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死亡、養老和臨終關懷的常識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我先給您講一個,這裡面最讓我感慨的故事吧。

手術前,被派去讓老人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是一位年輕的實習醫生。這是實習醫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病人,他儘可能用委婉的語言,把所有手術中會遇到的風險都告訴了老人,想用那些可怕的術後併發症嚇住老人。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死亡、養老和臨終關懷的常識

故事裡的實習醫生叫阿圖·葛文德,就是本書的作者。葛文德說,每次回想這位老人的故事,對他內心衝擊最大的,是當時所有人都刻意迴避誠實地討論老人的選擇。

沒有一個人和老人交流過,應該如何面對不可能治癒的疾病,更沒有一個人思考過,在他生命的最後,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生病的老人和醫生們都彷彿在追逐一種幻覺,一種醫療技術無所不能的幻覺。

如果說,小說展示的是19世紀晚期,一切都顯得很粗糙的俄羅斯社會生活,那麼相比起來,在處理那位老人的問題上,現代的醫生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葛文德說,考慮到現代醫療增加在病人身上的,那些披著新技術外衣的折磨,還真說不清到底誰更原始。

再說葛文德妻子的祖母——愛麗絲。

這位老人家在84歲高齡的時候,換了假牙,摘除了白內障,自己獨居,自己做家務,還和朋友一起去健身房。但是,良好到令人詫異的健康情況,也不能掩飾她確實已經老去的事實。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死亡、養老和臨終關懷的常識

全家人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她會走到別人的房子裡,疑惑家人為什麼都不在自己身邊。她的腳上開始頻繁地出現淤青。醫生檢查後,發現她有骨質疏鬆,淤青是因走路不穩導致的摔傷或者撞傷。加上記憶衰退、失能、矢智等情況對愛麗絲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她不得不結束獨立生活的狀態,搬進當地一所口碑很好的老年公寓裡。

但很快,葛文德就發現愛麗絲一點也不開心。愛麗絲不是個喜歡抱怨的人,她沒有表達任何憤怒,只是在大多數時間保持著沉默。當被問到,是什麼讓她不開心的時候,愛麗絲常說,養老公寓裡沒有家的感覺。

雖然大家都覺得,這所老年公寓為愛麗絲安排的一切讓人感覺特別安心,比如,最新的設備、最高的安全、評價最好的護理。但是,愛麗絲就是不開心,無論公寓的員工或家裡人為她做什麼,她都只是覺得越來越痛苦。

她每天走動時,被要求使用助步車;要在護士的監管下,按時吃藥;大多數時候,要穿病號服;安排洗澡就要洗澡,叫吃飯就去吃飯。愛麗絲感覺自己進到了一個永遠不準離開的“異國他鄉”,雖然這些“邊界警察”還挺友好的,但她失去了對自己和生活的控制權,甚至隱私。

兩年後的一天,愛麗絲對前去探訪的兒子吉姆說,她準備好了。吉姆感到一陣難過,他明白了愛麗絲的意思。他們一起填寫了療養院的復甦要求,如果愛麗絲心跳或者呼吸停止,他們會讓她走。這之後,又過了幾個月,愛麗絲在一個晚上,靜靜地,永遠地睡了。

這兩位美國老人的故事,反映了現在世界上,大部分老人晚年的真實生活。最近,就有兩位山東的老人,吐露了自己晚年無奈的生活。他們養育了兩個兒子,都畢業於國內一流的大學,現在在北京定居。

老人們覺得,培養出那麼優秀的孩子,已經“功德圓滿”了。想著,要給孩子們空間,不能成為孩子們的負擔,就留在老家,成了“空巢老人”。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死亡、養老和臨終關懷的常識

剛退休那會兒,兩位老人還計劃著,先雲遊四方,等再老一些走不動了,就請個保姆。結果,還不到10年的時間,請保姆的計劃就被提前了。

身體衰老的速度,遠遠超過老人們的想象,和保姆相處的困難,也是老人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兩位老人只能依靠彼此,相互監督吃藥、給對方量血壓。結果,還是出意外了。

最後,老人還是用違心的理性,把兩個孩子趕走了。他們商量後,決定住到養老院裡。入住那天,他們除了貼身的生活用品,就只帶了孩子們的照片。

通過上面這三個故事,我們不難發現,平時,人們喜歡追求長壽,但是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長壽需要付出的代價。

葛文德說,養老院裡有三大瘟疫,分別是: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他們對人的傷害堪比癌症。先進的現代醫療和良好的公共衛生,可以保護我們身體的健康,但是,走在人生邊上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死亡、養老和臨終關懷的常識

作為醫生,葛文德也常常問自己,醫學工作者的任務到底是什麼?是保證健康和生存嗎?是利用一切技術,衝破人類生物學的約束嗎?是和各種人體的限制條件作鬥爭嗎?

葛文德在陪伴父親走完最後一段路的時候,突然醒悟到,醫者應該有更遠大的目標——助人幸福。幸福,才是關乎一個人希望活著的理由。

我們的一生,幾乎都在學習如何活著,以及怎樣可以活得更好,但是面對衰老、疾病和死亡,在臨終關懷的概念被提出來以前,我們完全一無所知。

希望葛文德的經歷和文字能夠幫助你,瞭解在死亡真正到來前需要做的準備,我們都要好好地,活到最後一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