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委外陷入停滯 債券委外規模下滑

2016年紅紅火火的銀行“委外”,在經歷了市場波動和政策規範後,2018年幾乎陷入停滯。

多名受訪的銀行資管人士表示,今年債券委外投資只減不增,權益類投資也沒有新的投放計劃,仍在等待資管監管細則出臺。

銀行處於觀望狀態

“需要等銀行理財新規落地,才能安心發新產品,現在基本都停著在觀望。”某股份行資管部人士表示。類似看法在銀行資管圈十分普遍。

銀行的觀望狀態,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老產品結束有壓力。根據多名銀行資管人士反饋,監管非正式要求銀行存量不合規產品(包括沒有淨值化的)每年壓降三分之一規模。實際操作中,老產品投資的資產到期後,不能再投資新資產。

觀望的另一方面壓力,來自新的產品究竟怎麼設計,怎麼發行,系統如何改造升級,市場接受程度如何。

上述城商行資管部高管坦言,對於中小銀行,系統改造少則幾個月,多則可能跨年。據他透露,目前該行正在使用的是一家股份行開發的系統,還是基於預期收益率產品的基礎。若新系統採用外部開發,需要一定時間磨合,短時間內一定發不出淨值型產品。

債券委外規模收縮

以某華北股份行為例,據其資管部人士透露,目前該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債券投資幾乎都由本行“操刀”。

據一名華東股份行資管部人士的說法,債券委外規模收縮有多重原因:一是外部券商或基金管理人的業績不盡如人意;二是資管新規明確了債券投資槓桿率、嵌套等問題,通過債券委外做高收益的動力被消除,且出於合規要求,一些銀行為應對監管檢查或自查後進行了主動調整。

委外業務自2015年興起,大背景是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模式,即銀行兌付給客戶固定收益,因此銀行委外也要求外部管理人提供固定收益;即使最終收益不達預期,不少非銀管理人也會通過各種形式輔助銀行“躲過”風險暴露。

隨著資管新規要求所有資管產品淨值化,銀行在新的委外業務中,也開始明確要求管理人提供淨值化管理。

“公募當然沒什麼影響,主要是私募基金和券商資管計劃,之前大部分券商集合產品用的也都是成本攤餘法,和銀行理財其實差不多。現在雙方的系統都需要改,涉及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波動方面也還需要磨合。”某券商資管人士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