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薑的功效與作用、選方、藥材鑑別

簡介

圖片

高良薑的功效與作用、選方、藥材鑑別

高良薑的功效與作用、選方、藥材鑑別

高良薑的功效與作用、選方、藥材鑑別

功效與主治

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用於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

性味歸經

【性味】 辛,熱。

【歸經】 歸脾、胃經。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產地

生態環境:生於荒坡灌叢或疏林中或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臺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禁/宜人群

陰虛有熱者禁服。胃熱者忌服。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火熱注瀉,心虛痛,法鹹忌之。

《本草經疏》:"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火熱注瀉,心虛作痛,法鹹忌之。"

炮製

挖起4-6年的根莖,除去地上莖及鬚根,洗淨,切段曬乾。

選方

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高良薑五兩,厚朴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服,若強人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薑湯)

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病,寬胸下氣,進美飲食,療一切冷物所傷:良姜(去聲)、乾薑(炮)等分。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食後皮湯下。妊娠婦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治心脾痛:高良薑、檳榔等分,各炒。上為細末,米調下。(《百一選方》)

治心口一點痛,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起,遂致終身不瘥:高良薑(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須要各焙、各研、各貯。如病因而得者,用高良薑二錢,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用良姜一錢,香附末二錢,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薑一錢分,香附末一錢五分,以米飲湯加入薑汁一匙,鹽一撮,為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治霍亂吐痢腹痛:高良薑,火炙令焦香。每用五兩,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頓服。(《備急方》)

治霍亂嘔吐不止:高良薑(生銼)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棗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頓服。(《聖濟總錄》冰壺湯)

治諸寒瘧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為末。每服三錢,雄豬膽一個,水一盞,溫和膽汁調下。(《續本事方》)

治風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頰腫痛:良姜一塊(約二寸),全蠍一枚(瓦上焙乾)。上為末。以手指點藥,如齒藥用,須擦令熱徹,須臾吐出少涎,以鹽湯漱口。(《百一選方》逡巡散)

藥材鑑別

根莖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長4~9cm,直徑1~1.5cm。表面棕紅色或暗褐色,有細密縱皺紋及灰棕色波狀環節,節間長0.5~1cm,下面有圓形根痕。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內皮層環較明顯,散有維管束點痕。氣香,味辛辣。以分枝少、色紅棕、香氣濃、味辣得為佳。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略切向延長,外壁增厚。皮層中葉跡維管束較多,外韌型,較中柱維管束大;內皮層明顯。中柱散有多數外韌型維管束,近內皮層處維管束較小而密,幾連成環狀;維管束鞘纖維成環,壁厚,非木化和微木化。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分泌細胞,內含黃色或紅棕色樹脂狀物;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粉末特徵:紫棕色。

澱粉粒單粒棒槌形、腎形、長橢圓形、菱角形或長卵形,長24~44(~93)μm,直徑8~27μm,臍點點狀、短縫狀或三叉狀,偏於一端或位於中部,層紋不明顯或隱約可見;復粒由2~8分粒組成,偶見半復粒。

分泌細胞破碎,完整者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0~48μm,壁稍厚,有紋孔,胞腔含橙紅色或棕紅色樹脂狀物。

薄壁細胞壁稍厚,有類圓形紋孔;偶見細小草酸鈣方晶。

梯紋、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8~56μm。此外,有纖維及多角形鱗葉表皮細胞。有時可見根的內皮層細胞,常單個散在,狹長形,末端平截或稍尖突,長120~200μm,直徑22~27μm,壁三邊甚厚,一邊薄,也有四面均勻增厚,非木化,也溝明顯。

高良薑的功效與作用、選方、藥材鑑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