言)关于陈文茜——曾经年轻、不认老去。曾经从政,潇洒告别权力。曾经文艺、不沉溺文艺。她的书写包含世界财经、国际政治、小品散文、女性与爱情、生活感悟及哲学思辩。人生横跨学术、作家、主持人、艺术策展人。曾在台湾大学任教,也担任过EMI唱片公司台湾总经理。 问文茜为什么有转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