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事件:諸葛亮比趙括真高明!

為什麼同樣是年紀輕輕,諸葛亮一出山就能夠一鳴驚人,而趙括卻一敗塗地,導致趙軍被坑殺40萬人呢?

我們可以將兩個人作以比較:

一是從學習上看,諸葛亮是“獨觀大略”,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掌握大意、要害。而趙括則對兵書倒背如流,且辯論起來,無人能敵,連赫赫有名的老將趙奢,也就是趙括的父親都不是他的對手。趙括頗為自負,滿足於紙上的功夫。而諸葛亮則四處拜師訪友,時時刻刻洞察天下大事,對局勢的發展瞭如指掌。他是在做好書本知識與現實相結合的文章。

二是從人生經歷上看,趙括一帆風順,而諸葛亮則十分坎坷,早年喪父,多次遷居,飄泊不定。也就是說他所受到的刺激是非常之多的。這會導致實際能力的天壤之別嗎?據統計,在總人口中,只有8%的人,在16歲以前失去父親或母親;而在著名科學家中,這個比例是26%;在歷史上的天才人物中,這個比例是30%;在著名的英語作家和詩人中,這個比例上升到55%,

此外,還有34%的美國總統和35%的英國首相,早年經歷了喪父或者喪母的痛苦。 這說明,幼年的挫折可以使人早熟,也有可能使人開發出巨大的潛能。

三是從個人的修養來講,諸葛亮是時時處處謙虛謹慎,而趙括則目中無人,連他的母親都看不過眼。

由此可見,諸葛亮儘管在出山之前,也如同趙括一樣,沒有從政從軍的實踐,但是,他的早年的挫折、坎坷,他的不拘泥於書本,而向他人、向生活、問實際學習的方法,使得他經歷了頭腦的演練,正是這種演練切切實實地開發出了他的實際能力。

什麼叫實踐?不是你親自去做了這件事就叫實踐,而是你無淪是以“想”還是以“做”來實現目的、目標,就是實踐。做了能夠達到目的、目標,那麼不做只想行嗎?行。以實踐為證。

春山茂雄在他的研究成果——暢銷東南亞的《腦內革命》一書中介紹,他無論學什麼,都用大腦製造形象。學騎自行車時,先在腦子裡反覆出現自己騎自行車的形象,形成熟練的騎自行車的形象後,才開始接觸真正的自行車。騎上去後,很快就得心應手,經松自如。

學醫時他第一次給患者做盲腸手術就做得非常漂亮,令人大吃一驚,許多人認為他決不是第一次做手術。

他為什麼第一次做手術就出手不凡呢?是因為他在觀看高年級同學手術實習後。自己執刀之前,先反覆進行形象練習,腦子裡清晰地浮現出自己執刀給患者動手術的自始至終的全部形象,想象著可能出現內臟粘連等各種複雜疑難的症狀,在腦子裡描繪著有條不紊及時判斷處理的全過程。

“想”也能夠達到目的、目標,而且有時候“想”比做的效率還高,效果還好。“想”更能省時省力,那麼,我們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這裡的“想”不是空想,不是隻有想象而沒有實踐,而是說想象訓練一旦與要做的事情結合起來,效果就會格外好。

這就告訴我們,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得來的,甚至像拿破崙、諸葛亮、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也都是經過了想象訓練,只不過他們的這種訓練是那麼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以至於他們自己都幾乎沒有感覺到他們是經歷了這種訓練,這其實正是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的原因。

另眼看事件:諸葛亮比趙括真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