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存在銀行好還是理財好?

王記乾貨店老王

  取決於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產品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猶如一把刀子,怎麼用取決於用它的人。

  理財產品有很多,而閣下這裡做比較的應該是特指銀行存款和定期理財。

  然而,我們在做投資理財的時候,不應該只看到投資收益,還要結合流動性和風險性分析該理財產品是否適合自己,而適不適合自己取決於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比如有些人認為基金股票是洪水猛獸,沾惹不得,然而有些人卻樂在其中,且從中獲得大量收益。

  銀行存款和定期理財也一樣,有些人偏向於銀行定期,而有些人則偏向於定期理財,各自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

  風險承受能力,不僅僅是對風險的接受能力,還包括諸如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投資經驗、投資目標、風險偏好以及年齡、學歷、婚姻及家庭情況等其他信息。這也是風險承受能力等級測評主要要了解的信息。

  銀行存款和定期理財的三大區別:

  一、風險性不同。通常情況下,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從低到高分別是:國債-存款-貨幣基金-理財產品……

  銀行存款的風險性接近於國債,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一種債券,是最安全的理財產品。而存款是一種以銀行信用作為擔保的借貸,特別是2015年5月1日實施《存款保險條例》以後,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銀行或信用社),即使銀行倒閉,低於50萬的本金和利息都可以得到全額賠付,高於50萬的部分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

  除此之外,商業銀行還要向央行交納存款準備金,這也是一種保障機制。

  而定期理財的風險等級一般屬於中低風險,比如銀行自產自銷5萬10萬起投的銀行理財,還有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由保險或券商提供的定期理財也是中低風險,有些高的風險等級會達到中風險(不建議投資),基本不存在中高風險等級的定期理財產品。

  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它屬於低風險,定期理財的風險是要高於貨幣基金,但同樣收益也高於貨幣基金,如今通常為5%上下。

  那麼風險等級怎麼評出來的呢?主要由投資標的決定,比如貨幣基金風險較高的可以說是企業債,但其信用等級必須在AAA級及以上。而定期理財,可能為了獲取較高的收益,投資信用等級較低的企業債,那麼該債券出現違約風險就較大,即可能收不回本金和利息,這就是風險等級的不同。

  如自身能承受高風險,那自然是定期理財好了,風險越高收益相對越高嘛!

  二、流動性不同。銀行存款通常期限越長利率越高,而要想獲得較高的利率那就得存較長的期限,那麼就存在資金流動性問題,可能導致急需用到錢的時候無法取出(取出變活期)。

  而定期理財最長的通常為一年,資金靈活性較大,比如今年打算買個車子,那麼今年就可以不進行投資,先把錢空留出來。

  三、收益不同。

通常情況下,定期理財收益要高於銀行存款,因為其要承擔的風險較大,資金都是趨利,風險與收益基本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平衡。


三人聚眾

這個問題得分兩個層次來談。

狹義而言:

如果這筆錢你隨時需要用,而且又要保險不能虧損的話,那自然存在銀行最合適;而如果這筆錢你暫時不用,甚至三、五年都不用的話,又想獲得更高些回報,同時能承受可能的損失,那理財可能更合適。

進一步廣義而言,理財應該是全面的家庭資產配置

下面,簡介一下歐美金融界著名的“1、2、3、4理財法則”:

1、10%的收入買入各類基本保險(insurance),如健康醫療險、意外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

2、20%的收入投資於流動資產,即廣義的現金(cash),如: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等(這部分就是問題中提到的“銀行”);

3、30%的收入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fixed income),如國債、高等級的企業債、有銀行擔保的信託產品等其它保本保收益產品(這部分就是問題中提到的“理財”);

4、40%的收入投資於高收益產品,如股票、房產。

再順便介紹一下所謂的“‘傻瓜’投資法” (又稱“‘懶人’投資法”),是我們華爾街人最常用的(其實,華爾街發明的那些數不盡的各種金融產品,不過是忽悠大眾的)。大道至簡,“懶人投資法”相當簡單:

1、留出相當於你去年一年收入的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2、每月剩下的錢,

a. 以你的歲數的百分比,買入美債(類似國內的憑證式國債吧);

b. 將100減去你的歲數,以這個數的百分比,買入美股指數,或高分紅股。

就是這麼簡單。為何都買美國資產呢?1、因為這是華爾街人用的方法;2、美國就好似一群瞎子中的獨眼龍,相對來說,美元資產的回報是最穩定的。事實上,美債的回報一般高於通脹1%到2%;而美股的長線回報超過通脹4%到5%。

上面那兩個方法是大原則,具體怎麼做因人而異,請按照具體情況調整。

最後,請永遠牢記:高收益和高風險如影隨形(High Return, High Risk)。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這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如果有隨時取用的可能性,當然存在銀行會好點,如果一段時間內確定不會用,理財吧。總體來說,普遍來講,分成幾部分來處理應該會好點,想投資理財一樣,不要把雞蛋放進同一只籃子裡。

根據個人情況,拿一部分出來存儲在銀行,可以應急,想用的時候或者有急事的時候就可以取出來用,很方便也靠譜,但是逃不過通貨膨脹。除了這部分,在拿一部分出來用於理財,因為理財通常都有期限,也有漲有跌,這部分錢你可能就不能隨時取出來隨時用了。理財的部分就專門用於理財吧。

剩下的可以按一定比例用於投資自己和家庭,比如學習,比如保險,比如體檢,等等。錢用到合理的方面也是投資,甚至是更值當的投資呢。綜上來講,根據個人情況,大體來講可以這樣增值保值。


家族企業雜誌

錢不管是存銀行還是理財,都是為了獲取一定收益。收益對應著風險,即使是公認最安全的銀行儲蓄也有跑不過通貨膨脹、銀行倒閉的風險。

錢存銀行好還是理財好,要看個人的風險偏好:

1、一般中老年人、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尤其是在農村,風險偏好都很低,大多數人會選擇存銀行(定期存款),認為銀行最安全可靠,他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理財方式;

2、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讓其使用人群體會到了理財的重要性和便捷性,也逐漸積累了一些投資理財的知識和經驗,參與到了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P2P、債券、基金、股票等不同層次的投資理財,長期來看,理財的收益比存銀行要高出很多。理財大軍越來越壯大。

單從收益的角度,我們所謂的理財比存銀行要好。但更準確地說,存銀行(定期)也屬於理財的範疇,只是因為其較低的收益率,其理財功能被大大弱化了,銀行的存管和監管功能越來越被強化。

所以,錢存銀行還是其它理財,依個人情況而定,想要資產增長和更高的生活品質,銀行定期以外的理財組合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我是27things,中級經濟師,全國註冊房地產經紀人,經濟學專業,12年投資理財經驗,歡迎評論區發表不同觀點,喜歡我的觀點還請您多多關注我,謝謝!


27things

不管存銀行也好理財也好,都是希望資產有收益,我認為你需要對自己的資產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因為每年通貨膨脹率大約7%,也就是說你的錢放到銀行裡它的購實力在不斷減少,這樣的話你就要吧你自己的資產分成10份,留4份存進銀行,確保不會資產為負值,剩餘的5份拿3份購買穩健的基金,這樣你的資產在不斷的最大增加,拿出2份購買風險率大的股票產品,但不可盲目購買,,剩餘1份用於你自己的日常開銷,或緊急情況。對自己的資產做一個合理的分配,有助於你的資產最穩定最大化的收益。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存銀行也是一種理財方式,

理財永在你身邊,

無非大家如何操作,如何去使用金融工具的認知不同罷了

保險,銀行,證券,信託都是理財的金融工具,

關鍵你的理財目標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